葉柏鶴當日便決然買下了那家店鋪,他支付的銀兩,孫卓詩簽署的字據,畫的押。
葉柏鶴為店鋪雇傭了三名雜役,兩名夥計與一位掌櫃。店鋪從裝修結束到布匹的擺放,僅僅耗時十餘日功夫。
店鋪的名号,葉柏鶴交由嬴沉依來定奪,她反複思量後,店鋪最終定名為:
——錦福軒。
嬴沉依闡述道:“錦字寓意着繁華似錦,美妙絕倫。福字則象征着吉祥中正。”
葉柏鶴對此表示:“甚好,沉穩大氣,能夠鎮得住氣運。”
所有事情都準備的妥妥貼貼,隻待開業時顧客臨門。
開張慶典當日,錦福軒内外裝點得張燈結彩,鑼鼓喧天,場面那叫一個熱鬧非凡。
作為錦福軒名義上的東家,孫卓詩邀請了親朋好友,街坊四鄰前來共襄盛舉。
同時,葉柏鶴特地邀請了城中最負盛名的戲班來表演助興,以此招攬更多的顧客。
嬴沉依則備下精美的禮品,贈送給前來道賀的賓客,以表謝意。
此次的開張慶典迅速樹立了錦福軒的商譽,提升了知名度。衆人皆渾然不知,葉柏鶴就是錦福軒背後真正的東家。
自錦福軒開張以來,葉柏鶴的生活便形成了三點一線。
白日裡,他在書院潛心苦讀。
到了夜晚,他完成功課後便前往錦福軒處理賬務,探究哪些綢緞備受歡迎。
根據當日的銷售情況調整次日的采購計劃,避免貨存積壓,同時也确保供貨及時。
錦福軒在葉柏鶴的精心運營下,生意日漸興隆,紅紅火火。
然而,好景并未持續太久。
錦福軒的生意不知為何猶如昙花一現陷入了淡季。
前幾日,葉柏鶴在處理賬務時,發現賬本上記錄的入賬數額明顯少于前段時日,但他并未多想,隻當這是正常的波動。
畢竟錦福軒的地段優越,不怕沒生意。
今夜,葉柏鶴還是如常來到錦福軒,他迅速地翻開了賬本,然而就在浏覽了一番後,他的眉頭不由自主地緊蹙了起來。
因為賬本上那少得可憐的入賬數額再次映入眼簾,葉柏鶴意識到事情有些不對勁。
他沉思片刻,随即沉聲對着身旁的夥計說道:“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去,把李掌櫃給我叫來。”
不多時,收到葉柏鶴傳喚的李掌櫃急匆忙趕到二樓,剛一上來就瞧見桌前臉色陰沉的葉柏鶴,心頭猛地一沉,隐約預感事情不妙。
“李掌櫃,你可清楚我為何雇傭你?”不出所料,下一刻葉柏鶴目光炯炯盯着他,冷冷地提問道。
葉柏鶴為何會雇傭李掌櫃,李掌櫃心知肚明,無非是看中他那做生意過人的本事。
錦福軒裡其餘的夥計都是葉柏鶴手底下的人,而李掌櫃能夠在錦福軒謀得一職,自然是少不了孫卓詩的舉薦。
李掌櫃,是一個久經商海的生意人,他年少時起就随着父親一起在商海中摸爬滾打。
見慣了生意場上的爾虞我詐和人性的貪婪,也練就了一雙識人看貨的火眼金睛,和為人處世的圓滑老道。
李府的李老爺曾是李掌櫃的老東家。李老爺正是看中了他的能耐,才将李府的茶樓交由他掌管。
李掌櫃也不負所托,他把茶樓生意經營的紅紅火火,名聲遠揚京城。
李掌櫃的生意之路一直都很順遂,但生活并沒有讓李掌櫃一帆風順。
早年,他的父親為李府竭心盡力地打理生意,以緻勞累過度身染疾患,而他深知父親的離世并不是因病而終,而是遭了小人陷害。
父親的猝然離世,讓李掌櫃深刻認識到,這李府就是個吃人不吐骨頭的狼窩。為了避免重蹈父親的覆轍,他不得不選擇辭職還鄉。
因此那日,當葉柏鶴提及要招聘掌櫃時,孫卓詩便毫不遲疑地向葉柏鶴舉薦了李掌櫃。
孫卓詩将李掌櫃在商海中的輝煌事迹都一五一十講述給了葉柏鶴。
葉柏鶴不置可否。
一艘船,要往哪兒開,怎麼開得穩,不都得靠船長的掌舵,掌櫃對于店鋪而言,亦是如此,需得掌控着整個店鋪的方向。
所以,掌櫃一職,至關重要,葉柏鶴不敢有半點馬虎。
孫卓詩瞧出他仍在細細斟酌,便又言道:“葉兄,我跟你講,李掌櫃這個人一生恪守,做買賣時十分功夫裡三分在嘴,三分在眼,三分在心,還有一分在眼……”
最終,在孫卓詩的一番說服下,葉柏鶴決定雇傭李掌櫃了。孫卓詩還特意提醒了李掌櫃,千萬不要得罪這位葉家的大公子。
李掌櫃經過這段時日與葉柏鶴的接觸,知曉了葉柏鶴平時雖然看似冷若冰霜,但實際上性情多變,讓人難以捉摸。
比如此刻,在李掌櫃看來,葉柏鶴怎麼都像是在無故找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