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于要分地了嗎?
陶佳文也回來了,陶請福還在那邊。
“咱們先過去,拜一拜……”陶佳文笑着招呼家人們跟上自己。
拜?
陶真曉一臉茫然地跟着父親過去。
土地上放着一張大八仙桌,上面擺放着祭品,供了香火,官府的人帶着新牙洲百姓們祭拜天地鬼神,求平安。
還挺有儀式感的。
跪地三拜過後,大家眼睛直勾勾地盯着案台上的食物,那裡有雞有鴨有豬肉,有好幾樣水果,肉香混着香火味散發出誘人的氣息,使吃苦多日的大夥移不開眼。
儀式的最後,還是那個縣丞,李承輝宣布新村子名為:“鐵樹村”。
這是寓意鐵樹開花出奇迹,表示鐵樹村開荒的艱難,但最終開花結果?
陶真曉習慣性解讀,真想問問是誰起的名。
儀式結束後,官府便叫大家散了,開始準備劃地。
大家回自家的篝火旁轉移東西。
鐵樹村,有七十六戶人家,人口四百六十八。
官府與鐵樹村達成協議:
官府給鐵樹村提供口糧,直到莊稼獲得收成;
鐵樹村建房需要的石材一律向官府的采石場購買,以賒賬的形式,五年内不加利息,之後開始算。
鐵樹村五年之内,每家每戶必須在“聞祥行”消費,不得少于三兩銀子。
聞祥行經營多種行業,有米鋪,成衣店,雜貨鋪等,百姓日常的吃穿用品在他家的商行裡都可以買到。
“啧啧~”陶真曉不由得歎商人的精明。
五年消費不得少于三兩銀子,鐵樹村七十六戶人家,不過是二百二十八兩。
商人的目的可不是賺鐵樹村這區區二百多兩銀子這麼簡單。
“聞祥行”在村民們這兒刷臉,五年怎麼也混成臉熟的,養成村民去“聞祥行”購物的慣性,名氣這不就打出來了?
“聞祥行”這也是一種投資,如果鐵樹村開荒成功,日後人口多起來,“聞祥行”必有不菲的收獲。
陶真曉肯定,“聞祥行”一定從官府那裡獲得某種好處,她猜,鐵樹村的口糧,有“聞祥行”的一份力。
這事對鐵樹村沒什麼不利,陶真曉倒也不反感。
鐵樹村每家每戶獲得的建宅地,是一畝,若哪戶人家不夠住,需要更多土地,就得買。
陶家是不需要再買地了,一畝地的房子夠他們家五口住,要是加層,那住起來就更舒服了。
沈家,不用多想,肯定需要買地的。
陶真曉想,沈家買地也不會露财應該會找官府打欠條,日後賺了錢再付。
說要劃地,但這事遲遲沒進行,因為房子的位置決定不下來,村民們對官府決定的位置不滿意,跟官府重新商議。
這一商議,就一直商議,搞到了下午黃昏。
他們在山腳下各處都走了個遍,商量着房子建在哪處高地好,期間又演變成每家每戶想要的位置、正門朝向都不同。
好在今天天黑之前,大夥都統一了想法,決定了建宅地段、正門的朝向。
這期間,其他村民也不幹等着,陶佳文跟幾個比較熟的人再次進山。
淩氏去李盛金家幫忙,陶真曉帶着弟弟在外圍山林中溜達。
下午大概申時的時候,陶佳文扛了不少木材回來,一家人除了爺爺,一起動手,簡單地把能躺五口人的小小屋子搭起來了,臨時避雨應該不成問題。
天黑後,官府的人沒有離開,反正明天就開工,幹脆在村子裡過夜。
白日祭天地的貢品,就成了官府人的食物,徹底斷了一些以為能獲得分享的人的念頭。
鐵樹村隻有七十六戶人家,不足百戶,是座小村子,但劃地不是個輕松活,兩日才劃完。
一獲得土地,村民們就開幹,山腳下充滿了活力,似乎忘記了這幾個月的苦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