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末一開始完全沒有考大學的想法。
因着租界林立、工商業發達,津城在前朝便已是非常繁榮的國際大都市,西學昌盛。
與家鄉學校相比津城的女學生報考大學可選擇的專業更多,但蘇末調查後發現,在畢業後的就業選擇上,國際大都市的女大學生與家鄉相比也沒有什麼不同,選擇都少得可憐——老師算是最常規最好的就業選擇了。
大多數女大學生隻是拿文憑鍍金以圖嫁個條件更好的人,蘇末無意拿大學證書做嫁妝,在當了一年老師後對這個職業也逐漸沒了熱情,但收到校長建議後,她也認真思考起日後的發展。
當時正值新舊政權更替,各種革命活動、解放運動四處開花,津城這樣的大城市,進步人士、革命人士自是少不了。
蘇末到津城的兩年時間裡一直借住在族親家,有位族兄是在報社工作的熱血進步青年,日常來往中她受這位族兄影響很大。
一開始蘇末隻是借族兄工作便利接點翻譯的小活掙一些外快,後來跟族兄關系親近後,便在他的指點下開始撰寫時評、社評。
因有着逃難的經驗,蘇末對時局的批判尤為深刻,嘲諷當局的文章寥寥幾語便能切中要害,很快她便受到各大報社歡迎,成為了新聞業炙手可熱的新星。
而想要寫出高質量的時評、社評,閉門造車自是不行的,蘇末開始積極參與津城的各類進步活動。
教師工作要求蘇末全天都在學校,時間上并不是很方便,深思後的蘇末選擇辭去學校的工作。
不上班後空閑時間多了起來,蘇末又開始琢磨其他掙錢辦法——一窮二白到津城,要想帶着女兒和妹妹實現真正的安居樂業,光靠寫社評、時評文章的稿費是遠遠不夠的,雖然她名氣大、稿費标準高,但社評、時評的文章字數還是太少了。
一番研究後,蘇末的目光放在了小報上。
津城報業十分發達,除了蘇末投時評文章的大報社,還有各種數不勝數的小報社——幾個志同道合的人一起湊一筆錢買幾台機器,一個報社就能開業了。
編些駭人聽聞的的離奇故事,加上一些捕風捉影的小道消息,這些小報社的報紙印出來銷量那是相當不錯。
關鍵這些報社家小業小,什麼内容都敢印,有時候報道内容過于離譜引來官府要被整頓了,老闆門一關扛着機器就跑路,換個地方改個名字又是一家新報社!
彼時新文化運動尚未興起,一些大報社連載的小說風格都是延承以前的古典小說,以文言文為基礎。
蘇末寫的時評和社評文章備受歡迎,得過很多文采斐然、才華橫溢之類的誇贊,但真要用那樣的風格進行小說創作,蘇末覺得肯定是一件高投入低收入的事——看看諸多小報的銷量就知道,那些文绉绉、詞調優美的小說受衆群體其實很小。
傳統文風的小說往往故事精彩,但閱讀門檻高導緻受衆小;而小報文學因用語通俗易懂、閱讀門檻低,傳播更廣、百姓接受度更高。
蘇末研究不少小報内容後發現這些小報文學大多用低俗、暴力的下三路情節做噱頭,整體故事内容寫得十分稀爛。
她當即便有了靈感——何不結合兩類報紙小說的風格,走出一條新的路來?
打定主意後,蘇末通過族兄的關系找上一家小報社,換個新筆名用通俗語言寫起小說來。她的第一個故事還是以逃難路上的見聞為素材,撰寫志怪江湖傳說。
這種文風的小說大報社不收,但十分受小報社歡迎,一經刊印瞬間便風靡津城。
津城百姓也苦小報文學久已!津城經濟繁榮、教育發達,識字買報的人着實不少——不然津城報業也發達不起來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