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版《神雕俠侶》,童年郭芙的外貌描寫:
【李莫愁向她一望,見她膚如玉雪,秀眉入鬓,心裡一動】
舊版對林朝英的外貌描寫:
【兩個少女都是相貌極美,那年長女郎眉長入鬓,眼角之間隐隐帶着一層殺氣,楊過向她多望了幾眼,心中自然而然的大生敬畏之念。】
郭芙是“秀眉入鬓”,林朝英“眉長入鬓”,兩者意思相近,但是郭芙的秀眉更美一點。可見當初郭芙就是對應着林朝英去寫的,郭芙和楊過将比前人結局更完美,彌補林朝英和王重陽終未成佳偶的遺憾。
新修版,童年郭芙的容貌描寫,把“秀眉入鬓”改為“眉目如畫”,等于把她的眉形進行了模糊化處理,“眉目如畫”和“膚似玉雪”,如畫似雪對仗也更工整一點。
另外郭芙有“顔若朝華”的描寫,朝華與朝英意近。
英,花的意思,也有精華之意。
華:光彩,光華,古同花。
有女同行,顔如舜英。《詩.鄭風.有女同車》。傳:華也。
秋菊之落英。《離騷.夕餐》。注:華也。
顔若朝華,也可以解釋成為長的像朝英。
林朝英姓林黛玉的林,郭芙的芙字是林妹妹的花簽芙蓉花。
楊過外貌是【長眉入鬓,鳳目生威】,和郭芙很有夫妻相,都是英美之姿,舊版郭芙出場時攜帶的雙雕直接就被稱為神雕。
【李莫愁曾聽得桃花島郭靖、黃蓉夫婦養有一對神雕,這時鬥見雙雕分進合擊,對雕兒倒不懼怕】
新版改為雙雕,頗通靈性。
書末華山玉女祠,蕭史乘龍典故,弄玉顯然指郭芙,說其像林朝英,呼應前文郭芙顔若朝華。
顯然最初的設定楊過和郭芙後來就是一對英姿飒爽的神雕俠侶。
王重陽心灰意冷枯居活死人墓後,林朝英大罵他七天七夜激他出古墓,二人曾有段時間攜手江湖。
林朝英後被古墓派蛇女所害,古墓蛇女鸠占鵲巢,楊過一個熱情跳脫的青年被蛇女用邪術所迷,困于古墓,是郭芙助他脫困,二人攜手江湖行俠仗義,成為神雕俠侶,才符合書名。
楊過想出古墓,小龍女一直羁絆他,無論如何不符合神雕俠侶的書名,顯然皆因當時龍粉強行逼作者改變作品原主旨,為圓上書名,作者不得不以楊過在小龍女跳崖後,在十六年間以雕為侶,行俠仗義來诠釋主題。
《神雕俠侶》官方出版的郵票英文名字也是“The Giant Eagle and it's Companion”,但是在十六年本來就已到了書末,楊過攜大雕行俠之事也隻是由風陵夜話幾個人的對話一筆代過,為這一句話作為書名,未免太過牽強兒戲了。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國家危難關頭,本來就不是兒女情長,英雄氣短之時。
蒙古鐵蹄踏遍中原,中原大地多少人家破人亡,屍橫遍野,十室九空,國民危亡之際,多少中華兒女前仆後繼共赴國難,而龍粉卻要求此時的俠侶英傑,是一個女老師和未成年學生在古墓糾纏,要反禮教?學生想行俠仗義,女老師硬拉他回古墓,最大限度的自由是到嶺南流放之地兩個人歲月靜好養雞養鴨?意境定位何其之低劣,就像楊過在書中對自己的自省,到了這個時候還隻考慮自己和小龍女的情愛,真是卑鄙極了!
書中作者早就說明了,時人将師徒戀當做母子戀,他倆如果躲在古墓,世人沒人管他們。
國家興亡之際,大家都在關心英雄大會,共襄國事,誰有空管他們的閑事?是小龍女偏大喊出來挑釁世人。
元人入侵,禮崩樂壞,當時蒙古人别說徒弟娶師父了,父死媽嫁兒子是常禮,忽必烈就很贊成楊過娶師父,皆因蒙人當時父死子繼其妻。
小龍女:蒙古人實在是高!
作者諷刺之意不要太明顯,小龍女與元人一般不懂倫理羞恥的野蠻人。
龍粉願意講這種故事也就算了,還恬不知恥的把小龍女和楊過并稱為神雕俠侶,更有甚者,因為阻礙了小龍女拉着楊過回古墓,咒罵諷刺國難時離開世外桃源桃花島,以身殉城的郭靖一家斷子絕孫,也就怪不得作者越修改越内涵醜化小龍女,偏要讓郭楊兩家子孫綿綿,把反抗野蠻入侵的火種不屈不撓的播撒在中原大地。
我為什麼堅持要解析《神雕俠侶》,因為不願看到黑白颠倒,公道無存。
如果大家對“秀眉入鬓”沒有具體的認識,可以去看當年夏夢最常畫的眉形,就是眉形修長,眉尾上挑,斜飛入鬓,很形象的诠釋了什麼叫“秀眉入鬓”,她扮古裝時尤愛畫此眉。
金庸為夏夢寫的第一部電影劇本《絕代佳人》,是如姬被奸臣所害,不得不離開心愛的信陵君,被獻給魏王為妃,後為救趙國盜虎符,最後從容就義的故事。
金庸最後開始動筆寫的小說是《越女劍》,裡面講了西施為救越國,被愛人範蠡進獻給吳王夫差,金庸也許為了彌補當初如姬與信陵君死别的遺憾,結局他終于讓西施與範蠡得以一同泛舟太湖。
金庸曾将夏夢比西施,說西施應該像夏夢才名不虛傳。
從1955年開始寫《書劍恩仇錄》,到最後1970年仍以西施收官,十年飲冰,難涼熱血,金庸最鐘情喜愛的女子形象,始終是有家國情懷的女中英傑。
王重陽心中江湖舊侶就是那些和他并肩作戰過的好友舊部:
【丘處機道:“事隔多年,先師的故人好友、同袍舊部接連來訪,勸他出墓再幹一番事業。先師心灰意懶,又覺無面目以對江湖舊侶,始終不肯出墓。】
林朝英也包括其中:
【林朝英死後,他偷入古墓,對這位江湖舊侶的遺容熟視良久】
後來楊過和小龍女在古墓偷看王重陽給林朝英寫的信,發現全部寫的都是軍情,以軍國為重,還以為是王重陽寡情,其實恰恰說明王重陽和林朝英曾經志同道合,倘若王重陽跟林朝英談論軍情,林朝英卻隻關心養雞養鴨,或者一笑了之,全不萦懷,王重陽又哪有興趣雞同鴨講,寫那麼多信跟她談論軍情?
王重陽和林朝英沒有成就姻緣,國難之際王重陽【一心隻以軍國為重】是主要原因,另外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兩個人都很要強好勝,誰也不服誰。
丘處機談起當年王重陽和林朝英的恩怨說,【當年二人不斷争鬧相鬥,也是那人故意要和先師親近。】
這句就跟《紅樓夢》中寶黛二人求近之心,反成疏遠之意一個意思,兩個人看似是在争鬧打鬥,其實心中是想親近對方,楊過和郭芙之間常鬧矛盾也是一樣。
王重陽和林朝英這兩個人都争強好勝,林朝英枯居古墓十年,研究出招招克制全真武功的玉女心經,而林朝英死後,王重陽看到玉女心經後,面如死灰,結廬三年,足不出戶研究克制之法,隻有小成。直到後來得到《九陰真經》,還冒着洩露經文的風險,刻到活死人墓去,隻為告訴林朝英,重陽一生,不弱于人。
【二人武功既高,自負益甚,每當而情苗漸茁,談論武學時的争競便随伴而生,始終互不相下。兩人相較,終究還是林朝英稍勝,王重陽因始終不甘屈居女子之下,每當對林朝英稍有情意,便即強自抑制。後來林朝英創出了克制全真武功的玉女心經,而王重陽不甘服輸,又将《九陰真經》的要旨刻在墓中。】
王重陽對林朝英的情意【強自抑制】,楊過同理。
所以林朝英和王重陽這種争強好勝到極緻的人,會絕了與人争競之心嗎?當然不會,兩個人争強好勝“就是他們表達愛情的方式。就好像楊過和郭芙明明喜歡對方,但是從始至終誰都不願意承認,先說出來一樣。
王重陽想争過林朝英,楊過想争過郭芙,但是當他對小龍女說出來時,小龍女以林朝英遺訓的名義斷他的念頭:
【楊過道:“我将來年紀大些,就不是小孩子了。姑姑,我用心練功,将來就不怕武家兄弟與郭芙他們了,全真教的趙志敬他們練功雖久,我也追得上。”
小龍女冷冷的道:“祖師婆婆傳下的遺訓,既在這墓中住,就得修心養性,絕了與旁人争競之念。”】
可是當她想誘惑楊過學玉女心經時,楊過問能否打過趙志敬丘處機等人時,她卻不提此話了,還告訴楊過隻要學會玉女心經就行。
可見楊過剛進古墓的第一天小龍女就明白楊過想與郭芙争,便是在乎郭芙,她當然無法容忍。
其實林朝英一生與王重陽相争,研究玉女心經就是為了壓過王重陽,處處克制他的武功,剛練成玉女心經,沒來得及向王重陽展示就去世了,怎麼可能會有住在古墓就絕了與人相争的想法?
小龍女為什麼不敢說是她自己的規定,偏要以林朝英之名?因為她們古墓派對活死人墓的占用,完全是借着林朝英當幌子,拿林朝英和王重陽的情意,以及比肩五絕的功夫給自己背書,離開林朝英的招牌,她什麼都不是。
所以才對外宣稱丫鬟盡得林朝英武功真傳,叫林朝英祖師婆婆,想達到任何目的,都說是林朝英的規定,其實這些都是謊言。
楊過聽了小龍女讓他絕了與人争競的念頭之後,提到郝大通,小龍女同樣以歪理喝止了他:
楊過【急道:“難道他們這般欺侮我,又害死了孫婆婆,咱們就此算了?”
小龍女道:“每個人總是要死的,孫婆婆倘若不死在郝大通手裡,再過幾年,她好端端的自己也會死。多活幾年,少活幾年,又有什麼分别?報仇雪恨的話,以後不可再跟我提。”】
小龍女這段話關鍵用意在于楊過以後别再跟她提給孫婆婆報仇雪恨的事。
因為前文也講了小龍女戰勝郝大通完全是靠欺詐,她就怕楊過糾結此事,所以同樣提前嚴詞拒絕楊過,小龍女的每句話都有其目的性。
我剛開始分析神雕,大家也看到前文了,是肯定楊龍間情意的,那是因為我同樣受到這麼多年來影視劇和宣傳的影響,在沒開始分析前,覺得他們之間情意很深,隻是并非愛情。
但是随着一步步深入讀書,我發現事實并非如此。世間很多事都有迷惑性,人們往往人雲亦雲,真要探知真相是需要自己認真去看,獨立思考的。
我是抱着成見開始我的分析的,但是結果令我非常意外的發現,楊過和小龍女的關系充滿了算計與反算計,束縛與反束縛,小龍女對楊過與其說有情意,不如說是變态的占有欲和利用,而楊過對小龍女更多的介于迷惑和清醒,恩義與反擊間的掙紮。
當小龍女把劍指向楊過喉嚨,假裝或者非假裝暈倒以後,這個真假大家可以自由心證,畢竟小龍女要殺楊過時,招數迅捷和平時沒有差别,雖楊過奮力反擊,仍然幾招就被小龍女劍指咽喉。之所以最後小龍女沒下手,也是因為楊過滿眼乞憐之色,并非什麼突然病發。
反正小龍女突然閉上眼,楊過第一個念頭就是想跑。
舊版楊過直接就跑了,新修版楊過想跑後,看到小龍女的樣子,以為她要死了,沒忍心跑。
前文也說了小龍女顯然死不了,吐血是練古墓内功正常反應,後來在絕情谷楊過吐血後照樣活蹦亂跳,一點沒感覺難受。
所以楊過以為小龍女要死了,顯然就是又上當受騙了。
【他一呆之下,随即轉身逃出。臨出門時回頭向小龍女望了一眼,隻見她半身倒在地下,長劍落在身邊,嘴裡兩道鮮血從嘴邊緩緩流下,雙目緊閉,昏暗之中,但見她本來白玉一般晶瑩的臉色,似乎變得有些灰撲撲地。楊過心中大恸:“姑姑就要死了,我說什麼也不離開她!她要殺我,讓她殺好了!”】
後來楊過把小龍女抱上床,喂了點蜂蜜,姑姑馬上就滿血複活了。
【左手撥開小龍女的嘴唇,将蜂蜜緩緩灌入她口裡。
小龍女喝得幾口蜂蜜,微微睜眼,發覺楊過摟着她上身,心下大喜,臉色如春花之綻,問道:“我要殺你,你……你為什麼不逃走?”】
【見小龍女臉上微透紅暈嘴角邊露出笑意,先前重傷垂死的頹态已大為改善。】
喂幾口蜂蜜小龍女就色如春華綻放,垂死的樣子不見了。
在蜂蜜是救命神藥和小龍女裝死之間,反正隻有一個選項是真的,大家自己選一個吧。
其實按照舊版,楊過轉身就跑,跟後面的情節更加符合,因為後面楊過出了古墓後,明知道洪淩波與小龍女為敵,還帶回了洪淩波,并且多次把古墓叫做大墳,叫小龍女白衣女鬼,惡鬼,白羊,并在引洪淩波進古墓時再三确認其是不是可以殺死女鬼。
楊過在過而改之之前就是個小混混,他跟小龍女雖然此時在古墓已經相處了兩年多,但是小龍女平時都是冷冰冰的對他,而他也不以為意,為了學到高深武功,不敢違逆小龍女,盡心伺候,所以他對小龍女到這時為止并沒有多深的情意,更談不上生死相随。
但是小龍女要殺楊過,楊過的反應經過新修版的修改,更多的體現了楊過本性中的良善以及狡狯。
畢竟他此時并不能确認小龍女真的死了就跑了,很危險,當年他曾親眼看到小龍女師姐李莫愁追殺陸展元一家,連墳墓都不放過。難保他此時不管小龍女逃跑,作為古墓同門,小龍女會變成李莫愁第二千裡追殺他,不死不休。
所以新修版這一修改,其實更符合楊過的人設了。
這時小龍女對楊過沒跑的表現比較滿意,但是仍然不放心,于是主動提出讓他出去給自己買藥,其實又是一次考驗,就如同訓雀那樣,放他出去,看他會不會主動回來。
其實不說吐血根本沒事,就算有事,你見金書裡哪個武林高手受了内傷,去抓藥的?都是運轉内力療傷,最多輔以九花玉露丸這樣的神奇藥丸。後來楊過沒買回藥,小龍女也沒再提過讓他去買藥的事,傷也沒事,就很說明問題。
所以這顯然又是小龍女的一計。
然後楊過半路遇到洪淩波,第一次看到滅掉小龍女的機會,有了屠龍的想法。
要知道楊過這個人物的設定,從一開始油嘴滑舌,為達目的不擇手段,生性帶着幾分邪氣,并非正人君子,正如他見到程英寫“既見君子”時所想:【我這麼亂七八糟,又是什麼狗屁君子了】。
雖然他作為徒弟,從道義上不能殺師,實力上也不容易做到,但是當他遇到洪淩波時,第一次起了邪念,可以神不知鬼不覺的借别人之手除掉小龍女。
所以在洪淩波武功遠遜于他,他完全可以輕易擺脫洪淩波的情況下,他帶着洪淩波回到古墓,否則洪淩波别說進古墓了,她自己走,連古墓的門都找不到。
楊過當帶路黨,引洪淩波進古墓,直接把她帶到小龍女的卧室,記住小龍女卧室的位置,它位于古墓中心。
【她聽師父說墓中道路迂回曲折,隻要走錯一步,立時迷路,卻見楊過毫不遲疑的快步而前,東一轉,西一繞,這邊推開一扇門,那邊拉開一塊大石,竟熟悉異常。
洪淩波暗暗生疑:“墓中道路有什麼難走?難道師父騙我,她是怕我私自進入麼?”
片刻之間,楊過已帶她走到古墓中心的小龍女卧室。】
而在楊過離開古墓去抓藥時,他曾經以為小龍女重傷要死了。
試想一下,把敵人直接帶到自己人病床前,是什麼性質?妥妥的是趁人之危的叛徒,會不令人懷疑其想借刀殺人,趁你病要你命的意圖嗎?
再看楊過的表現動作,做賊心虛,聽小龍女動靜後,與敵人暗通款曲,低聲通知洪淩波到啦。
【他輕輕推開門,側耳傾聽,不聞半點聲響,待要叫喚:“姑姑!”想起洪淩波在側,急忙忍住,低聲道:“到啦!”】
一個帶路黨的形象真是惟妙惟肖,躍然紙上。
而他做了這一切以後,也是吓到心都要跳出來了,這是有多緊張害怕啊!顯然他并不怕洪淩波,擔心的話那叫關切,不叫害怕,那到底誰在讓他害怕?
【楊過張大了口,一顆心幾乎從胸腔中跳了出來,全神注視小龍女的動靜,隻見她一動不動,隔了良久,才輕輕“嗯”了一聲。
從洪淩波說話到小龍女答應,楊過等得焦急異常,恨不得撲上前去,抱住師父放聲大哭,待聽她出聲,心頭有如一塊大石落地,喜悅之下,再也忍耐不住,“哇”的一聲,哭了出來。
洪淩波問道:“傻蛋,你幹什麼?”
楊過鳴咽道:“我……我好怕。”】
楊過焦急等待,想看小龍女死了沒有,在小龍女發出聲音前,他焦急異常,恨不得撲上去大哭,大哭就是哭喪,這就是說他急于看到小龍女已經死了。
但是結果小龍女發出了聲音,他馬上開始演戲,假裝自己喜極而泣,其實是“我……我好怕”,吓的都結巴了。
自己的徒弟把敵人直接帶到面前,即使楊過随即表演喜極而泣,小龍女焉能不懷疑他的用意,于是小龍女用言語敲打楊過,說她已經死過一次了,也是為了剛才的裝死找理由。
【小龍女緩緩轉過身來,低聲道:“你不用怕,剛才我死過一次,一點也不難受。”】
洪淩波見到小龍女胸前的血,還有小龍女臉色不佳,于是讓小龍女交出玉女心經。
【“師叔,師父命弟子來取玉女心經。你交了給我,弟子立時給你治傷。”
小龍女長期修練,七情六欲本來皆已壓制得若有若無,可說萬事不萦于懷,但此時重傷之餘,失了自制,聽她這麼說,不由得又急又怒,暈了過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