遲遲沒有開始說《笑傲江湖》,因為覺得這本書一旦跟ZZ挂鈎,就會覺得很無趣。
我本人對ZZ沒興趣,還是更喜歡一開始讀《笑傲江湖》的感覺,一生潇灑的大師兄,偏偏放不下一個情字,與純真可愛的小師妹在江湖風雲中遺憾錯過。大師兄經過重重磨難,得以笑傲江湖,可是内心的遺憾終于還是難以釋懷,爽中有痛,印象深刻。
我第一次分析金庸作品,也是從《笑傲江湖》開始的,當時分析的重點在于令狐沖真愛嶽靈珊還是任盈盈。對于女生而言,總是對愛情話題更感興趣一些。
但是我現在回憶最初的閱讀體驗,總不時夾雜着不對勁,就是大師兄每次想法總是很好,為什麼做事時,卻老是适得其反呢?他的心理活動一直都是衷于華山,即使離開,心裡最大的願望也是可以回歸華山,說的也很好,很多讀者說他對華山太過愚忠,可是實際上他的行動卻永遠背道而馳。
以至于讀書到後半部分,我都接受這種宿命了,每當沖突發生,我會下意識的提前感知,完了,他肯定會放棄華山,選擇魔教。
尤其是師娘被魔教人侵犯時,令狐沖居然一直躲着旁觀。師娘死了,師父被喂了三屍腦神丹,他都毫無作為,當時閱讀不适感非常強烈。重情重義的大師哥尚且如此,以至于我得出了個金書人物都很涼薄的結論。
到我逐漸長大,當初心中的這一點點疑惑,也成為了撬動固有印象的鑰匙,終于颠覆了我最初很喜歡的令狐沖形象。
金庸關于《笑傲江湖》的後記寫于1980年5月,與連載時的背景早已時過境遷。
他在後記裡寫:
【任我行、東方不敗、嶽不群、左冷禅這些人,在我設想時主要不是武林高手,而是政治人物。林平之、向問天、方證大師、沖虛道人、定閑師太、莫大先生、餘滄海等人也是政治人物。這種形形色色的人物,每一個朝代中都有,大概在别的國家中也都有。】
那麼我想問,金庸把配角名字都寫了一遍,他們都是ZZ人物,那麼陷入ZZ漩渦中心又得以最終笑傲江湖的主角令狐沖呢?
金庸在後記中解釋令狐沖是隐士,隐士就是隐士,為什麼要加上引号呢?這個隐士“隐士”有什麼特别的意思嗎?
【令狐沖是天生的“隐士”,對權力沒有興趣。盈盈也是“隐士”,她對江湖豪士有生殺大權,卻甯可在洛陽隐居陋巷,琴箫自娛。】
然後金庸講了一段關于自由的話:
【……人生在世,充分圓滿的自由根本是不能的。】
最後說【“笑傲江湖”的自由自在,是令狐沖這類人物所追求的目标。】
笑傲江湖同樣加了引号。
笑傲江湖一詞出自《西遊記》,漁夫吟唱的《西江月》:
【入網大魚捉隊,吞鈎小鳜成叢。
得來烹煮味偏濃,笑傲江湖打哄。】
看似漁夫吟唱類似回歸山野的隐士,但是《西遊記》裡的漁夫卻是得了真人指點,掌握了水族位置的天機,以至于天天大魚小魚一網打盡。
《笑傲江湖》這本書裡俠客都是ZZ人物,這裡的江湖自然相當于ZZ界了,那麼在江湖中大魚小魚一網打盡笑傲江湖的自由,不就是可以在ZZ界随心所欲呼風喚雨不受任何約束的人物嗎?追求這個目标一類人你去想是什麼人吧。
這句話等于明确點出了誰才是追求笑傲江湖的大BOSS。
所以令狐沖和任盈盈這兩個加了引号的隐士,并不是真正的隐士,而是書中的隐藏人士。
就像他們兩的名字來自老子的《道德經》:【大盈若沖,其用不窮】
盈:指滿月;沖:指缺月。意思是:最充盈的東西,好似是空虛一樣,但是它的作用是不會窮盡的。
最充盈的看起來反而像空虛一樣,也就是說任盈盈表裡如一,而令狐沖其實是令狐大盈,當他達到盈的頂峰後,反而看起來是沖的樣子,這樣可以令他受用無窮,無往而不利。沖盈和“隐士”一樣,都是僞裝假象之意。
這不禁令人想起白居易的詩:
“周公恐懼流言日,
王莽謙恭未篡時。
向使當初身便死,
一生真僞複誰知。”
王莽就是一個在ZZ界笑傲江湖的人,最後做了皇帝。他一心想奪得權力,可是當初卻裝出一副謙恭禮讓的樣子。為什麼呢?為了立人設。
一個合格的ZZ家,他必須要站上道德制高點,才會得人心,才會有人追随,私下裡就算壞事做絕,偉光正的人設不能倒,所謂得民心者得天下。
這就是令狐沖始終口是心非的原因。江湖中人最重情義,所以無論令狐沖做什麼事情,他都會給自己找一個正确的借口,在江湖中塑造自己重情重義的形象,僞裝成情深義重的樣子。
雖然師娘死在他面前,小師妹死在他懷裡,師父被他老婆喂了三屍腦神丹,被他吸住,死在他小妹子手裡。曾經養大他的華山人都死絕了,他都僞裝成無能為力的旁觀者,在江湖中的名聲仍然是重情重義令狐大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