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畫卷》新鮮,好聽,難得的是十分帶勁兒。
那個勁兒還就是獨屬于童司因的勁兒,感染力足夠強。
在網絡上熱度竄的飛快,二創玩梗越來越多,熱度逐漸從社交平台,轉移到短視頻平台。
越來越過的博主剪輯都用它背景音樂,幾乎是病毒式傳播,快速彌漫到網絡的各個角落。
在這個瘋狂轉發的過程中,逐漸從内網轉移到了外網上。
《東方畫卷》優點并非隻有帶勁兒這一項,它的作曲本就很用心思,國風味道十足。
音樂無國界,純粹的國風歌曲外網并非欣賞不來,很多時候是…理解不了。
中文太太太難了,純中文的歌曲壁壘太重,聽不懂它歌詞背後的寒意,也難以體會其中的韻味。
童司因的演繹風格,一定程度上優化了這個問題。
她翻譯了這首歌,并且自己唱這首歌,經過足足一個月的反複揣摩,她也懂這首歌。
雖然無法打破語言壁壘,卻還是用簡潔的方式,對方能理解的語言,将歌曲背後的東西傳達出去。
這首由國風底色做基石,又被貼切的語言翻譯出來的《東方畫卷》,就像是一本簡單易讀的《國風說明書》。
比起純國風的歌曲,它更容易被人理解,傳唱,
也更容易被人看到和聽到。
對異國文化的誤解,通常來源于不了解,而這種不了解,也是源自于…沒有可以互相了解的渠道。
當這些歌曲可以被傳唱,能夠欣賞它的人自然就出現了。
這首歌“發布”的很臨時,還沒有上過音樂播放渠道,網絡上隻有一個現場版的短視頻。
鄭期之的團隊,壓根沒有做好宣傳準備,國内都是倉促為之,更勿論國外。
她們幾乎什麼都沒做,這首歌便自主自發地,在外網發酵起來!
最先發現的人甚至不在經紀人團隊,而是童司因的粉絲。
童司因的粉絲屬性十分繁雜,有很多壓根不是追星圈的人,把她當學習博主的比比皆是。
作為掌握N門語言的外語學習博主,她粉絲群裡有不少留學生也就并不新鮮了。
幾個留學生在粉絲群裡,徑直炸開了話題。
“我去,因因的演出剪輯怎麼被傳到外網上了?”
“對對對,笑死了,我舍友居然在聽這首歌!你能想象嗎,一個金發碧眼的小姐姐,抱着手機在床上聽唢呐,都給我聽傻了!”
“我也看到了!我以為隻是大數據寵愛我,原來真的有熱度啊?!”
“是真的有熱度姐妹,我身邊真的有人在聽這首歌,我還聽到過有人唱呢,就是唱不了最後一段。”
“别鬧,怎麼不能唱,他們都用自己母語拼着唱,就跟咱們拿拼音唱英文歌一樣,逗死我都!”
“還有個姐妹跟我說中文聽着讓人上瘾,笑死。”
《東方畫卷》的直播剪輯裡隻有童司因唱的雙語版本,這對國人來講還是有些門檻的。
很多人聽它卻不會唱,喜歡聽純是因為最後一段“帶勁兒”。
所以導緻在國内傳播度不低,傳唱度卻不高。
可在海外情況就截然相反!
這本就是對外輸出文化的,目标用戶群就在海外。
童司因翻譯的很地道,對于母語是那雙語的人,理解起來容易,學着唱也不算難。
國風樂器和英法語rap結合起來,好聽,而且足夠新奇。
對他們的沖擊力是巨大的!
這麼新鮮有意思的歌,試着聽一聽甚至唱一唱,豈不是很正常?
因為《東方畫卷》的新奇和好聽,也是因為它本土化做得出色,讓它在海外深受好評。
“哦對了,我得給你們分享個特别有意思的事——我覺得因因就是個預言家!”
“啊!我知道你在說什麼,我也覺得是,我雞皮疙瘩都竄起來了!”
“真的,她連這都能提前想到,簡直太絕了!”
“……?”
群裡懵逼的其他人深表不滿,忍不住追問道。
“你們幾個說什麼呢,别賣關子行不行?”
“就是因因當初在舞台上說的那段話,不知道你們還不記得。”
“哪一段?”
“就是她比賽結束後跟主持人聊天的哪一段!”
有粉絲直接就找到直播剪輯,将視頻丢在了群裡。
那是童司因說的一段話。
“與其生硬的輸出,不如讓對方主動産生好奇。”
“好奇,就會産生探索欲,就會讓他們自主自發的有動力和興趣去鑽研,去主動體會中華文化。”
“看直播的時候,這段話我根本沒有聽懂好吧。”
“直到剛才,我舍友突然跑進我房間,賴在我床上逼着我給她解釋最後一段中文的含義!”
“她說這段特别酷,她愛死了因因唱這一段的樣子,她想體會那種感情,讓我描繪出來給她聽!”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