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畫卷》早上八點發布,海内外六個語言版本同時宣傳!
童司因之前的現場演唱版本,在網上傳的熱火朝天,海内外社交平台上各種二創三創滿天飛。
如今過了兩個禮拜,熱度也算稍微下來些,雖然傳播依舊很廣 ,沒有那麼強的刷屏效果了。
經紀公司之前透露過,歌曲上線時間要在月考過後一個月。
如今時間突然提前,沒有完整的預熱過程,直接空降熱搜。
-#童司因《東方畫卷》發布\#
粉絲群直接炸了!
“什麼情況,消息真的假的?”
“不是說半個月之後上線嘛?怎麼突然就提前了?”
“如果真的提前了,為什麼工作室沒有提前通知我們?”
“買熱搜應該是真的吧,如果是假消息犯不着買熱搜啊。”
“我去這不會是什麼黑熱搜吧,我快點進去看看。”
粉絲群被熱搜砸蒙了,七葷八素地點進去,發現居然真的是官方博文宣傳,後面跟着正版播放鍊接。
衆粉絲:“…………”
“不是,玩真的啊?”
“連通知都不提前通知一聲,直接空降熱搜啊。”
“壞了,我們之前還大放厥詞,說一定要買足五萬張呢,連準備都沒有就上線,數據不會太難看吧!”
“工作室怎麼不提前通知一下大粉啊,讓我們提前聯系做數據?”
“我記得之前工作室通知過,不讓粉絲拼銷量,可能就是怕我們偷偷集資才這麼做吧。”
“話雖這麼說…這都是粉圈常态了啊,别人家都這麼幹,如果我們不去給撐場子,數據會被笑話的,說不定因因也會被笑話。”
“因因不在意這個,我恰好覺得她就是這麼想的,即便被笑話,也不願意讓粉絲砸錢去圓她的面子。”
在很多愛豆圈裡,有個不成文的規矩,無論是發布作品還是做代言,銷量數據都不能太難看。
這種“銷售實績”擺出來,一方面可以給藝人的簡曆背書,另一方面面子上也比較好看。
可如果實力不夠硬,歌曲就是沒有那麼多人聽,代言就是沒有那麼多人買,那要怎麼辦?
那就靠工作室和粉絲氪金呗。
具體的操作方式很多,比較典型的一種就是經紀人和粉絲群集資,自己把數據買上去。
他們提前跟平台約定好,在内容上線的瞬間,把銷售數字改掉,這樣就可以在網上營造一個“銷量爆炸”的視覺效果。
随後就是各種通稿,“XXX最新數字專輯一秒售出幾萬張”之類。
知情人也許了解事情始末,但不了解情況的畢竟是大多數,圈外人隻能看到一個結果。
明明三人在相同起跑線,A做數據,B做數據,如果C不做數據,就很容易給不知情的外人造成一個簡單粗暴的推論:C不如AB。
這種惡性競争隻要有人開始,就會将所有人都卷進去,大家互相攀比,誰都不能被誰壓下一頭。
随着時間的推移,這種惡習更是逐漸深入骨髓。
無論真實情況如何,為了讓自己的顔面上好看,高低也要裝一波,再吹一波。
這對于混迹粉圈的很多人,已經是常規操作了。
童司因經紀團隊沒做這事,反而讓她的粉絲群們覺得少點什麼,難免心裡忐忑不安。
畢竟——
這是一首任務性質大于商業性質的曲目,旨在弘揚中華文化,這種任務性質的曲目本來就不好賣。
《東方畫卷》雖然網上熱度不錯,但那隻是看上去不錯,誰也不能确定它的消費轉化。
在過去的血淚經驗裡,這種外面流傳着ive版本的曲目,通常最終的銷售額都不會太高。
畢竟…對于很多路人聽衆來講,既然能聽live版,又何必花錢買正版音樂呢。
大家對于這張單曲的銷量,肉眼可見的不太高。
可這…
畢竟是童司因的第一張單曲。
粉絲群們其實沒有明說過,她在這個時間出單曲,大家内心是一邊歡喜,一邊又有些發愁。
歡喜在于她還沒出道,就拿到了這麼好的資源。
這種任務性質的曲目,很能幫她在相關部門留下好印象,為未來的演藝道路鋪路。
發愁是這種任務性質的曲目,通常銷量不會太好。
可第一張單曲的實績,又直接證明了粉絲的購買力。
圈内算單曲實績,通常是指24小時銷量數據。
若論單曲銷量最離譜的,大約是謝卞晨,24小時内銷量數據上不封頂,高到常人根本難以想象。
他的知名度和粉絲基數在,而且音樂精品有保障,每一張的可聽性十分強,有的是人願意買單。
大部分正常的偶像們,個人單曲銷量能到幾十萬張的水平,就能進銷量排行榜了。
其中還有大量的水分,才能造出這種數據結果:
比如…經紀公司和大粉五千一萬張地氪金,小粉絲也五張十張的買,純砸錢聽動靜這樣。
當然,這些單曲的銷量爆表,還有個大前提——
是精心打造的個人單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