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坐在磨坊外的河堤上,啤酒瓶在月光下泛着微光。初夏的夜風帶着青草和河水的氣息,遠處偶爾傳來蛙鳴。
"今晚...太棒了。"文靖打破沉默,"我從沒想過民間音樂可以這樣融合。"
小雨喝了一口啤酒。"約瑟夫說音樂就像河水,不分彼此,最終都會彙入大海。"
劉姿看着河面上月亮的倒影被漣漪打碎又重組。"我們離開後,你一直在這裡拍攝這些音樂家?"
小雨點點頭。"起初隻是為了打發時間。後來我發現...他們的音樂如此真實,沒有任何商業考量,純粹出于熱愛。"她頓了頓,"就像我們最開始做音樂那樣。"
三人陷入沉默,各自沉浸在回憶中。劉姿想起大學時他們第一次在琴房相遇的情景;文靖想起三人熬夜剪輯紀錄片的日子;小雨則想起鏡頭裡那兩個專注音樂的背影。
"我很抱歉。"劉姿突然說,聲音輕但堅定,"我們太專注于自己的世界,忽略了你。"
文靖緊接着說:"我們以為追求成功就是對的,卻忘了最初為什麼做音樂。"
小雨沉默了很久,手指無意識地摩挲着啤酒瓶上的水珠。"我也該道歉。"她最終說道,"我應該直接告訴你們我的感受,而不是選擇離開。"
月光下,三人的影子在草地上交疊,就像多年前他們在校園裡那樣。
"那麼..."文靖小心翼翼地問,"你考慮過我們的提議嗎?"
小雨沒有立即回答。她放下啤酒瓶,從相機包裡拿出一個平闆電腦。"看看這個。"
屏幕上顯示着一個多媒體項目的草稿——将攝影作品與原創音樂結合,創造出沉浸式的藝術體驗。許多照片都是劉姿和文靖熟悉的——小鎮音樂家們的黑白肖像——但排列方式和互動設計完全是創新的。
"這是..."劉姿驚訝地翻看着。
"我這三個月一直在構思的項目。"小雨輕聲說,"但缺少了關鍵元素——音樂。我試過用環境音,但不夠..."
文靖的眼睛亮了起來。"你是說..."
"如果你們願意,"小雨終于直視他們的眼睛,"我們可以一起完成這個。不是回到過去,而是創造些全新的東西。"
劉姿感到眼眶發熱。"我們當然願意。"
文靖已經興奮地掏出手機。"我有約瑟夫和其他音樂家的聯系方式,他們肯定會願意參與!"
小雨笑了,真正的、發自内心的笑容。"那我們需要一個計劃。我的工作室有白闆,可以..."
"現在就去?"劉姿站起身,伸出手。
小雨猶豫了一秒,然後握住那隻手。"現在就去。"
文靖拿起啤酒瓶和樂器。"等等我!"
三人沿着河岸走向小鎮,月光将他們的影子拉得很長,卻不再孤單。磨坊裡傳出的最後幾個音符飄蕩在夜空中,像是為這個新的開始伴奏。
接下來的兩周,小鎮居民經常看到三個年輕人忙碌的身影——白天,他們采訪音樂家、錄制聲音、拍攝素材;夜晚,他們擠在小雨的工作室裡讨論到淩晨,白闆上密密麻麻寫滿了創意。
劉姿發現自己的小提琴演奏變得更加自由,不再拘泥于技巧;文靖的編曲融入了民間音樂元素,煥發出新的生命力;而小雨的攝影則開始注重音樂性的表達,每張照片都仿佛能聽見旋律。
一天深夜,當他們終于完成項目的第一階段時,小雨突然說:"我想給它取名《重逢》。"
劉姿和文靖對視一眼,同時笑了。"完美。"文靖說。
工作室的窗外,第一縷晨光已經出現在地平線上。三個疲憊但滿足的年輕人舉杯慶祝——為藝術,為友誼,為所有可能的未來。
《重逢》項目啟動的第十天,工作室裡的氣氛凝重得幾乎能擰出水來。白闆上密密麻麻的創意草圖被劃掉了大半,電腦屏幕上三個不同版本的demo輪流播放,卻沒有一個令人滿意。
"還是不對。"小雨第三次重複這句話,手指煩躁地敲打着桌面。她的眼睛下方挂着明顯的黑眼圈,短發亂糟糟地支棱着。"照片和音樂是分離的,沒有真正融合。"
劉姿揉了揉太陽穴,小提琴随意地放在腿上。過去十天裡,她嘗試了所有能想到的演奏方式——古典、爵士、民謠甚至實驗音樂——但每次小雨都會搖頭,說"差點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