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試工作進行了一上午。中午時分,約瑟夫帶着一位銀發女士來到劇場。
"孩子們,"約瑟夫熱情地介紹,"這位是瑪爾塔·克萊因,柏林媒體藝術節的策展人。她對你們的項目很感興趣。"
瑪爾塔大約六十歲,穿着剪裁利落的黑色套裝,銳利的藍眼睛迅速掃過三人。"約瑟夫給我看了你們的作品小樣,"她的英語帶着德國口音,"概念很有趣——音樂與影像的對話,而不僅僅是伴奏。"
文靖上前一步,用流利的英語介紹項目理念。劉姿站在一旁,突然意識到自己的英語水平隻能應付簡單交流。當瑪爾塔轉向她詢問音樂創作細節時,她結結巴巴的回答讓場面一度尴尬。
"劉姿的小提琴是項目的靈魂,"小雨突然插話,流暢的英語讓劉姿驚訝,"她的演奏風格獨特——既有古典訓練的精準,又有民間音樂的即興感。"
瑪爾塔若有所思地點點頭,然後轉向小雨:"你的攝影很有感染力,特别是光影處理。我在柏林有個畫廊,如果你有興趣,也許可以做個展。"
劉姿看到小雨的眼睛瞬間睜大,文靖也露出驚喜的表情。一種複雜的情緒在她心中翻騰——為小雨高興,但也有一絲難以名狀的失落。
"我們很榮幸,"文靖迅速回應,"但《重逢》是一個團隊項目..."
"當然,當然。"瑪爾塔微微一笑,"我隻是提出一個可能性。讓我們先看看今天的演出吧。"
她離開後,三人面面相觑。
"個展!在柏林!"文靖拍了下小雨的肩膀,"這太棒了!"
小雨卻看向劉姿,表情複雜。"這隻是随口一提罷了。現在,我們得專注下午的演出。"
彩排繼續,但瑪爾塔的話像一塊石頭投入平靜的湖面,激起陣陣漣漪。劉姿注意到文靖時不時看向小雨,眼中是她熟悉的欣賞光芒——那種曾經隻屬于她的目光。
下午四點,觀衆開始入場。劉姿在後台做着最後的準備,檢查琴弦,練習指法。文靖和小雨則在調試最後的投影和程序細節。
"十分鐘後開始。"工作人員通知他們。
劉姿深吸一口氣,突然感到一隻手握住了她的手腕。是文靖。
"會成功的。"他輕聲說,拇指輕輕摩挲她的脈搏點,"就像我們第一次演出時那樣,記得嗎?"
劉姿點點頭,喉嚨發緊。那是在大學迎新晚會上,她緊張得差點摔了琴,是文靖一個鼓勵的眼神讓她鎮定下來。
"五分鐘後。"工作人員再次提醒。
劇場燈光暗了下來,觀衆席的嘈雜聲也逐漸平息。劉姿、文靖和小雨站在舞台側翼,等待開場。
"無論發生什麼,"小雨突然說,聲音低但堅定,"我們三個一起面對。"
文靖伸出手,劉姿和小雨将手疊在上面。"為了藝術。"他說。
"為了友誼。"劉姿接道。
"為了重逢。"小雨完成他們的儀式。
燈光亮起,演出正式開始。
劉姿走上舞台中央,聚光燈打在她身上。觀衆席一片黑暗,但她能感覺到數百雙眼睛的注視。她舉起琴弓,第一個音符在寂靜中響起——清澈、孤獨,像一聲呼喚。
随着音樂展開,環繞投影亮起,小雨的影像開始與劉姿的小提琴對話。文靖站在控制台前,确保每一個互動環節完美銜接。音樂時而舒緩如流水,時而激烈如暴風;影像時而清晰如鏡,時而抽象如夢。兩者時而和諧統一,時而對立碰撞,就像他們三人過去幾周的經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