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到爸爸打來的電話時,淩曉剛走出導師的辦公室。
他有些意外,自從上了大學,他們父子之間就很少聯系了,兩人最近一次見面還是在過年的時候。
電話裡,爸爸淩淡漠的聲音裡透着些疲憊,他說:“淩曉,你請假回來一趟,你爺爺過世了。”
聽到這個消息,淩曉頓住了,手裡的資料一時沒抓穩散了一地。
之後淩爸爸又在電話裡交代了幾句,不過淩曉都沒怎麼聽進去,滿腦子都在回蕩着那句“你爺爺過世了”。
淩曉是爺爺帶大的,他的父母都是知識分子,在自己的專業領域裡也算是有所成就。
在那個年代,對成家立業傳宗接代尤為看重,即便是他接受過當代先進教育的父母也一樣。兩人因為年齡和适合而結婚,完成任務後又繼續忙于各自于的事業。
沒有規定要為誰犧牲一切,更何況是自己熱愛的事業,這是兩人在婚前就達成的共識。
很快,問題出現了,父母不在,保姆會怠慢孩子,可他們又不願意把孩子送到國外的外祖父家裡,最後是爺爺把淩曉接回了鎮上。
鎮上到縣城也不過十幾分鐘的車程,加上市裡的距離也不過一小時,是他們可以承受的範圍。
當然這其中還是有些小曲折的,淩爸爸是個接受現代科學教育的學者,淩老爺子則是個喜歡倒騰玄學的道公,這不就是封-建迷-信嗎?淩爸爸怕淩曉被他帶壞了。
當時淩老爺子就噴他:“你真以為神棍誰都能當的?像你這種冥頑不靈的,就該洗洗睡!”
至于最後怎麼同意的爺爺也沒細說,反正淩媽媽是沒意見的,于是淩曉開始了和爺爺生活。
周末時他的父母會輪流回來陪他,或者爺爺辦事時順便把他捎上去,一直到淩曉十二歲那年,兩人離婚。
* * * * *
降臨六月,天氣已經熱了起來,淩曉回到他們鎮上時天已經暗下來了。沿着車站往東走十分鐘左右,就是他們的村莊。
路邊村口的燈已經亮起了,下面是一塊灰褐色的大石頭,上面用紅色的楷體刻寫着“明靈村”三個大字。
村中燈火已經亮起,一開始有些模糊的鑼鼓聲也逐漸清晰了起來。
忽然,他背後響起刹車聲,淩曉回過頭去,發現自行車上是個黝黑高大的年輕男人,理着短短的平頭看起去格外精神。
“十三叔。”淩曉趕緊叫人。
淩雲山隻是拍拍他肩膀,說:“回來就好,回來就好。”淩雲山是隔壁家的叔公的孩子,在堂裡排行十三,大名淩雲山。
明靈村整個村子都是淩姓,而明靈村之所以叫明靈村,是因為村口有條叫明靈河的河,得過了河才算是真的走進了村子。
那條河,河面不是很寬,水也不是很深,架着座和大路嵌在一起的石橋,因為長年的風吹日曬,看起來已經格外古舊斑駁,配合着環繞在周圍的山和樹,也頗有意境。
淩曉小時候每當特别喜歡坐在橋墩上和爺爺釣魚,尤其是在雨後。
隻是此時天已經完全暗下,又是新月,河裡也是黑魆魆一片,連橋欄邊的雕塑都看不真切了。
“你說那天明明好好的,還跟你幾個叔公喝了好些酒,他說讓我們給他準備東西的時候我還不信,以為他在說胡話,沒想……哎,曉曉!”淩雲山正跟說着前天淩爺爺的情況,就見走在旁邊的淩曉忽然身體晃了一下,就往旁邊倒下。
淩雲山連忙把車一丢就要拉人,好在淩曉踉跄一下扶住了橋邊的圍欄,人沒摔倒,隻是原本拿手裡的手機給掉了下去,“撲通”一聲沉底了。
淩雲山過來扶住他,“曉曉你不舒服啊?”
淩曉給爺爺帶回村子的時候,同輩沒同齡的孩子,都是跟這些大幾歲的小叔叔混着,大家都這麼叫他,久而久之就都改不過來了。
淩曉搖搖頭,“沒事,那車太熱了又晃,有點頭暈。”他們鎮上到縣城的公車沒是空調老式公車。
兩人下橋頭邊的石階就着淩雲山的手電筒看了一下,淩曉的手機就掉在岸邊不到兩米的地方,淩雲山正要挽褲腿幫他下去拿,兩個拿着網兜的小孩走了過來,問他們在幹什麼?
明靈村不算很大,四十多戶人家,基本上都是認識的,那小孩先是叫了人,就幫他們把手機撈上來了。
淩曉試着按了下電源鍵,手機沒反應,估計是進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