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德二年(757),睢陽城。
鏖戰方歇,張巡指揮守軍,暫時打退了一波叛軍的進攻。
城頭殘陽如血,所有人無一例外地帶着重傷,都疲憊不堪,席地而坐休息。
張巡從城牆上遠望,但見餘晖所照之處,一片斷劍殘甲,蒼茫烽煙,旌旗也搖搖欲墜,整座天地都浸沒在這無盡蒼涼的血紅色中,根本看不到盡頭。
同樣看不到盡頭的,還有這場漫長的浩劫。
自雍丘轉戰睢陽以來,一年多的日日夜夜,張巡和他的部下經曆大小四百戰,斬敵将三百,兵卒十餘萬,隻為守護江淮屏障千裡,至今未退半步。
守軍們面臨的局勢,是饑餓、疫病、衆寡懸殊、孤立無援……
這些,都沒能讓睢陽這座并不堅固的城池動搖,反而如同不可逾越之天塹一般,橫亘在叛軍進攻江淮腹地的道路上,仿佛金石捍衛,仿佛堅不可摧。
唯一能讓他們徹底倒下的,隻有死亡。
此時,太守許遠拄着金戈,一瘸一拐地走過來,望着他沉默許久,忽而面露一絲猶豫之色:“你決定了?”
張巡低頭擦拭着瀝血的劍刃,神色端肅沉靜,緩緩點了點頭:“走吧。”
許遠欲言又止,最終長歎一聲。
城中存糧皆空,所有能吃的東西都全部消耗殆盡,要想繼續堅守下去,唯一的食物來源就隻有——吃.人。
這種事,放在曆朝曆代都嚴重突破了道德底線。
即使是最混亂不堪的年代,即使是那位出名的“食人皇帝”,秦高帝苻登。
人家也隻是選擇在彈盡糧絕時,将敵人俘虜和死屍搬運回營地,當成軍糧烹煮,從來沒對秦國治下的百姓下手。
而張巡他們即将要吃掉的,卻是睢陽城中的子民,是自己曾經立誓要保護的人。
張巡知道,自己一旦做出這個決定,就再也不能回頭。
往後千秋萬載,他會被永遠釘在曆史的恥辱柱上,受盡鞭撻與譏诮,千萬人所指——即便,作為一個戰死疆場的民族英雄,他本該以極其正面的形象載入史冊。
張巡提着劍,一步步向前走去,路的盡頭就是一群被綁縛起來的老弱居民,即将被扔進鍋裡烹煮。
這條路很漫長,也很短暫,讓他想起了一些從前的舊事。
開元二十九年,張巡青衫折桂,登進士榜。
後來許多個血戰方休的永夜,他面對睢陽慘烈的戰局,也曾追憶起那年曲江宴上的春風得意,長安城中的滿目繁花。
世間最為殘酷者,莫過于「得而複失」。
曾得到過,眼見大唐帝國起高樓,眼見他宴賓客,卻又很快失去,萬般繁華終歸寂滅,冰消雪融舉世皆悲。
張巡從來不是一個局外人,而是一個親曆者,正因為見過從前的盛世如虹是何模樣,所以才會在社稷傾覆、滄海橫流時,選擇挺身而出,隻手擎天。
此刻,對面的百姓都目光悲哀地望着他,隐含一絲祈求。
張巡面向他們,緩緩舉起了手中的長劍。
他問自己,我應該吃人嗎?自然不該。
但我有的選嗎?自然也沒有。
如果他現在戰死,睢陽城陷落,城中的居民同樣會遭到屠殺,同樣沒有活路,甚至還要搭上身後江淮腹地數百萬人的生命。
舍我一身,與一城,以保天下之百城。
為此一念,可以從此置身煉獄摧折而甘之如饴,縱于鼎镬刀劍而處之泰然,雖九死,猶未悔。
張巡面露決然之色:“傳令下去,動手吧。”
士兵們都把臉轉過去,熱淚盈眶,不忍看這喋血的一幕。
……
在刀鋒落下的這一刻,許願牆浮現在半空中。
張巡雖然沒有停止殺人的命令,卻也下意識在心中許了一個願望,希望可以得到足夠多的糧食。
下一秒,城頭忽然亮了,發出一陣地動山搖般地劇烈響動。
半空中,一道長虹升起,化作一道璀璨的光門,迅速洞開。
霍去病銀鞍白馬,一躍而出,落在城頭。
他目光逡巡一圈,迅速鎖定了站在C位的張巡:“你就是許願人張巡吧,城頭地方太小,放不下那麼多牛羊,你快騰出一片空地……要死,這是在做什麼?!”
話說到半截,陡見一名士兵長刀劈下,就要砍中面前一個人。
霍去病大驚,不假思索地擡起手,拈弓搭箭,迅速一箭射出。
金色的箭镞去若流星,搖曳着一點寒光,将那把刀從中擊斷,一分為二,碎片铿然落地:“沒事吧?”
萬朝觀衆:好險!
就差一點點,滿城百姓就要被全部做成幹糧!
“我需要一個合理的解釋”,霍去病将那名百姓扶起,眉頭緊蹙,擡眸望向張巡,聲音轉為冷厲,“我來幫你不是為了助纣為虐的,你到底是什麼人,想做什麼!”
張巡愕然道:“你真是冠軍侯?那個許願牆的事,也是真的?”
由于霍去病揭榜之後,需要前往匈奴打劫牛馬和糧食完成願望,這期間,許願牆出手屏蔽了張巡所在地的時間流逝。
所以,對于張巡來說,他剛許完願,還沒反應過來,霍去病幾乎下一秒就出現了。
二人互相對視了半晌,張巡如夢初醒,連忙拱手道:“多謝閣下相助,此事說來話長,你先與我進城。”
這時,傳送門的另一端,一千頭牛、兩千隻羊、還有馱着奶酪等食物的駿馬,都開始穿過光門。
衆多牛羊橫沖亂撞,無拘無束,在睢陽城上甩着蹄子撒歡,姿态十分狂野。
更有一頭大黑牛攀在城頭上搖搖欲墜,仿佛随時要展翅高飛,快樂地沖向自由的彼岸!
霍去病見狀,一時也顧不得質問張巡,趕緊去驅趕牛羊歸隊,睢陽将士紛紛自發幫忙。
饒是衆人一齊上陣,這麼多牛羊也是花費了小半個時辰,忙到天色黢黑,才終于全部收入圈中。
将士們望着這一幕,無不熱淚盈眶,張巡安慰着身邊的下屬,自己也悄悄擡手拭淚。
這一次,睢陽終于有救了啊。
霍去病想了想,到評論區問了一句:
【冠軍侯霍去病:張巡究竟是何許人也,有何事迹,品行如何?方才為什麼好端端要殺百姓,莫不是殺良冒功?】
【章獻太後劉娥:不是殺良冒功,就是單純以人當糧食。】
霍去病:???
此言一出,觀衆們着實被吓得不輕。
以人做糧食比殺良冒功還可怕,甚至沒有任何倫理道德可言。
更何況,吃的還是普通百姓。
向來隻有石虎那種殘暴不仁的蠻夷軍閥、類人生物,才會幹這種事。
其他但凡是一位人性尚存的君王或者将領,比如秦高帝苻登。人家就算走投無路,被逼無奈,也不會去吃自己治下的普通百姓,而是隻吃敵人死屍。
一幹唐朝以前的觀衆不明真相,紛紛吐槽道:
【漢征南将軍姜維:守不住城,倒不如先詐降對方,韬光養晦,再圖後效,吃人有些過分了。】
【北周武帝宇文邕:當年韋孝寬守玉璧,以區區七千人馬阻攔東魏四十萬大軍,兵力何等懸殊,戰況慘烈無比,也遠遠沒有到吃人的地步。】
【唐太宗李世民:四舅姥爺,玉璧之戰前後曆時不過兩月,糧草充足,全無匮乏之憂,自是犯不着吃人。】
【北周武帝宇文邕:孝寬乃是我大周戰神,能用區區兩個月擊退敵軍,殲滅敵人七萬,甚至連高歡都因謠诼紛纭,郁郁而終,這是他的本事所在。張巡若有此等戰力,也可以用兩個月解決掉戰事,而不是拖到非得吃人不可,可見其軍事才能之低劣。】
【北周武帝宇文邕:等等,你叫朕什麼?你是朕的外孫?】
貞觀位面,李世民看見這句話,眸中掠過一絲懷念的光。
倒不是懷念宇文邕,畢竟他也沒見過這位舅姥爺。
而是想到,母後小時候就生活在北周帝宮中,由宇文邕親自撫養教導,視若親女,待如珍璧,也許這一刻就坐在宇文邕旁邊觀看。
您是這世上最好的母親。
這麼多年過去了,我依舊很想念您……
他閉上眼,沒有再說話。
另一邊,宇文邕許久得不到回複,隻得将滿心疑問放到一邊。
仔細想想,這個疑似自己外孫的人,說得确實有些道理呢。
管中窺豹,難見全斑,張巡之事究竟有何因果緣由,還需深入了解一番,再下結論。
很快就有人提出了質疑:
【兵仙韓信:我覺得吃人之事,主要責任不在張巡。睢陽在本朝屬于砀郡,乃是無險可守的中原腹地,四戰之地,援軍無論從哪個方向都可長驅直入,救城于水火。如非有人從中故意作梗,何至于落到這等孤立無援的絕境。】
【嶺南聖母冼英:按照我們消滅侯景的經驗,揚州、江州方向如能派一支水師過江支援睢陽,縱然不能解圍,支援一些糧草總能做到的。】
【豫州刺史祖逖:本朝收複豫州也是同樣的路線,就是不知為什麼沒人支援張巡了。】
【隋文帝楊堅:可能是因為睢陽是王氣盤踞之地,所以不敢輕易進兵,本朝盛傳,五百年後睢陽當有天子興,朕正在考慮給此地改個名。】
後世觀衆扶額,陛下快别折騰了,就是你改的名,兜兜轉轉送了人家一個國号。
這什麼大冤種.jpg
睢陽出天子,此則預言流傳甚廣。
這位天子就是趙匡胤。
楊堅在開皇十六年,将睢陽改名為「宋州」,後來,趙匡胤擔任宋州歸德軍節度使,故以「宋」為國号。
【商王後婦好:吃人又如何,人本來就是最好的食物祭品。我們大商每次出征或戰勝歸來都要殺一批俘虜和貴族,灑滿朱砂,進行人祭,随後烹煮吃肉,孤還經常擔任祭祀主持者呢。】
萬朝觀衆:???
什麼叫做文化差異,這就是了。
殷商王朝的人祭人殉文化給後世文明社會,帶來了難以想象的巨大沖擊!
……
【廬陵太守歐陽修:各位有所不知,張巡是窮途末路,不得已而為之。】
【廬陵太守歐陽修:請諸君看一看我寫的《新唐書. 張巡傳》全文:張巡,鄧州南陽人。博通群書,曉戰陣法,氣志高邁……】
片刻後。
觀衆看完歐陽修的文章,了解到事情始末,不禁喟然長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