戀上你看書網

繁體版 簡體版
戀上你看書網 > 曆史許願牆, 開局拿昏君祭天 > 第5章 第5章

第5章 第5章

章節錯誤,點此舉報(免註冊),舉報後維護人員會在兩分鐘內校正章節內容,請耐心等待,並刷新頁面。

歐陽修面對萬朝觀衆的聲讨,倒頭就睡,睡得很安詳。

大家見他如此油鹽不進,真是滿心氣惱,卻也沒什麼辦法。

筆在人家手裡,歐陽修不肯寫,總不能提刀逼他寫吧?

且不說這強行逼出來的文章質量怎麼樣,萬一把人惹惱了,他給你在史書裡大大抹黑一筆,到時候哭都沒地方哭去。

因此,觀衆們隻能退而求其次,轉向後晉年間,劉昫等人編寫的《舊唐書》。

舊唐書卷帙浩繁,歐陽修隻上傳了安史之亂相關的章節。

從一百零四卷《高仙芝傳》開始,至一百二十四卷《顔真卿傳》終,外加一卷《忠義傳》。

觀衆邊看邊吐槽。

一時間,評論區叽叽喳喳,宛如開了一個讀書分享會:

【大唐宰相房玄齡:《舊唐書》截止至《忠義傳》已有一百八十七卷,比以往所有史書的篇幅都長,以此推斷,我大唐國祚漫長,無比興旺昌盛。】

【梁朝中書令沈約:看來,唐朝的時間跨度比宋朝(這裡指劉宋)長,我寫《宋書》隻寫了一百卷。】

【武元皇後楊豔:大家都讀完一百零四卷《高仙芝傳》了嗎,本宮覺得事情的發展頗為荒謬,造反的明明是安祿山,被唐玄宗一紙诏書斬殺的卻是高仙芝、封常清。】

【嶺南聖母冼英:明擺着在捏軟柿子,二人有何罪,以至陣前死?】

【北齊文宣帝高洋:呵呵,高仙芝手握重兵,就應該順勢斬傳令的宦官,起兵反了李隆基!這天子之位,既然李家昏君坐得,為何我高家人坐不得!】

【詠絮才女謝道韫:高仙芝太可惜了,一點反抗都不做就赴死,哪怕是臨死前提刀殺了邊令誠,拉幾個人一起下地獄,也比這般憋屈至極的死法好。】

【明穆太後庾文君:此言甚是,書裡也說了,高仙芝死前告訴下屬,「我若實有此,君輩即言實;我若實無之,君輩當言枉。兵齊呼曰:“枉”,其聲殷地」——可見,高仙芝部下此刻具有相當強的凝聚力,稍加引導,就具備了兵變的條件。】

【昌國君樂毅:唉,三軍齊呼一聲枉,讀書到此處,誰人不落淚。】

【魏文帝曹丕:封常清也很可惜呀,觀其遺書,「臣死之後,望陛下不輕此賊,無忘臣言,則冀社稷複安,逆胡敗覆,臣之所願畢矣」,一腔忠貞報國之心,溢于言表。】

當然,高仙芝畢竟不是金銀财寶,有喜歡他的,自然也有讨厭他的。

甚至出現了一名黑粉:

【齊高帝蕭道成:朕覺得高仙芝還是死了好,他一個高麗人,就算起兵别人也不服他,還不如慷慨就義,換一個萬世美名。】

【北魏文明馮太後:蕭氏島夷一開口,就知道是亂臣賊子當慣了,一片賊心昭然若揭。】

【陳朝大将軍韓子高:蕭道成倘若生在天寶年間,想必又是一個安祿山。】

【齊武帝蕭赜:咳咳,朕為父皇說句公道話。安祿山起兵固然引起生民塗炭,糟糕至極,這唐玄宗難道就值得給他效命了?換作你在高仙芝的位置上,你不反?】

正在看書的觀衆們:“……”

這還用思考嗎?

當然是反了他丫的,猶豫一秒都是對手中兵權的不尊重!

唐朝以前的衆人,尤其是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的各位,政權更疊在他們看來純屬尋常事。

天子這種東西,兵強馬壯者自為之。

你可以稱帝,我當然也可以。

正所謂越缺什麼就越想要什麼,在紛紛擾擾的風雲變幻中,張巡這樣為國殉難的忠臣,格外令人敬佩。

他們自己的國家危難時,也有這樣的忠臣。

曹魏,有起兵反抗司馬師專政的大魏忠臣毌丘儉,傾東南之兵,奮全力西向,以一州之力對抗司馬家的滿朝兵馬,赴義成仁終無愧。

西晉,有以身相護惠帝的嵇紹,惠帝後來指着衣衫上的血痕,落淚說,“此嵇侍中血也,勿去。”

東晉,有獨守北方二十年的劉琨,在五胡亂華、蠻夷環伺中,保留最後一方漢人土地、豎起最後一竿漢家旗幟。

劉宋,有擁護幼帝即位的袁粲,謀劃起兵誅滅權臣蕭道成,寡不敵衆遭滅。長子為其擋箭,一并慷慨就義,正所謂,“我不失為忠臣,汝不失為孝子。”

梁朝,有在故主身亡之後,依舊高舉故國旗幟的王琳,盤踞荊江上遊,力扛四海之兵。為政寬和,素得人心,被殺時南方百姓“泣而從之”,扶棺相随十餘裡。

北魏,有颍川名士荀濟,為孝靜帝元善見謀誅權臣高澄,事敗之後,嚴辭謝絕高澄的招攬,坦然赴死。

南陳,有嶽陽王陳叔慎,于國滅天傾之時,十八歲少年獨守湘州孤城,壯烈犧牲。

隋朝,有江湖遊俠沈光,骁勇冠絕當世,因感先帝恩義,欲突襲宇文化及複仇,被人告密,倉促間不及披甲,力戰而亡。

……

碧血丹心,千古相傳,從來不因時空的轉換而改變。

然而,觀衆們能理解并敬佩這一類的忠臣,卻不能理解,世上居然還有高仙芝這樣的「奇才」。

高仙芝難道是木頭人嗎,手下那麼多的兵馬,守的還是潼關要道,根本不知道掙紮反抗?!

當然,觀衆更不能理解的還是唐玄宗。

我大魏/晉/宋/齊/梁/陳/周/隋,平日想殺手下功高震主的大将、權臣,隻有兩種方式。

要麼先用某個理由把人騙來,刀斧手藏在幕後,毫無防備地殺死(如,宇文護/韓子高/檀道濟/斛律光/爾朱榮等);

要麼先奪兵權(劃重點),再一杯鸩酒送他上路(如,高長恭/王景文/沈慶之等)。

唐玄宗兩者都不做,隻出了一則賜死诏書,他怎麼敢的啊?

真不怕自己玩脫了,激起兵變?

帶着如此的疑問,衆人接着往下讀《舊唐書》,發現好家夥,高仙芝根本不具備造反的條件。

他的下屬幾乎都是臨時招募來的新兵,而不是關系最緊密的安西軍和北庭軍。

是的沒錯,敵軍打到家門口,唐玄宗才開始——臨!時!募!兵!

萬朝觀衆:真抱歉,我們承認剛才說話聲音大了點。

攤上唐玄宗這種垃圾貨色,高仙芝就算是神仙下凡也沒轍啊。

【秦昭襄王嬴稷:本王今天屬實開了眼了,居然有李隆基這麼昏聩無知的帝王,之前那麼多戰報預警,他是一點都沒放在心上。】

【吳興才女沈滿願:何止沒放在心上,看看這一句,「人言(安祿山)反者,玄宗必大怒,縛送與之」,李隆基每次聽到有人說安祿山造反,還勃然大怒,覺得都是污蔑之詞呢。

【劉宋冠軍将軍檀道濟:唐玄宗這個操作看得我十分驚歎,等一下我們也要北伐長安,驅除胡虜,如果後秦的蠻夷君主也能像唐玄宗這樣蠢笨就好了,我們北伐起來該有多輕松啊。】

【隋文帝楊堅:這不禁讓朕想起了陳後主,我大隋軍隊兵臨建康城下的時候,此君兀自蒙頭大睡,好夢正酣,最新戰報丢在床下,一字未看。】

【承天太後蕭綽:唉,陳朝的蕭摩诃,還有今天的高仙芝,二位皆為被昏君拖累的戰神,令人扼腕歎息。】

【和熹太後鄧綏:本宮把書看完了,可以說,在安史之亂的全程中,李隆基從頭到尾就沒做過一個正确的決策。一錯輕信安祿山,二錯逼死高仙芝,三錯逼迫哥舒翰出關,四錯扶永王與李亨争權。】

【和熹太後鄧綏:當然,這李亨也望之不似人君,弱小且無能,一面因為猜忌不設統帥,一面卻令幾個宦官把朝中大将、中流砥柱折騰得死去活來。】

【大秦丞相李斯:死在李家父子手中的将士,倒比戰死沙場的還多,真不知讓人如何言說。】

【天柱大将軍爾朱榮:彼其娘兮,李家父子還是在大一統時代過得太舒服了,都這樣了,居然還能安安穩穩坐在皇位上。倘若放在我們這個年代,本将軍給他腦漿子都錘出來。】

觀衆:6。

不愧是爾朱榮,著名亂臣賊子。

這可真是小牛越過大糞池——牛得過分了!

爾朱榮心中充滿了委屈之情。

自己為了完成造反大業,每天兢兢業業,日夜焦灼寝食不思,起得比雞早,睡得比狗晚,幹得比驢勤。

不僅放下身段,認了幾個新爸爸,殺盡一茬又一茬的攔路虎,就連金人都契而不舍鑄了好幾遍——雖然沒一次成功的。

憑啥這李家父子天天作大死,還能當皇帝,他這麼勤奮搞事,卻隻能當權臣?

簡直沒天理啊!

許多觀衆都被激起了興緻,紛紛附和道:

“給李家父子漲漲見識,看看标準的權臣是何模樣,不信治不了他們!”

“建議把郭子儀換成高澄,直接提刀入朝:朕,朕,狗腳朕,陛下何故造反!”

“也可把李光弼換成崔季舒,當場毆打李隆基三拳,振衣而出!”

“請李亨吃最愛的大嘴巴子,省得他老是胡亂猜忌害人!”

“大膽,掉糞坑的晉景公難道沒有排面嗎,還不快給唐玄宗放進去!”

“天冷了,快給大将軍加一件黃色的衣服,再把會叫的狐狸、一隻眼的石人、街頭巷尾的童謠都趕快安排上!”

“下回許願的目标有了,希望來一溜子遊俠刺客,比賽刺殺李家父子!”

“專諸之刺李隆基也,彗星襲月;聶政之刺李隆基也,白虹貫日;要離之刺李隆基也,倉鷹擊于殿上;荊轲之刺李隆基也,當場繞柱走——四大名刺客,發揮各有千秋!”

“女俠也應該加入這個行列,越女之刺李隆基也,見血封喉!”

『加入書簽,方便閱讀』
熱門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