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膳時回到大同,一行人進了酒家,用了些地方菜。此地民風淳樸,一大碗面僅是京城一半的價錢,讓素來不與百姓交易的幾位王爺也覺得賺到了。當地釀的醋也香味獨具,各樣面食裡都加上一點,吃起來也很是入味。前段日子還與誠親王鬥富的莊親王,此時淳樸地吃着,津津有味,吃完涼粉吃莜面,還能再來一碗地道的刀削面。
胤禛素來比較挑,吃得精細,到了地方則喜歡嘗點沒吃過的,面吃一些也就夠了,還是羊雜更好吃,最後用苦荞茶清了清口,就打住了。允禮與胤禛的習慣大緻相仿。胤祥和允祿都偏愛面食,但和胤禛待久了,也願意嘗試些新的,隻是飯量一般,簡單吃了點主食就飽了。
吃飽喝足後,幾人又逛了幾圈。此地盛産銅器,街上有不少店鋪賣着銅質的火鍋、酒具、牌匾等物件。胤祥随心意挑了個好看又特别的銅鏡,圓形平雕,有對稱的星雲紋,周圍有鑄文繞排“内清質以昭明,光輝像乎日月”。胤禛一般不用銅器,他喜歡鮮亮的顔色,而銅放久了就會變得很暗淡,但還是誇胤祥挑得好:“王眼光好,這種圖案和字樣,宣帝之後有的。”胤祥看不太懂,全憑對日月的心思和興趣,摸着自己心愛的鏡子,開心地回:“是,宣帝眼光和胤禛一樣好。”兩人默契一笑。允祿看熱鬧地也在胤祥進的鋪子裡挑了個,回去送給家裡人也好,又湊到允禮身邊問:“弟可看得出我選的這個又是何時的樣式?”允禮掃了一眼,鏡面微凸,鏡紐厚大,背後紋樣并不對稱,隻簡單地刻着“長宜子孫”。允禮有點糾結:“這個我倒是不熟,也許是東漢的?”胤祥聽到後面人的讨論,熱心地拉了拉胤禛的袖子:“哥哥,你幫允祿看看?”胤禛知道胤祥感興趣,也不好直接拒絕,仔細看了下,“看起來像東漢的,可偏又加上了蟠螭紋,并非東漢時流行的,十有八九是我朝民間審美。”胤禛說歸說,卻絲毫不留情面,可能得到皇上一半的肯定,允祿已很開心,連忙謝恩,允禮也在一旁說着受教。隻有胤祥輕輕戳了戳胤禛,讓他不要太直接。胤禛這才免了對面兩個人的禮,勉強補充了句:“不算難看。”
胤祥無奈,拿胤禛沒辦法,就繼續好好逛。逛到眼看着天色不早,衆人再度啟程,想着今日能到雲岡才好。
經過晚間一小會兒耽擱,行至大同西郊的雲岡時,天已盡黑。遠離了人煙,此處略顯荒涼,但明月高懸,夜色中武州山腳下的石窟白晃晃的,驅散了遊人的孤單,其上是深邃的穹宇與漫天的明星,更顯神聖。此地因佛門石窟聞名,實為一寺,号靈岩寺。這晚,他們就宿于寺中,準備明日再去觀賞。
夜宿古寺,很是安心,群山之中的大佛仿佛都是守護衆人的屏障,至少原以為如此。然而,臨入睡時,胤祥聽到無數的風穿過洞林的嗚嗚聲,像念咒,密密麻麻的,讓人有點害怕,于是更緊地縮進胤禛懷裡。允祿則又擠到允禮身邊去睡了。即便如此,這一夜動中有靜,讓人還是睡得很安詳,胤祥在夢中見到了佛。次日,他們精神都很好,出了寺廟便去看窟。
一行人自東向西遊覽,放眼望去是難見盡頭的蒙着黃土的石窟,填滿山腳,綿延不絕,雜亂而整齊,想到已有千年曆史,心中也是震撼。東邊第一座是一雙塔窟,其外壁東西兩側都殘存一單層方形佛塔,可供信衆入内繞塔參拜。“此窟蓋建于北魏孝文帝時期。遼以前,兩窟前曾建有護國寺,是我雲岡十寺之一,号‘石鼓寒泉’。”住持主動介紹着。胤祥明白了,所謂的石鼓寒泉指的是這兩個洞窟,但他還是想再進去确認下寒泉洞裡是否真的有泉水。剛踏入洞内,果然便看見,這窟北壁西端有細泉流出,洞窟四壁上還處處雕刻着伎樂天人手持筚篥、琵琶、琴、排箫等樂器,似在演奏。繞了一圈後,胤禛指點胤祥擡頭往上看,胤祥這才發現窟外壁的明窗上刻着“山水有清音”。原來胤禛上次寫給李統中的字是出于佛家經典,胤祥霎時明白了,對胤禛點了點頭:“哥哥好像很喜歡‘有清音’的說法。”胤禛淡淡笑道:“無他,好聽罷了。”
沒走幾步又到了下一窟,這窟顯然比前面的大多了,兩門四窗,外有巨大平台。“此處即‘靈岩寺窟’,是寺裡最大的窟,當也是北魏時的,隻是并未完工,其中有彌勒一尊,後室有三尊大像,一尊坐佛,左右有脅侍菩薩。”允禮輕聲評道:“衣紋簡單,像階梯。”住持語帶敬佩:“是,後面還有更早的,衣紋凸起,且繁複些。”胤祥随口感慨道:“沒顔色,可惜了。”住持連忙解釋,“後面的保存較好,前窟與外界接觸多,風吹日曬,顔色是難以保住。”胤祥點點頭,覺得住持所言有理。
幾人在第四個窟前隻是稍作停留,此窟比較普通,中間有塔,一佛兩菩薩。盡管如此,胤禛還是眼尖地看到了點不一樣的,拉着胤祥往裡看,“你看,南邊壁上,寫着‘為亡夫侍中造像記’。”胤祥好奇地張望了許久,才看清了,連連點頭,“嗯,很用心。”說着,還有點奇怪的動容,惹得胤禛碰了碰胤祥的鼻尖,胤祥便笑了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