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一早,孟子筝就帶着孟遠去把定制的那幾個木台子取回來,師傅手藝很好,做的很規整,放在地上也很穩當。
院子不夠大,沒辦法擺的太大,隻能灌水先滴着試試,幾個人将竹子内灌滿水,在用麻紙進行封口,将其架在兩個木台子上後,孟子筝就先回書房背書了。
畢竟他現在真的很缺時間,但凡讓他早點兒穿!他一定不會吹出自己要考什麼秀才這種話。
過了正午,孟遠過來說水差不多滴完了。
孟子筝算算時間剛好,夏季天氣正炎熱,開始升溫時開始水開始滴,正午前結束。下午降溫時開始滴,太陽落山前結束。
不過具體情況還是要看竹子的種類、粗細等,不過農民肯定比他有經驗的多,這個他應該不必擔心。
他爹去上衙了,隻能等晚上在跟他爹說了,明天就要回縣學,下次回來又是半個月之後。
這種事情還是要盡早解釋清楚,若是真要大旱,能早一天推廣出去,河水幹涸的時間就能推遲一些。
啊!對啊,修水倉!忘了這個了。
水倉通俗解釋也就是儲存水的倉庫,畢竟一味的打井開采地下水并不是長久的辦法,甚至會導緻地下水枯竭,提前挖水倉,儲存河水或者雨水,那麼這部分的水就能減少蒸發,留下來供缺水的時候用。
但原主不關心這些雜事,所以他也不知道這個時代有沒有水倉出現。
具體等晚上一起問縣令爹吧,他肯定能知道。
等到了晚上一家人坐在一起吃晚飯後,孟梁正準備去書房,卻突然被兒子叫住了。
他這兩天似乎在做什麼東西,本來想着是孩子大了有自己喜歡的東西了,就放他自己玩兒,不過現在看來是遇上什麼問題了,看來是要找自己幫忙啊。
孟梁臉上帶笑,心裡卻雀躍的很。
“爹,我們去院子裡說吧。”畢竟實物在院子裡,還是邊做邊講解看起來比較靠譜。
孟母也跟着一同來了
幾人來到院子,孟遠已經給竹子灌好了水,等在這處了。
“筝兒這是什麼啊?”
孟梁還未說話,宋玉珍先問了出來。
“這個我叫他滴管工具。”孟子筝走到竹管旁,将它微微擡起,展示竹管下方正在滴水的小孔。
“滴灌又是何物啊?”孟梁跟着湊近問道。
孟子筝清清嗓子,他下午就已經想好要如何解釋了。
“爹,我們在烈日下,給土裡倒上一盆水,其中有一部分進入了更深層的地下河,也就是我們打井後,水井裡的水。”
“還有一部分呢,就是被曬幹,就像洗過的衣服,放在陽光下曬幹一樣。”他實在是沒辦法解釋蒸發現象、水分子逃離之類的東西,隻能往簡單了說。
孟梁疑惑道:“這些和你說的滴灌有什麼關系嗎?”
“當然有啦。對照到我們耕作上,我們每天給麥子、水稻等等作物澆的水也是一樣,其中大部分都被曬幹或者沉入地下了,隻有小部分是真正被其所吸收的。”
孟梁看着滴的非常緩慢的水,眼睛驟然一亮,言語間也變得激動起來,“你的意思是說,用這個方法澆水,可以少用些水,讓那些水不被曬幹和下沉對嗎?”
孟子筝佩服的看了眼孟梁,不愧是當官的,這個敏銳度果然很高,“沒錯,不過不隻是少用些水,而且至少能節約一半以上的水。”
其實他還是說少了,50%放在現代就是最差的那一檔,不過這個年代沒有智能監測系統,不能實時對植物的需水量進行監測,還是往少了報比較穩妥。
看着孟父激動的開始發紅的臉,孟子筝微微一笑,不藏功與名,繼續說道:“竹子長得很快,打孔也是隻要掌握了技術,自己在家就可以打。”
“唯一難點的就是這個木台了,不過交給當地的木匠,也能輕松解決,整套下來,最多麻煩點兒,但是并不貴。”
“而且各個地方可以根據具體作物等情況,自行調整這個孔的大小。”
說完優點還是要把缺點也說清楚,“不過這種方式,對于稻子這類對水需求比較高的作物而言,就用不了。并且随着時間推移,竹子也可能會出現開裂之類的現象。”
“而且對于極度缺水地區,這點兒水,就真是不夠用了,還是先給人喝吧。”這種情況,就算把現代技術搬過來都百搭。
“這些都是小問題!”孟梁大手一揮,嘴巴上的胡子都要翹起來了。
孟梁将嘴上的胡子捋整齊,欣慰地說:“沒想到,筝兒這般小的年紀,就已經有了一顆為國為民的心啊,真是幫了我一大忙。”
孟子筝看着孟梁臉激動的通紅還強壯鎮定的模樣,有些想笑,被他憋了回去。
這老爹也挺好玩兒了,都這麼激動了,還是不忘端着父親的靠譜模樣,跟他倒是有些像。
不過他既然知道這個技術,當然沒有藏着掖着的道理,更何況都知道有不少人面臨背離家鄉,四處逃難的日子了,正常人都沒辦法無動于衷吧。
雖然他裝了一波,确實也蠻開心就是了。
孟子筝突然想起古代皇帝動不動就砍頭的電視劇,一個激靈,趕緊提醒孟梁,“爹,我沒時間詳細試試。”
“但你可記得要先試試,去農田裡找塊種着東西的地,半月不澆水,并按照村民們的經驗,将平時澆水的水量減少一半,按照這個方法去進行灌溉,确定一下是不是可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