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在山青水秀的江南東部,在神奇的北緯三十度緯線之側,當你向着太陽升起的地方伫立遙望,遠遠地便可看見,在那片廣袤富饒的原野上,聳立着一座城廓逶迤,景色旖旎的古城。古城之南,便是那條青山夾岸、潮湧奇絕、曲折湍急的大江。宋朝詩人贊美它為:“一川如畫。”一條潇然大河,閃爍着遠古文明的光輝、融彙着燦爛的多元文化、篆刻着歲月的滄海桑田,從那遙遠的北方一直往南蜿蜒流淌着,它緩緩愔愔地穿過古城,直達城的最南端才豁然入江,繼而捩轉向東,奔向那煙波浩瀚的大海。有古詩謂之:“千裡大江水似傾,東連大海若雷鳴。”
這條從遠古文明中孕育而來的大河,像一位襟懷若谷的母親,将依偎着它的衆多支流細川擁抱入懷。從古往今,那潤物無聲的水便一直晝夜不息的普潤滋養着古城,同時又朝夕不停的濯滌着一切塵埃污垢,使這座古城更加秀美盎然。 “上善若水。老子?《道德經》”老子認為最高的美德就是像水那樣:“利澤萬物而不争,包容污穢而不愠。”後來又有古人用詩來贊美水的品行:“到江送客棹,出嶽潤民田。”
在古城的西北方有一條河寬水深的支流,名叫:興義河。興義河東連那條有着“黃金水道”美譽的千年大河,沿河西去十數裡便是一片水草豐美的河網濕地。在河的左岸東首有一條古老的小巷,祖居在此的老輩們在納涼聊天時,每每都要提起它的舊聞轶事來。
小巷不寬,一根稍長的竹杆即可橫貫南北,然足夠兩輛大闆車交會通行。如今小巷的“巷民”大多用這根過街竹杆晾衣曬被,這俨然已成他們最大的優越感。小巷很長,但卻修得直撅撅地猶如一條直線,要是你的眼力足夠好那首尾便可相望。據老輩們說,小巷是由一位年高德劭的鄉紳募資修建。當時很是煞費了一番苦心,小巷之所以修得筆直如線,之中隐喻着一個最淺近的道理,不管是貿易經商,還是為人處世都應坦蕩磊落才是。
小巷的路面由清一色的石闆鋪砌而成,兩邊多為二層木質樓房。樓下大多是米行魚檔,一通到底的鋪面排門顯得又高又氣派。樓上則多為茶樓酒肆,其間也不乏客棧的名号。臨街的那一面是挑出街面足有米餘的連廊,裝幀着雕欄畫牗,頗是精美,推窗憑欄,那街景便可一覽無餘。靠近小巷的中部是一開闊的碼頭,據說,當時興義河上舟船日夜川流,碼頭上泊滿了裝卸貨物的大船小舟。而小巷内則是一番商賈雲集的景象,有提籃荷筐的吆喝,也有車拉肩扛的叫賣,熙來攘往,摩肩接踵。“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史記》?漢?司馬遷”原來,這條小巷是昔日一處規模較大的魚米集市。小巷因興義河和它本身的功能而得名,叫做:興義集巷。但大多數的人都喜歡把它省略的叫做:集巷。
不過那已是很久遠的事了,小巷的路面幾經修繕,早已改成那深褐色的柏油路。原先那又高又氣派的鋪面排門,也被改成一門一窗的格局,作了尋常民宅。逢年過節時家家戶戶都作興大搞衛生,或粉飾牆面,或用紙裱糊被煙熏塵染的樓闆隔牆。無奈,這些木質樓房畢竟年代久遠,老舊日甚,盡管有主人對其精心維護,但仍難掩那破舊和蒼老的狀貌。鬥轉星移,時過境遷,如今早沒了往昔的繁華與喧鬧,這狹長的集巷隻不過是這座古城裡無數條小巷中的一條而已,即便費力地去搜尋,也難覓以往那種商埠要地的痕迹。如煙的往事,不過是讓那些尋古訪舊的人去作盡情地遐想而已。
原先的碼頭本是一塊開闊的空地,因為住房緊張得實在難以安身,所以附近居民中那些膽大而又敢為人先的人,開始試着在空地上搭建起簡易棚屋來。此時的官員們都置身于那場席卷全國的政治風暴中,不是你去奪他的權,就是他來搶你的座。因而誰也無暇、誰也不願去管這等不得好處,隻攬罵名的閑事。管子有言:“民以食為天。”如果食是老百姓天字号第一件大事,那這住便是老百姓天字号第二等大事,畢竟有食有住才成家矣!于是一股私搭自建之風似乎就在頃刻間席卷而起,這片開闊的空地很快就被瓜分殆盡,如今已難覓一處立錐之地。
在碼頭西側有一戶人家,原本也隻住着前後兩間不大的屋子,廚房還是在前屋中隔出來的屋中屋。後來眼看着一雙兒女一日比一日的長高,已委實難以安身,因而也乘着這股搭建之風在自家東面圈起一塊空地,随即便搭建起一間簡易的睡房和一間廚房來,這樣總算解了燃眉之急。對餘下的那一小塊空地,又從廠裡買來一些廢舊磚塊圍成一個小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