戀上你看書網

繁體版 簡體版
戀上你看書網 > 沉醉的黃絲絹 > 第6章 第五章

第6章 第五章

章節錯誤,點此舉報(免註冊),舉報後維護人員會在兩分鐘內校正章節內容,請耐心等待,並刷新頁面。

第五章

倪齊安夫婦育有一子一女。兒子名潇儒,今年剛滿二十歲,女兒名潇佚年方十六,下半年準備去念高中。倪潇儒自小聰穎,頭角峥嵘,長得個兒修長,雖身材俣俣卻靈巧潇灑。臉龐生得端端正正,極象他的父親。濃眉烏發雙眸炯炯,長發飄逸佚宕儒雅,比之他父親年輕時,那可要英俊帥氣多了。

倪潇儒高中畢業後就一直呆在家裡,已一年有餘。這也是實出無奈啊!因為再想念書又沒個地方,想工作又沒個去處,讓他去農村又不願意,怕受不了那份苦。呆在家裡其實也不好受,去沒個去處,玩又沒個同伴。因為他班裡的大部分同學都早早地去了農村,少數幾個符合留城條件的都進廠當了工人。白天孤零零地就他一個人在家,又尋不出什麼事情來做,雖說家裡那些所謂的體力活,如買米、買煤、挑水這些雜活他都承包了,但畢竟有限。至于那些燒菜煮飯、洗衣掃地的活,都是他媽媽或妹妹幹去了,有時真讓他無聊得發慌。好在他自小喜歡看書,為了弄書看,他會到處奔波,因為其時書少難借,因而他隻好纏着那些大人,向他們借。要是讓他知道某人手裡有本書,那他非纏着那人不可,不借到手是絕不會罷休的。他借書的習慣好,又懂禮貌,叔叔阿姨、哥哥姐姐的叫不離口,對那些卷角開頁、皺巴巴的書,他都要補好熨平了才去還。再有,他借書很守信,說好幾時還就幾時還,别說拖個一天兩天,就是超一個時辰都不會,因而那些手裡有書的人也都樂意借給他。倪潇儒雖是高中畢業,書倒已讀個滿腹。

倪潇儒念書時作文特别好,他的作文屢被當作範文挂在後面的小黑闆上。在班裡,他的作文成績經常是數一數二的。作文課是很多同學都頭痛的課,作文是大多數同學最怕的作業,而他卻能從中屢有所獲,每每得益。溯其原因,可能是他喜歡作文又愛看書的緣故。他作文成績提升最快的階段是在初中階段。這得益于他的語文老師,因為他的語文老師就是個極喜看書的人,是一位和自己父親年齡相仿,清瘦近視的資深教師。

他最喜歡聽語文老師講課了,他所講的很多知識都是書本之外的,那些人文曆史、天文地理,他都能旁征博引、滔滔不絕地講來,就象是信手拈來一樣。語文老師不提倡死記硬背地的學習方式,他告訴學生,《禮記》有言:“記誦之學,不足為人師。”真正的知識在于融會貫通。當然,語文知識中字的寫法、字的讀音、字的含義必須耳熟能詳,了然于胸。先哲蘇格拉底說:“知識由于記憶而來。”因為,漢字的使用在于搭配,由字而詞,由詞而句,由句而文,任何好的文章都是由單個漢字組合而成。如想寫出好的作文,進而寫出好的文章,最好的辦法就是多看書。古人說:“好讀書者文自來。”還有杜甫說的:“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說的都是這個道理。自古到今,求知之路從無終南捷徑,要想有深厚的學問,全憑自身的努力。俗話說:“讀書之樂無竅門,不在聰明隻在勤。”據傳,李少白年少求學時,偶見一老者在磨鐵棒,便上前問原因,老者很自信的說:“隻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他因此深受啟迪,發奮求學。書中所蘊含的都是前輩所得的經驗,能鑒往而知來。讀書,莊子喻之為:“是從死人口中挖珠玉。”學校固然能教學生如何作文,但卻教不出作家來,因為文學代表的是良好的修養,代表着生活的積累,是從深邃的沉思中迸發出的一束璀璨的火花。作者是在用自己的智慧和感悟去重現生活的某個片段。他特别信服語文老師,老師講過的許多話哲理深廣而又隽永盎然,他都一直銘記在心,有些話,他甚至奉為圭臬,記在筆記本上。

語文老師見倪潇儒作文功底紮實,穎悟敏捷,往往即參便透其微,再加之好學好問好看書,是一塊“良馬見鞭影而馳”的好料子,因而對他心傳口授,着力加以指點培養。每次都把倪潇儒的作文帶回宿舍,細細批閱,循循講解,因而滿篇都是紅杠杠和圈圈點點。倪潇儒因此成了老師家的常客,聆聽老師的教誨也最多。文章自古就有“文無定法”這一說,這是針對那些功底堅實,涵養深厚的人而言的。對于那些初學淺涉的人來說,畢竟還得依循一定的章法和規律才成。所謂初學即為模仿,每當看到那些優美的文章,心底就會油然生出一種欽佩,佩服那位作家的才華和深邃,立志将來也要寫出這般的華章來。老師對他說:“知識哪裡來?是從細察、靜聽、詳問中來。《易經》中說:“學以聚之,問以辯之。”還有那《神童詩》中也說:“學問勤中得,螢窗萬卷書。”知識要通過不停的學習才能積累,要通過不斷的探讨才能明白。要勤于學,敏于思。“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要得到學問則要靠心,所以才叫心得。”

老師還對他說:“小說絕不是什麼閑書。小說中蘊涵着豐富的知識。看一部兩部受益不大,如能十部百部持續的往下看,那定會受益終生,日後必能在硯田中有所收獲。滴水為什麼能穿石,麻繩為什麼能斷木?漢代枚乘在其《谏吳王書》中說:“泰山之流穿石,殚極之便斷幹,水非鑽石,索非鋸木,漸摩之使然。”等你要用的時候,書中那些章句詞藻、人文曆史、描述技巧就會湧現腦海,任你擇取。所以應趁着年輕盡量多看些書,千萬不可愆期這大好時光。一個人若基礎紮實,知識面廣,那起點就高,想學什麼都方便,以後的路就會更寬。”

倪潇儒深受語文老師的影響,又經老師不斷地點撥授藝,因而他的作文成績和技巧是日日見長,穩穩提高。倪潇儒也因此越發愛看書了,書隻要到了他那裡,他總是愛不釋手,困不掩卷。胡适說:“讀書要四到:一是眼到,二是口到,三是心到,四是手到。”南懷瑾先生也說過同樣意思的話:“讀書不要隻靠兩隻有形的眼睛,還要用智慧的眼睛去讀書。”他看書一直都是很投入很專注的,從不飛眼浏覽,走馬觀花,而是眼耕目耘,腦記心藏。字典、地圖、筆記本是他看書時的必備用品。借來的書,不管時間有多緊,他都非把它看完不可。不然,他就認為這是在浪費文化藝術資源,是不可容忍的。

愛看書原本是件好事,可倪潇儒看書,有時也會看出麻煩來。一次他硬纏着人家,好不容易借到一部小說,答應第三天晚上準時送還。時間緊,可他又不肯割愛,因而上數學課時,他又偷着拿出書來看。那個女數學老師素來嚴肅,不苟言笑,又是班主任。上課時喜歡拿一根細細長長的小竹杆,班上那些個學習不太好卻又調皮搗蛋的同學,多少都嘗過它的滋味。她一看這光景就知道倪潇儒又在開小差看閑書了,她心中那個火氣呀…突突地往上冒。她悄悄地走過去,這一次她沒用小竹杆敲打桌子。此時倪潇儒正聚精會神,看得癡迷入境,絲毫未曾察覺,自己最怕的老師就站在面前。未等他醒悟過來,數學老師就以不及掩耳之勢,将書抄在了手裡。他的心“嘎噔”地緊縮了一下,心裡那個急呀…。因為他知道數學老師嚴厲,不好通融。這一下有好果子等着自己吃了!情知不妙,可也沒辦法。他端端正正地坐好,認真地聽起課來,希望留下一個知錯認錯,認真改過的好印象,巴望着老師能早點把書還給自己。等下了課,他跟在老師後面,又是檢讨又是認錯,可數學老師卻一直緊繃着臉,故意不瞧他一眼。最後他隻能怏怏離開。尋常下課時,倪潇儒總是活潑好玩,無憂無慮。今天他可沒了這份心情,他的心已被折騰個七上八下,忐忑不安。要是拿不回書,自己沒得看那還是小事,可還不了書那就麻煩了,怎麼向人家交待呢?以後還有誰肯借給自己。他前一陣子剛看過《林肯傳》,書中有一段話他一直記着:林肯一口氣趕了好幾哩的路,借得一部《華盛頓傳》。他把書塞在木屋的闆縫中,當早晨的陽光一照進小屋便可拿來看,不料一場暴雨把書淋濕了,物主不肯罷休,結果他隻得為物主割捆三天的草料,以役作賠。可我能用什麼作賠呢?

放學後,他便硬着頭皮來到辦公室,恭恭敬敬地站在數學老師面前,臉上早沒了平時那種散漫不拘的神情,而是一付等待發落地樣子。什麼檢讨、認錯、哀求呀,這些招全都一鼓腦兒地使了出來,可數學老師就是不為所動,隻管埋頭批改作業。過了好長一段時間,數學老師這才擡起頭,用筆敲着桌子,然後氣呼呼地說:“已多少次了?你自己說!你可算是個“屢犯”,每次都認錯有餘,改正不足。”

倪潇儒急忙說:“老師我錯了,再給我最後最後一次機會,這一次我一定徹徹底底的改過。”

數學老師“哼”了一聲,說:“你不要仗着自己學習成績好就可以不守紀律,影響他人。喔,還有,你還老遲到,你以為我不知道啊?你太放肆、太有恃無恐了,我還沒找你算帳呢!”

數學老師是氣上加氣,把筆扔在桌上,别轉頭,那臉是繃得更緊了。這老帳未清,新債又來,倪潇儒聽了是頭皮發麻,心裡發慌。其實他也不過是偶爾遲到一兩次罷了。而且,語文課、數學課他是從不遲到的。語文課他當然不會遲到,數學課他是不敢遲到,但遲到總歸是不好的,現在老師什麼都知道了,已沒什麼招可支了,他隻能繼續哀求說:“老師我錯了,我再也不敢了,這次你就饒了我吧!”

數學老師又是“哼”地一聲,說:“你又想故伎重演,又想來哄我是不是?告訴你,這一次我絕不會輕饒你的!”

倪潇儒一聽這話心都涼了,可心裡又犯着急,情急之下,他想到了語文老師這個救兵。他一溜煙似地疾步來到語文老師宿舍,進門就說:“老師,我闖禍了!”

語文老師一臉驚愕,以為發生了什麼大事,急問:“闖什麼禍了?”

『加入書簽,方便閱讀』
熱門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