戀上你看書網

繁體版 簡體版
戀上你看書網 > 鄉鎮稅所 > 第245章 成家立業

第245章 成家立業

章節錯誤,點此舉報(免註冊),舉報後維護人員會在兩分鐘內校正章節內容,請耐心等待,並刷新頁面。

承重牆的角色不好扮演。幹着工作,看着工作了八年的地方,他心中萌生的,是隐隐的一絲不甘。焦頭爛額的同時,他不得不感歎,工作,究竟給了他什麼?

是的,人不能沒有工作。工作除了讓一個人作息規律,給了你不一樣交際圈,甚至,還會給你衣食無憂。要是幸運,你還有意外收獲。之所以說是意外,是因為一個人在成就單位和事業的同時,會給你不一樣的個人榮耀,讓你非富即貴 ,擁有耀眼的光環和未來。或許,這就是組織與個人的關系吧?

隻是滄海桑田。原先以為一成不變的單位,說變就變,橫空迎來了國地稅分設。而曾經的夥伴們,離他而去。有早一步升職的張家善,如今去了縣城;沒有升遷的馬文龍,分工江北地稅,也曝出了即将升職的好消息。

和一個個離他而去的戰友相比,他成了一個留守老家的老人。

守着曾經的老巢,他如同一隻空巢的老人,眼巴巴看着走出去的張家善、李本興,個個張開雙臂,在更廣闊的天地裡恣意馳騁,遠勝天高任鳥飛。

沒有海闊憑魚躍,他唯有低頭前行。工作每天都得繼續。它成了一種修行,一種人生态度。

隻有身後的組織像是一成不變。不難猜測,他多年的付出,組織除了給他一個副分局長的職務外,恐怕很難再給他下一步的升遷。

職場如此。沒有人會喜歡這樣的職場,更沒有人滿足如此的現狀。

隻是他懂得感恩,知道成就自己的,總有那麼一幫人,推着他,幫着他。這裡頭,不說别人,就有親如兄弟的王志山。

如何感恩戰友般的兄弟,給他們一個好歸宿,是他長久以來的一個心病。

他心下隐隐不安。看着年輕的王志山,他日複一日地跟着他,不求回報,承受艱辛,超出常人地付出着,他是看在眼裡、憐惜于心。

想着幫他能早成家、能立業,帶給他不一樣的改變。他能幫的,都不遺餘力。好在,就在王志山婚戀的年紀,他終于與李潤仙在經曆過一個又一個磨難之後,迎來了屬于他們的春天。

看着二人辦下的結婚證,董留成自忖,是不是該給王志山壓壓擔子、讓他早日跟自己一樣,謀一個好回報?

是啊,成家立業、成家立業,要是自己的兄弟成不了家、不立了業,那,他這個領導和兄長,情何以堪?他如何能擔起這份負重?

現實不如他所願。來江北多少年,他就在前後兩屆稅務局長的眼睛中,沉浮了多少年。他的這個副分局長,還是前一任局長給的。就以現任的局長,以及身為一把手的張興福,自己要想為王志山謀一個位置,他是那麼地心有餘而力不足。

一切美好,隻能交給時間來熬。

董留成的孩子,一天天長大。周歲後的孩子開始了蹒跚學步,咿咿學語。為了孩子,他得照顧搬進農行營業所居住的母子倆。

下了班,他快步走回了家。

家裡不僅等待他的溫馨,還來了惦記着兒子年滿周歲慶生的張家善。

看到張家善,兩人多了久别重逢後的熱烈握手。

兩雙手握在一起,張家善是幸運的。他如今已是縣城地稅分局的分局長。相比之前,他從一名年輕幹部熬到副分局長,花了七年。七年後,一切變了。時位移人,他身上的職務,在加速度地升遷着。分工地稅,他搖身一變,成了縣城分局的分局長。

他分局長的身份,和副分局長的董留成相比,不用再像他一樣守時,早早來了江北。張家善面前,就連董留成都在問自己:我是不是太過失敗?

看過孩子,花明容的飯菜上了桌。三人坐下吃飯,聽花明容在發愁孩子上幼兒園的事,張家善擡頭打趣董留成:

“你怎麼搞的?小孩都長這麼大了,眨眨眼,就該上幼兒園、上小學,你不想着給孩子一個起點,安排他進縣城最好的幼兒園和小學校?都非常時期了,你還不打打主意,把自己調到縣城去?”

面對張家善輕描淡寫,董留成苦笑:

“你以為我不想嗎?問題上是想的人是有了,就在你面前;可能把我調上去的人,在哪裡?是你嗎,我親愛的小毛弟?”

這話反将了張家善一軍。張家善“呵呵”笑了:

“呵呵,這種事情,你都活到這歲數了,差不多頭發、胡子都活白的人了,還來問我?你不會巴結個領導,抱上人家的大腿,撥一撥自己!”

董留成反駁張家善:

“不是我的問題。時勢造人,我還是相信職場的硬規則:第一,一個人的成就不能大于才華;第二,一個人的财富不能大于功德;第三,一個人的職位不能高于能力;第四,一個人地位不能超過貢獻。這些是天道。我不相信,領導會放着有能力的人不用。如果真是這樣,我還不如躺倒。站着幹什麼,瞎折騰嗎?”

在張家善聽來,董留成的一套理論,早過時了。他一聲歎息:

“唉,怎麼說你好呢?你的這些話,我從第一次見到你,就聽你說了。什麼硬規則、軟規則的,有用嗎?你聽我說,領導用人,放心第一、聽話第二,能力第三。你就能不能藏一藏你的工作能力,别一天到晚隻會悶着頭皮,像頭驢一樣拉磨,憨吃苦累地幹幹幹?像你這種聰明人,還不懂得低頭幹事的偶爾,擡頭看看上面的領導?不跟領導套近乎,你能力再強,就算你會造衛星、原子彈,領導看不見你、不用你,你又能怎樣?”

兩人這一晚争得不歡而散。

第二天一早,董留成走進江北國稅,遠遠地看到張興福在等他。

張興福就是張興福,在他面前,董留成須絕無非分之想,不能越雷池半步。幾年時間過去,董留成令他時時警覺。他不想他越俎代庖。張興福請他坐下,通報了縣國稅局汪楊興的意思,委婉道出了自己的想法:

“老流,江北往年的稅收、稅法宣傳工作做的好,人家汪楊興又在念念不忘;眼下又是稅收宣傳月,你老流不再來一回、幹上一場?不說揚名立萬,也算是梅開二度嘛!”

董留成搖頭。他不接受張興福的提議,談了自己的打算:

“興福,搞稅收、稅法宣傳不該成為我們基層掙面子、撈政績的重點工作。以前,我是把它作為重點工作來抓,因為那個時代,需要稅收、稅法宣傳,讓稅收意識走進千家萬戶。此一時彼一時。時過境遷,今天一批影、視、歌名星偷稅案件被不斷查處,方向變了。人人都希望稅務局加大懲處力度,打擊偷稅漏稅。形勢嚴峻。要是我們還抱着過去的老弦彈,你、我都得承認我們把不住方向。在農村,我聽過這樣一句話:村幹部的聲望是拔釘子戶拔出來的。一個不敢站到釘子戶面前的村幹部,不是好幹部。再好的村幹部,即便他幹了九十九件扶貧濟困的大好事,照樣抵不過一個影響惡劣的釘子戶。村幹部的好名聲,是敢于與釘子戶作鬥争。我們也一樣。稅務局的金字招牌,來自于強硬的執法。即使其他工作再好,也抵不過一家偷稅漏稅企業的負面影響。踏踏實實把日常工作做好,才是我的本份。我得把更多精力,放在日常、放在撥釘子戶。”

張興福不再作聲了。要是放以前,他會毫不客氣,以分局長的名義,讓董留成按自己的來,可今非皆比,董留成跟他一樣,是個特立獨行的人。他有想法,有作為,成長了,也成熟了。自己該放手的,還得放手。

别過張興福,董留成叫來了王志山。

兩人要統一步子和調子。

相比幾年前,王志山的科員職務——稅務局最低級的職務,沒有任何變化。他是分局最底層的執行者,也是董留成主張和意圖的行動者。可他欣賞董留成的大氣、務實,還有不一樣的動手能力。董留成能成為分局的副分局長,他歡呼雀躍。他了解董留成,也為自己有這麼一個領導,由衷高興。

極力促成董留成想法的,成了王志山。

分局人數沒有變化,依舊十二人。這裡頭沒有退休的老同志,又來了兩名新同事。分局裡與王志山一樣的年輕人,一共四人。其餘的,是四十出頭的同事——像張八一一樣的“老同志”。

老同志們幹工作态度很好,業務能力還跟得上。年輕人存在欠缺,态度跟不上。王志山得在中間穿針引線,把每一個人擰到一起,擰成一根繩。

王志山的忙前忙後,張興福裝作一無所知。礙于張興福的不聲不響,董留成不想公開自己想法。

他眼下最為迫切的想法,是王志山成為管理組長的不二人選。

『加入書簽,方便閱讀』
熱門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