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如今報紙上刊登的文章大多以嚴肅質樸的風格為主,給人的印象就像是看着一群行事嚴謹的中年人。
而蘇麗珍的這篇稿子言辭間卻保留了一份女孩子獨有的稚嫩、純真,使文章通篇讀下來充滿了一種美好的清新感,就像一片園林裡長滿了參天大樹,偶爾一株含苞帶芽的新苗就格外惹人憐愛。
加上《父親的脊梁》是歌頌父母這經久不衰、且最能打動中國人心扉的主題,所以蘇麗珍的稿子在同期一起刊登的文章中給人留下的印象最深,也最受好評。
報紙發行後,鳳城日報的編輯部就收到了很多來信,甚至接到了不少電話,許多人都表達了對這篇文章的喜愛。
他們感動于文中堅忍不拔的父親和孝順懂事的女兒,很想知道這位“父親”的病現在好了沒有。還有不少人跟編輯部打聽文中一家人擺攤的位置,表示他們也想過去支持一下。
随後不久,鳳城電台的一檔新聞時評欄目也轉載播報了這篇文章,主持人還在之後的評論環節念了兩封報社提供的讀者來信。
第一封信來自一名返城知青。信裡寫到,這名知青和她的愛人自78年底返城後,很快就重拾課本,一邊努力複習,備考大學,一邊耐心等待街道安排工作。
可惜天不遂人願,小倆口經曆幾次高考,卻始終落榜。眼見高考無望,好在她的愛人去年經由街道幫助,終于找到了一份清掃街道的工作,家裡總算有了收入。
這期間小倆口又迎來了他們的第一個孩子,家裡的經濟情況越發緊張,隻靠她愛人的微薄工資實在捉襟見肘。
這個女知青思慮再三,決定放棄讀書,出去擺攤貼補家用。她從家附近的紡織廠批發了一麻袋碎布頭,回家後做成各種頭花、椅墊、布包販賣。因為大家對她的手藝比較認可,所以生意倒也不錯。
隻是個體戶不好當,什麼事都要面面俱到,但凡有一點想不到,就可能造成大麻煩,甚至血本無歸。
身體累是一方面,個體戶還很不招人待見。自從她開始擺攤,左鄰右舍總在背後指指點點,她父母也勸她“收心”,甚至提出要給他們的小家庭提供援助,讓她以後都安心在家備考或者想辦法找份正經工作幹,不能整天這麼“不務正業”。
盡管她的愛人一直理解她、支持她,可是面對周遭越來越多的質疑和輕慢,她也漸漸喪失了信心,不知道該不該繼續把攤子擺下去。
就在她彷徨無解之際,她在報紙上看到了那篇《父親的脊梁》,頓時生出一種豁然開朗的感覺。
同樣是用勞動換取價值,她幹個體也是響應國家号召,自力更生。在實現自我價值這方面,她其實并不比考上大學和有正經工作的人差,她也一樣能挺直脊梁,擡頭做人。
所以她很感謝《父親的脊梁》這篇文章的作者,在她陷入自我懷疑時,啟迪她人生另一種思路,讓她不再糾結。
同時,她希望編輯部能告知她作者的聯系方式,她很想去試試他們的小吃攤,她覺得能說出“人無我有,人有我優”這樣話的人,手藝肯定差不了。
第二封信是一個上高中的女生寄來的。女孩信裡寫到,她的父親去世的早,母親沒有工作,她們母女二人多年隻能靠糊火柴盒為生。
直到政策開放後,母親為了供她上學,開始每天起早貪黑地做發糕賣。
不管春夏秋冬,母親每天三點多起床發面,蒸好一大鍋苞米面發糕,然後早上七點就出門叫賣。
怕發糕在箱子裡捂久了變馊,母親一次不敢做太多,一般早上一鍋、中午一鍋,每天要忙到四、五點鐘才能收工回家。
到家後也不停歇,要清洗、晾曬屜布,收拾廚房,還要準備第二天要用的苞米面和柴火,一忙又要忙到七、八點鐘。
母親整日的辛苦忙碌換來了支撐這個家的、并不豐厚的收入,然而母親卻特别知足。
可是最近,受到一家用劣質肉的個人飯館影響,母親的發糕開始不好賣了,時常一大早出去,中午回來還剩下大半鍋。母親臉上的愁容也越來越多。
她不知道怎麼寬慰母親,直到偶然在老師那裡看到了《父親的脊梁》這篇文章,她覺得文中“父親”的形象跟她的母親很像,都是那麼勤勞、堅韌,平凡又偉大。
她希望大家能早日消除對母親的偏激和誤解,真的不是所有的商販都那麼壞的!
她母親做的發糕幹幹淨淨,用的是她一遍一遍過篩的精細苞米面,連上面點綴的紅豆都是她一粒粒精心挑選,絕對不存在任何以次充好。
她還希望她和母親能像文中寫的那樣,靠自己的雙手,擺脫苦難的日子,走向充滿光明的未來。
這期節目很快引起了熱烈反響,各大報社期刊随後出現了更多為個體戶發聲的文章報道,直接引發了全市人民對“個體餐飲從業者及個體戶”話題的大讨論。
受到報紙文章及電台節目的啟發,一部分人不由開始反思,個體戶真的就該低人一等嗎?
那些賣吃食的小攤子、個人飯館難道統統都不值得信任嗎?
報紙上不也說過,之前全市食品衛生安全大檢查結果不錯,沒發現啥不好的問題嗎?
既然這樣,大家幹啥死咬着不放呢,難不成真像收音機裡說的因噎廢食?
于是,不少人漸漸回過味兒來,覺得職業不分高低貴賤,哪一行都有好人、壞人,不應該一棒子打死所有人。
鳳城人口基數大,哪怕真正思想轉變的人隻占了一小部分,算下來仍然是十分可觀的數字。對于現在剛剛起步的個體經營者來說,足夠他們盤活連日死寂的生意。
于是,沉寂了半個月的鳳城各大私人飯館和小吃攤終于再度飄起了食物的香氣,大夥兒的買賣也陸續重回正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