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問三個問題:1.人終究是要死的,那麼他\她生前的痛苦會随死亡而消散嗎?有人覺得不會,原因是人的執念,然而這執念的維持取決于情感的深沉,因為無法永遠處于痛苦産生的環境,一直靠執念結果可能靠的不再是執念本身,而是“依靠執念”這一想法。或者因為痛苦發生的時候,不論是身體上還是心理上,對人的傷害就已經達到了,傷痛無法消散,不論有形無形都會留下疤痕。這種想法恰如經典故事憤怒男孩釘釘子,當他把釘子從木闆上取下來,他父親說“但是你跟别人造成的傷害永遠在。”我後來認為這是毒雞湯,若真如其父所言,這個世界早已充斥戰争,每個人都忘不了别人曾給自己造成的傷害,憤怒與哀怨萦繞于人們周身。又或者是他\她的家人朋友與他\她相關的痛苦不會消散,這又取決于人們的認知。就像生老病死乃人之常情,然而人人面對生老病死總會有情感的起伏。關于死亡的痛苦,也可能轉化為某個盛大的節日帶來的快樂。當然也有人覺得會。他的想法恰恰體現了人與人的不可通約性和時間的磨砺,對于死者本人來說,痛苦是“我”的主觀感受,死後不再具有意識,所以也不會再記得自己的痛苦;對于至親來說,可能會帶來痛苦,但會随着時間慢慢變淡;對于陌生人來說,則很難感受到他人的痛苦。面對死亡,這樣一個生命都統一面對的問題,痛苦可能隻是當下的,而非永恒的。
2.我們難以感知他人的痛苦,是弱點還是人的自我保護?若說此為弱點,有人覺得是因為他人的痛苦也許有一日會降臨己身,能感知别人的痛苦有助于自己規避。這種想法符合生物生存的底層邏輯,可純粹利己的行為不利于社會合作。因此雖想個體進化,但個體能否進化成功存在問題。若說是自我保護,則是因為能感受到他人痛苦是一種高尚的道德品質,但感受不到也是正常的。因為每個人都有痛苦,如果太過共情他人痛苦,會給自己增加很多情感負擔。這種看法合乎适度原則,并不全盤否定對他人痛苦的感知,而是要求考慮自身心理承受能力的同時對他人懷有憐憫心。又或者是因為過好自己的生活已經很難了。的确,現代社會生活節奏快,生存壓力大,這種看法同樣關照了人的承受能力。再或是因為人人有點同理心,站的角度不同,自身的痛苦在别人眼中可能是幸福。就像未知全貌、不予評價一樣,如果不了解事情的全部真相,僅相信自己的眼睛,個人看法可能與實際結果形成兩極反轉,屏蔽這樣感知的誤導,避免了很多歧路。又或許二者都是,在一定條件下它是弱點,因為它阻攔了我們與他人進一步深入交往的腳步;它又是自我保護,因為它減少了我們很多的痛苦。而從唯物主義的角度來說,有人認為它是人的一種正常思維機制,但什麼能證明這一點呢,不論是進化論還是大腦一系列複雜的化學反應,都沒有确切的證據來證明這一點。
3.你是否正在漸漸遺忘、或者不再經常想起身邊逝去的人。過半人覺得是。也許有人會覺得答“是”有些羞恥,但很幸運,調查的時候大家都真實的袒露了内心想法,或許對待生命最好的态度是把握好當下,用心度過每一秒。當然也有情感性較強的人覺得不會,他們重感情,對自己相信的事情也很執拗,對待感情比較純粹。也有人另有情況,親人目前安康,身邊朋友也都平安,一些遠方或高齡長輩逝去時我年齡尚小,沒什麼印象;有時會見今景而思故人。我覺得這兩種反而是更大衆更普遍的現象。也許我們不必把身邊逝去的人時時挂在心上,隻在一些特殊的、意義非凡的場合想起他們,與他們一起感受當下的滋味,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