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25年9月2日 晴
第四種變身測試,我變成一個2024年的筠連公務員,朝九晚五在方志辦上班,業餘愛好寫小說。“我”的頭發自然卷,臉頰右邊一個酒窩,矮胖矮胖、皮膚白白的。在單位,我是一個“小白”,可我是美食世界裡的“學霸”。每每到外地,我忍不住總愛嘗嘗地方特産和小食品,我把高鐵作“筋鬥雲”,穿梭于大江南北,行程上萬裡,都是為了“吃”。東西美食諸城中,我最愛逛宜賓,“農家味”“都一富”“姑姑筵”“三江春““不醉無歸”等小酒家、冠英街之類,所在皆是我的打卡點。探尋美食,對我來說,仿佛是在尋求心靈的避難所。因為在美食的世界裡,沒有階級的差别,沒有傲慢與偏見,沒有薄俗,沒有内卷,沒有謹言慎行,有的是自然天性。
每次到宜賓出差,我總愛到處逛,滿心歡喜、滿臉笑容,我對宜賓的笑容恰似朋友對朋友的笑容。因其地處川滇水陸交通首要的所在,宣威的火腿、巧家的石榴、昭通的魚腸面、黑大頭菜、麻子棕皮梨等,在宜賓一上市,都能博得大家的贊口。聽說從前許多滇南苦力,就以運輸火腿、售賣梨子、石榴等為生,常肩挑背磨,大批雲集宜賓的棧房街、走馬街等地,這一帶自然就成了宜賓城裡的熱鬧區域了。
宜賓城裡的特産和美食,大都經營累年,自有其價值。比如“回餅”店,在宜賓東街小明倫堂旁邊,鋪面不大,是一家原籍江西的劉姓老闆做的“回餅”經營店,其店招名是“連連看”。傳聞在清光緒年代,即有該店了。現在的這個劉老闆,他的腹部肌肉會伸縮。他做的“回餅”圓形,如茶碗口大,由面粉和糖做成。外面光滑,且上了一層粉末,厚約三四毫米,内裡松軟,質如蛋糕,進口化渣,甘味欲濃、芳香撲鼻。
對宜賓城裡的“燃面”,我有發言權,做得好的有幾家:北街“小十字”、小北街“江場和”、水洞口“陶七”等,均以善于下(煮)“燃面”而出名。其技藝在煮面,關鍵要注意面的軟硬程度。起鍋後立即甩幹去水,挑幾下瀝幹。重在舍得厚加油量,複次加各種香料,應有盡有。面進口時,條條疏朗如降龍歸洞,既不生硬,又不結團,極易動人食欲。後起的北街“藥榮華”、合江門街“合江園”等宜賓燃面館,均有這種風味範兒。我知道,在外地,也有人經營燃面,但不及宜賓本地人的手藝出色。
除了五糧液,宜賓的“大曲”也有悠久的曆史。走馬街“葉得盛”有四口窖,我聽說是明代弘治年間的,算是老窖了。還有縣署街的“長發升”有五口窖,傳說是明代成化年間就開始興辦的。其酒味醇厚,叫“大曲”,為遠近“中聖人”所喜歡。該家店一開門,即座上客滿,客人配上一些筠連燒臘、紅花酥和酥花生等,即在店裡喝酒,長年如一日。這類酒後來始有“元曲”“二曲”之别,“元曲”即靜酒,質量最高。“大曲”則摻了二成稷粱酒。如今,窖已由幾口發展到幾十口,除此兩家,還有“映月春”“張萬和”“利川永”等。
除白酒外,宜賓城裡還有紹酒、窖酒。其中北街的李微垣善釀紹酒,西街“三元公”章栗軒、北街“徐大順”等家,則善釀窖酒。這種酒,水份、甜質均多,其存放的時間越久才愈好,且不宜冷飲,隻是要加熱,趁滾燙才好入口。宜賓的冬天,吃“二八兩”的人最多。“二八兩”,即八兩淡淡的窖酒(又名常酒)加二兩高粱酒的簡稱。每次出差到宜賓,我總愛叫上幾個同事一起入店,将兩種酒摻和、加熱後,配上下酒菜------筠連黃牛幹巴,吹牛、劃拳、喝酒吃菜,好不痛快!
宜賓還有出名的“胡麻油”,Logo叫“胡全發”,在宜賓商業街鬥姆宮對門營業。該家經營麻油,聽聞是從1854年開始的,已經過幾代人的發展。後來,在丁字口(合江門)開“全發祥”,西街開“全發源”,小北街開“全發和”。因其注重質量,貨品皆優,于是,當地人不予區别,一律稱之為“胡麻油”。其生産工序是:一、炒,注意炒勻;二、磨,用小石磨盤人工細磨;三、打,打油适宜地沖入開水。因其過程細緻,所以,其麻油特别香,與普通大磨用榨的方法顯然不同。
我由宜賓北門出城不遠,向崇義街轉拐,進去過兩戶人家,即見一石櫃台,這家是賣臭千張的,當地人通叫“石櫃台的臭千張”,其店招為“劉福盛”。聽說劉福盛是該店的第一代經營者,活到八十四歲去世。據說他家這個生意,有上百年曆史。其做法:用堿水把豆花點好,再攪拌極細,用布勻攤,榨幹,卷成,然後入箱酸酵。酸酵得好就愈臭,就愈是好的。要說酸酵過程,如今的小劉老闆是掌心長毛------老手,他掌握娴熟,配合自然界的寒暖,所做千張,聞着臭、吃起來香。
我還聽說宜賓上走馬街“繼美店”的賴純仁,擅長制作雙合千張。其方法是:取極臭的老千張一半,新做好的千張一半,加肉絲炒熟,勻和一些調味品,再在鍋裡焖一下,起鍋即上桌,“雙合千張”非常好賣。
夜幕低垂,我從大十字過中山街,“铛铛铛......”居高聲自遠,鐘鼓樓的大盤鐘報時七響。鐘鼓樓門口雪白的牆壁上有赫然醒目的八個紅字------實心幹事 科學作為。往東街走,一路白牆黛瓦,過四五間店後,到右手邊的鋪門口,有一夜攤賣“棒棒雞”較有名氣。其煮雞的特點是:加入配料的雞煮得恰好,既不生,又不過熟過老。切雞的方法是:酌量好大小方位,把切刀對準雞肚子,另用一木棒在刀背上猛敲一下,即可切開。如此反複,整隻雞即成悉數條塊。配料則随顧客需要,可配制成各種口味。人們常相互邀約,晚上到“棒棒雞”攤上宵夜。
我還垂涎宜賓的“江鴨子”,老闆姓江,他家住小北街附近方碑院子。“江鴨子”老闆口吃,說話非常費力,很難說出一句完整的話,冷冰冰的眼神。“江鴨子”善于燒、熏、鹵鴨子,經他制作後的鴨子,硬是有一種很濃烈的香氣,吃起來酥脆可口。“江鴨子”白天不營業,傍晚時分便到小北街近東街的十字口擺攤營業,因為小北街等處酒館要多一些。買的人相當多,他一個人經常手忙腳亂,每日不到天黑就賣完回家。“新冠”過後,生意略遜于前。
我特别愛吃“蘭香齋”,其店主叫葉蘭亭,有一張剛硬發白的臉膛,他原籍成都,少時到宜賓糕餅鋪做幫工多年,繼在東街自己開設“蘭香齋”。因其精心研究,産品倍兒受歡迎,其品主要有:紅花酥、豬油炒米糖、苕絲糖、酥芙蓉、蛋糕、核桃糕、蛋卷酥、中秋月餅等。其糖品一上店入櫃,立即售罄。除點心外,尤以“熏豬肉餅”出名,其價格要比城區其他仿制的要高一些。他還加上包裝遠銷外地,其網店生意火爆。
在走馬街水城門口,有一家吳姓的賣醪糟多年。他的醪糟沒有酸味,而且沒有像糖那樣隻是甜,其回味意會綿長。繼起的又有一家“邱醪糟”,生意照樣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