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南門城門洞邊,有一龍姓的賣湯圓攤,人稱“龍湯圓”。他的湯圓粉搓得細、酒米多、飯米少,煮來不渾湯,更有多種包心(餡),吃起來軟綿可口,溶溶琥珀留齒滑,璨璨骈珠著面浮。不知什麼時候,北街上繼起了一家“新發園”湯圓店,對湯圓的做法幾乎能趕上“龍湯圓”。
走在宜賓的青色石闆街頭,猶如穿行水墨畫間。大觀樓附近的羅四興做的白糖泡粑,其嫩、白、甜、香。每天早晨,羅四興一開店,前來買泡粑的便應接不睱。羅四興的店隻占半間門面,另半間相鄰的門面是周寶要一家開的黃粑店,用筠斑竹編成的蒸籠蒸出,每日黃粑出籠,買者超多,煞是熱鬧。這兩間店共占一間門面,中間用木闆隔開,雖未合為一起,實為一店兩制。
我一路吃一路逛,來到江北安阜吊黃樓,一股香氣襲上鼻頭,老遠就瞅見一家叫“麗金源”的豆(醬)油店門庭若市,聽說其産品“口蘑豆油”,質量既好,風味尤佳。據說比“麗金源”還要早一點的,有東街朱姓老闆開的“金谷園”店生産的“胡豆瓣”“嫩冬芽”,東門“郭樣半”店生産的“白豆油”,也是馳名的上品,遠近各地争購。
我出小南門左手邊,見有十多間小飯館,其中有一家朱海廷開的以經營鹵菜為主的飯館,他的招牌就叫“朱海廷”。該店有一種特色菜,叫“大轉彎”,其實就是鵝翅膀。該店鹵制的鵝翅膀炖得爛熟,加些特制的佐料,端上桌子,總是一大盤。吃“大轉彎”花錢也不多,深得我和食客們的喜愛。尤其是棧房、走馬兩街的雲南幫商戶,經常到店點一盤“大轉彎”,再配上些時蔬,在此喝酒作樂,吃得盡歡而散。隻一說起吃“大轉彎”,小孩無不喜形于色。
我專門體驗了一下------煮好“素面”加上味精,吃”味精素面”。其做得好的有許多,其中舊府堂壩照壁背後的黃州館旁,挑擔擔的鄭永諸、東嶽廟街挑擔擔的楊石珍比較有特色。“味精素面”沒有湯,隻加佐料,叫“幹撈”,這與燃面既有相似之處,但又有所不同,尤為我這種嗜面的人所愛。
宜賓人愛吃“椒鹽花生”,其制法分為泡鹽、煮鹽兩種。取新出土的花生,用鹽水泡一段時間,為泡鹽;下鍋煮一段時間,為煮鹽。在泡或煮時,還加少量花椒,100斤花生,需鹽5斤,花椒5兩。炕得幹脆,就成“椒鹽花生”了。我尤其愛到北門外吳家坎,那裡有一家招牌名“林長發”的椒鹽花生馳名最久。魯園街口,有一老闆叫彭梅素,其椒鹽花生也做得好,另外,還有東門口“梁興順”的梁花生也不錯喲。
說起宜賓芽菜,頗有特色,其取青菜洗淨,經過花、曬程序,加作料,做成“芽菜”,尋常人家都會做。宜賓芽菜以吊黃樓、舊州壩出品為最有名,芽菜不隻本地人作為熬湯佐菜佳品,如今,以“宜賓芽菜”“叙府芽菜”之名賣往外市、外省的越來越多。
我還鐘愛“農家味”飯店,其老闆叫黃炳榮,他家住在大碑巷與中山街之交的街口。他家特制的有五香花生米、鹽瓜子、風肉、鹽皮蛋、泡鹽蛋、口蘑豆餅等。這些東西在别家也偶有好的,可終不及他家考究,拿出來的樣樣都好,所以,遠近顧客争購。拿皮蛋來說,在東嶽廟巷内,原有一家“刁皮蛋”,老闆叫刁萬順,向來有名。但“農家味”營業以來,“刁皮蛋”逐漸就悄然無聲了。
另有麻醬糕、潮糕、綠豆糕、砂仁糕,在宜賓數一數二的店有北門城門側的“信和長”,老闆叫劉子久,滿臉橫肉,渾身散發出的怒氣,猶如冰塊上流淌出的寒霧。他擅制“麻醬糕”,軟松細嫩,進口不澀;柏樹溪“煎信義”生産的潮糕、綠豆糕,油量用得飽和,吃上去就很滑潤;喜捷鄉的“砂仁糕”,既軟和、又成片;泥溪的白糕、桂花糕,入口化渣,有獨特的宜賓風味。
最後,我逛到中山街西段,從北街十字口過去,不遠有一間小店,望去顧客排着長龍等候,或進店吃飯,或打包帶走。聽聞店主戴金山經營蒸牛肉、蒸肥腸等蒸菜,開店時間相當久了。後來我才打聽得,他做蒸牛肉、蒸肥腸的技巧要點是:一要選好材料,二要蒸得爛熟,三是和味不馬虎。他的店不寬,蒸出的牛肉、肥腸味道實在巴适(好),每天他的店一開門,或是滿座、或是長龍......
在宜賓真好耍,我用心探尋美食,在水墨宜賓,我找到了美食的盛宴、生命的狂歡,宜賓與我的心靈同頻,宇宙的盡頭是宜賓。所有的城市各有千秋,但我最愛宜賓。宜賓的美食不僅色香味俱佳,而且有聲音,這聲音仿佛是在喚我耍朋友,渾身一激靈,受不了啦,我戀上宜賓啦!現在,我對宜賓的笑容是戀人對戀人的笑容。待在宜賓的感覺就像小時候暑假一早出門去踢球,那時候的每一天似剛洗過那麼幹淨,剛畫上去的那麼鮮豔......
“在此雖好,隻是不了!”口訣一出,我戀戀不舍地離開了2024年的宜賓,第四種變身測試結束。日記末了,我在想:人生走一回、吃一回也不賴!七情六欲間,三界五行外,直把萬裡當庭闱,服世上露,餐人間霞,一生吃絕處,和夢到宜賓。食色性,人當“吃貨”也不錯,隻要别當“蠢貨”就行!你說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