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悅寫文用的筆名是曾用名辛悅,上班時她愉快的摸魚,哦不!是一邊讀研一邊寫文;小說爆火對作者本人沒有影響,完全沒有,辛悅出名關劉悅什麼事?老師寵學生,知道她天賦高自學能力也強,并不怎麼多管她。反正她勤奮心裡也有成算,平時老師們隻要知道她看完了一批教參,就會随意考一下劉悅掌握了其中多少知識點;然後把新的名錄丢給她;去圖書館自己找書來看就行了。直到一位研究甲骨文的教授苦于沒有中意的學生,偶然在圖書館發現看書看得物我兩忘的劉悅;感覺她很合眼緣,想招攬她到手下一起研究,結果在系主任那裡被她的帶教老師噴得很是難堪。人家也郁悶,我不就是看不得你們糟蹋好苗子你們根本沒正經教人家;平時就讓學生自己泡圖書館。明明沒人管,也不重視她,純粹是放她羊的麼,也沒聽說這孩子在讀期間寫出什麼有分量的論文,我就是看她圖書館一呆就是一天;至少學習态度端正,才想趁機挖個牆角的。還沒怎麼着呢,你們這群教古典文學的人就立馬組團沖我罵罵咧咧;搞得我像是存心跟誰過不去似得,至于嘛?實在太可氣了!運動過後,老師之間的糾紛多少避着點學生,蓋因以往的師道尊嚴已經寥寥無幾;再不維護着點,情何以堪哪!搶學生這事說大不大,罵人的被罵的當事雙方都覺得丢臉,所以并沒聲張。是以這場争執她是後來才知道個一鱗半爪的,當時完全不知情。甲骨文之于劉悅跟哲學沒差,她暗自慶幸還好有老師們出面幫自己拒了;反正有編制和工資,她在快活摸魚的同時開始考慮研究生學業要不要延畢。
八零年代是一篇文章吃一輩這種作者最後的黃金時代,劉悅覺得後世寫文章的不易出名并不是江郎才盡;而是因為資訊太過發達,不然影視公司也不會從網絡小說裡找故事改編成電視劇,捧出了一個接一個的流量大咖。沒看就算流量愛豆們偶爾上個熱搜榜,也不過各領風騷幾天甚至幾個鐘頭。用觀衆們的說法,流量們因為長得好看才能讓人多看幾眼。才子才女們鮮有容貌過人的,還是不要出來辣眼睛了吧,我們對一篇小說感興趣;就好比吃個蛋一樣,不過一個蛋而已吃就吃了,難道還非得要知道這個蛋是哪隻雞下的不成?何況後來各類大大小小的文學網站不知凡幾,一個寫文章的想出名;得花比這會兒多得多的精力也未必能成事,最多是小範圍的為人熟知,比如給影視圈提供故事的作者之類。劉悅隻想拿寫作當閑暇時的消遣,并不想專門做這類工作,她的印象裡八十年代中期部隊實行過軍事現代化改革,史稱百萬大裁軍;因為裁軍以陸軍為主,很多曆史悠久的部隊也在被撤編之列。多年的教育給了所有華國人清晰的認知,中國軍隊曆來是黨指揮槍,特别強調部隊的紀律性;據說不管哪支部隊遭到撤編,當時作為這支部隊的最高指揮官的将軍們,隻要軍委命令一到,就整頓軍容、集體肅立;認真聽來人宣傳達軍委命令,接受命令之後;領導們保證會絕無二話的立刻傳達下去,然後,将軍們帶頭摘下帽徽和軍裝上剛戴沒多久的将星肩章,裁撤之際讨價還價談待遇這種事,是根本不存在的。緊跟着,他們最後一次行使自己作為領導班子的權力:着手告别軍營的善後收尾工作,先是有條不紊的分頭安撫所在部隊幹部戰士的情緒,确保上級命令及時傳達并且執行到位。最後,安排原本負責這些的各類專業人員,準備好曆年的賬冊等候跟軍委派來接收的人對接;要求他們認真負責的完成軍營裡各類物資的交付,不帶個人情緒的站好最後一班崗,這在共和國軍史上是何其悲壯的一幕?初聞這類消息時劉悅并不以為然,及至幾世輪回見過世事無常,才明白共和國軍人的不易,由此格外敬重這些铮铮鐵漢身上那種不計較個人得失、勇于奉獻的精神;所以更願意以今後有能力給傷殘退伍軍人提供幫助為目标,努力幹出一番事業。
剛剛撥亂反正,人們壓抑了數年的向美之心;正在小心試探着告别滿眼的黑白灰綠和不合體的寬松,醞釀着即将噴發出的百花齊放、姹紫嫣紅。劉悅瞄準的就是目前還沒有的時尚類雜志的出版、發行這個缺口,既能開時代先河,也能帶動服飾業的潮流;還可以開拓新的就業渠道,這樣一舉數得還能達成自己助人的願景。她把目光盯住了各大中學校的校辦印刷廠,這種廠子成立初衷是響應領袖号召,為本校學生學工而設的生産基地;順便還能為一些本校員工沒什麼文化的家屬安排工作,其主營業務原本是印語錄、宣傳冊和教參之類。學校本身的員工工資、科研經費以及經營所需各項費用、一向都是靠國家财政撥款來支付。到了八十年代初,計劃經濟逐漸被市場經濟取代,物價漲了,來自上級财政撥款的數額卻沒有相應增加;學校自己都不夠錢用,根本騰挪不出餘錢來支撐三産。這種沒辦法掙錢的廠子,就因沒有業務來源且又失去了經濟支持隻能關停并轉;廠子關閉後裡面的設備、配件、生産資料和辦公用品這些資産或閑置或變賣,廠房則收回另作他用。基層員工本身就是編外的臨時工性質,自然被就地遣散,管理層原先都是隸屬學校總務部門的正式工,到校辦廠工作算是外派人員;工廠關閉後,除了下海闖蕩的,幾乎全部回學校等待重新安置。劉悅認為找個這種小廠子連廠房帶設備全部盤下來,再挂靠個正規出版社搞個正式刊号;拉幾個懂怎樣辦雜志這一行,并且還能幹編輯、校對、發行這些活的人組個編輯部,然後招些印刷工人,印刷裝訂就齊活了。怕就怕好容易弄到刊号,拉起班子找品牌贊助化妝品,借服裝、再找來模特發揮創意,姿态百變凹造型、讓攝影師辛辛苦苦各種拍;然後是寫文案、篩照片、審稿、定稿、排版印刷的一番心血,成了一場空忙。因為一個雜志編輯印刷得再怎麼好,要是賣不掉也完蛋;搞到刊号紙張能把雜志批量印出來不算本事,印多少最後都能賣掉,刨掉所有的開銷能賺到錢才算真本事。
劉悅寫作時間不長,成績卻相當惹眼;特别是電視劇的播出時段,可以說是萬人空巷了。作為編劇,她的筆名也就順勢很受廣大觀衆的追捧,因為前兩部小說都被影視化且很成功,加上作者本人學的是中文專業;又是恢複高考後的第一批大學畢業生,作協理事們經過多方考量,一緻同意吸納她這個後起之秀。加入了作協,劉悅就有作家這個名義;從此也算是個專業作家了,名聲對她即将開始的創業,其實也是一個助力。她找着一個老師情緒好的日子,跟他商量自己想搞點副業,盤個校辦印刷廠好辦時尚雜志用;以後條件成熟了也可以接其它業務,老師頓時就心情不好了,特别的痛心疾首----好容易找到個天賦異禀的學生,她還想着不務正業!劉悅一再跟老師保證自己絕對不會放棄本業,還把為什麼要做這件事的想法原原本本的告訴了老人家;老師感動于學生的赤子之心,再三思慮之後同意弟子一心二用,并表示會鼎力支持。他先否決了劉悅盤本校印刷廠的想法,理由直截了當----總務處那邊水深,人員關系有點複雜;不是我這個書呆子,你這個學生娃搞得定的。我這邊倒是有一家印刷廠,廠子規模不大,原先是大廠為子弟學校辦的學工基地;後來被獨立出來了。本身連管理層帶基層員工就沒多少人,設備也有點落後了;不過做彩印雜志還是可以的,估計整體盤下來要不了多少錢,假如你感興趣的話我可以幫你牽牽線。當然感興趣,老師面子大,劉悅跟在後頭去交際;讓喊人就喊人,讓請客就請客,這樣真心沒花多少錢,現成的小規模雜志社還就支棱起來了。萬事開頭難,劉悅劃下道道,雜志的封面、内頁不能太花俏,男女模特的妝面強調清新自然;擺拍的姿勢基本中規中矩、大方舒展即可,服裝略有曲線就行。總之,要考慮到群衆的接受程度和國情,不能有出格的地方。劉悅想了又想,現在說是提倡思想解放,可是已經封閉了那麼多年的觀念;不是那麼容易解除禁锢的,有好多東西還是不合适放到現在登出來。幾個人商量以後發現這麼東減西減的,能用的内容就不多了;湊出個月刊可就有點為難,決定暫時還是做成季刊比較合适。考慮到國人的閱讀習慣和購買興趣,先一年推出四期、要是印出來的都能賣掉就已經很可以了。于是,一份影響了幾代人的雜志誕生了,除了現在比較少涉及的時尚服飾,内裡介紹的内容還涵蓋了各地風景名勝和地方特色美食、趣事逸聞,雜志很直白的定名為美好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