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辛家一撥人這邊正合計着呢,趙麗琴心知沒她說話的份,索性依舊悶不吭聲站在角落,并沒有伸手抱回兒子。邊聽邊默默在心裡盤算着:這麼些年知青一批批離開城市下鄉去,當時也沒覺着走了的人多啊?這有了可以回城的政策以後,下鄉知青猛的呼啦啦一起回了城,看着人的确太多。娘家那邊從農村回來找不到工作的有好幾個呢,到時候讓他們過來幫幫忙,順便也學個手藝,自家省了工錢,回頭他們自己也好支個攤子掙倆錢?她這就好比看見天上飛了個鳥,還沒打下來呢;你心裡頭就劃拉着是清炖還是紅燒了,不得不贊一句果然是個人才啊。也是劉悅不了解她的想法,不然真得先笑為敬了;劉悅瞄了一眼趙麗琴,這個嫂子跟辛亮也算絕配。都屬于讀書不多,有自說自話的本領且相當強大的邏輯自洽能力,是實力不詳遇弱則強的那一類,好在她願意聽從辛亮的。趙麗琴作為女人,還比辛亮多了個本事,既撒得了潑、也裝得了乖;至于怎麼選,端看哪一種情勢對她有利。劉悅深知這種人未必成事,可要是她想破壞一件事,跟手拿把攥似的;分分鐘有一百個主意,并且能迅速實時到位。準确的說,是用隻有你想不到;沒有她做不出的各種方法來達到她的目的,既然辛亮拿得住她,也就毋需多慮了。劉悅拍了拍巴掌:咱先得把之前動我東西開我屋的賬了了,再來說說今後如何做買賣的事。辛亮兩口子悶不吭聲,劉芬芳點點頭道應該的。劉悅沒客氣,讓他們賠五百,現時可以算是一筆不少的錢了;她知道辛亮兩口子擠擠能掏出來,雖不至于傷筋動骨倒也肉疼,她故意要這個數是為了給這兩口子長點記性。看着辛亮一副心疼肉也疼的樣兒,劉悅一開心,就開始照死裡忽悠傻哥哥了:也不是我得理不饒人,實在是替你着急啊,大家夥兒原來什麼樣咱就不提了,現在趕上好時候了,以後還會越來越好。現在有車能搭你不上,你過了這個村可就真沒那個店了;到時候别人吃香喝辣的,你隻有幹看着的份兒。咱家裡這攤剛我給你算過賬了,信不信在你,我就多說一句;就算咱家真有家底兒,頂了天也就千兒八百的,再說這些錢還全在爹媽手裡攥着,他們自己也得花罷?輪到你頭上能有多少呢?且給不給你還得看他們高不高興,沒得強讨惡要吃相難看的惹到家裡其它人,你說可是?我覺得人應該把眼光放到家門外看看去,打個比方哈;打個比方舉個例的你也好理解,要我說一分錢它不多吧?全中國幾億人,全世界幾十億上百億人得有吧?你要是有本事在不犯法、不違規的情況下,讓這世上每個人都肯自願給你一分錢,想想到你手上的這些錢還能數得過來不?做人咱得有格局,眼光要放長遠;不要太計較一時得失啊我的哥。看着辛亮跟打了雞血似得,摩拳擦掌的準備實現掙錢大計,能這麼快搞定傻大哥,劉悅在心裡給自己比了個剪刀手,哦耶!一個和諧溫暖的家,首先得做到杜絕内耗、向外發展;劉悅趁機建議他們不要每天數錢,做一個信箱大小的木頭盒子裝上鎖,鑰匙讓劉芬芳拿着。先預備好第一天找零的錢,然後收到的錢隻留下一分的硬币找零用;其它全部投入木盒,錢盒一個禮拜或者一個月一開。大家一起數錢會更透明些,也比較有成就感;她還提醒爹媽記得扣除成本後再說分不分錢的事。成本包括自己家先墊錢,一次性添置的那些鍋碗瓢盆之類、還有竈具、案闆、這些工具類,制作食品需要重複購買的面粉、油、這些材料費;雇人幹活要付的工資以及有關部門如果上門收的管理費都是成本,在場的除了嬰兒有一個算一個都覺得是個好主意。
劉悅最後還是沒跟家裡說她的處女作就要發表的事,劉芬芳已經退休,這個假期跟媽媽的朝夕相處已經讓她明白就算彼此是親人,相互間的悲喜也并不一定相通,自己要是興沖沖的說了,也不過是換得幾句搔不到癢處的溢美之詞。倒是回京後跟編輯大姐相處頗為愉快,不出意外的話,這個朋友算是交下了。七九年劉悅大二的時候,邊境打響了自衛反擊戰;社會各界都在關注着有關戰場的報道,同學找過來問她的時候,劉悅覺得學生會出面組織的,去醫院慰問傷員活動有點儀式感,也就答應參加。他們這些天之驕子每天安穩坐在窗明幾淨的課堂和圖書館學習的時候,所慮不過是食堂飯菜不合口,手頭補貼不夠花;老師講課聽不懂,同班或者同宿同學不好相處。而這些穿着軍裝的同齡人們,正在邊境線悶熱潮濕的貓耳洞裡;随時頂着敵人炮火和偷襲,還要忍着悶熱的天氣下身上總是幹不了的汗;暗處的蛇蟲鼠蟻帶來的痛癢,物資運不上陣地時挨得餓,汗濕的衣服沒水洗甚至洗澡水都沒法保障,人人身上一股馊臭味兒,隻有下雨才能趁機在雨裡沖洗一下。就這樣他們苦中作樂不曾後退也不曾抱怨,依舊無怨無悔的;用青春和熱血,在為捍衛祖國的每一寸土地而堅守着陣地。親眼看到傷員們的那一刻,她突然明白一旦階段性治療結束,這些傷殘士兵們出院後;大部分人已經不适合留在部隊服完兵役,他們即将面臨的是退伍和安置。其中有一部分人還需要安裝義肢以及康複訓練,國家的确會以最大的善意對待這些為國奉獻的青年們;可是在相當長的曆史時期裡,因為整體經濟基礎薄弱,政府能為他們做的實在有限;這是客觀事實也是沒辦法的事,不存在刻意薄待誰的意思。劉悅不由陷入沉思,當時光荏苒、硝煙散盡,人們眼中他們現在身負的英雄光環顔色盡褪之後;面對今後幾十年經濟發展帶來的物欲橫流,和國企下崗潮,在生活不便和經濟壓力這些實實在在的困難面前,面前這些人生剛剛開始,就從炮火硝煙裡活下來的年輕的士兵,未來尚有幾十年的歲月;他們該如何帶着殘缺的身體,在曆史洪流的裹挾中安然無憂的渡過漫長的餘生?這個時候劉悅突然就體會到了:哪有什麼歲月靜好,是有人替你負重前行,這句話沉甸甸的分量,她迫切希望能為這些新時代最可愛的人做些什麼;在這一天,她終于找到了自己可以為之奮鬥一生的事業------從現在起搞實業,為了好在以後的雨天裡;給曾經負重前行的人們撐上一把傘,盡自己所有的能力做大做強。從醫院回來受到震撼的她,開始動筆寫第二篇小說了,這一篇的立意類似于後來影響力很大的一部小說《高山下的花環》。
八十年代初,大學生還是塊金字招牌,由于大學有十年不曾招生,人才斷檔使得畢業生基本都能分配到一些看起來就很好的工作單位;學校和成績好的能進各部委、省部級各機關單位、研究院(所)、重點大學,學校和成績一般的也能進省級、市級各類事業單位及大型國企。因為學位制還沒有建立,而本專業人才缺失嚴重;在師長們的運作下,劉悅修滿本科所有課程的學分得以留校。她有教師編制但不參與具體工作,直接進入剛剛恢複招生的研究生課程算是帶薪讀研,劉悅在讀書之餘還要跟着老師做課題,相當于後來的碩博連讀。她的處女作也有電影廠找來聯系影視化事宜,這個時候還是計劃經濟,作品被改編上銀幕;對作者來說隻有榮譽和象征性的一點勞務費,真心沒有多少錢的。劉悅看中的是電影的國民影響力,當然不計較這一點得失;她有意無意的跟來人提及正在寫的第二篇,這是熱點,不出意外的被識貨的給預定了。劉悅以極大的熱情趕着文稿,一個禮拜幾萬字的中篇就完成了:她寫的這篇小說主人公是個大院子弟,受所在環境和父兄的影響;從小想當兵,看見士兵訓練的時候經常會跟在後面一起練,很有點自發養成的軍事素養。中學畢業後,被父親以軍人子弟不能搞特殊化;更要響應政府号召,主動上山下鄉為由送去插隊當知青。她在文章裡并沒有同其它知青文一樣,特意強調環境艱苦、環境閉塞和知青跟村民之間的對立。而是描述這兩者間的友善互動,筆下氣氛很是和諧溫馨。主人翁在同伴和村民的幫助下很快融入鄉村生活,因為分不清苗跟雜草被怼;也因為幹活不偷懶很受好評。在秋收的時候,他為了救人;看準時機用叉稭稈的鋼叉,捅死了一頭下山的野豬,得到了大家夥的感激和稱贊。也因為救人這個英雄事迹,他被生産隊和公社武裝部推薦光榮參了軍。劉悅寫這篇文章把三分之二的篇幅和着重點,放在顯示出主人公軍人生涯的一系列的小故事裡:雖然他在新兵連的時候也鬧過笑話,跟戰友也産生過一些矛盾,但不妨礙他在部隊如魚得水;因為本身就底子好進步神速,很快升到排長。跟随所在部隊參戰以後,他帶領的排表現良好被選為尖刀排,在戰場上他膽大心細屢立戰功,帶領的排任務完成度超高戰損卻是最小,結尾是主人公跟随所在的參戰部隊撤下戰場後;和排裡幸存的戰友們一起,帶着很多平時舍不得買的煙酒吃食作為祭品,去烈士陵園跟長眠此地的同袍告别。劉悅越寫越上頭,可以說是靈感爆棚;寫完校對好,她索性直接送到人民文學出版社的那位大姐手裡,想先聽聽專業人士的反饋。大姐一口氣看完,讓她稍等,自己就跑去找主編想插隊讓這篇小說盡快跟讀者見面。這篇文也讓主編印象非常好,裡面有矛盾、有沖突有情感還有高那個潮。也沒有一味隻說好的不談問題,回避這個年代确實存在有關系的走後門不下鄉;一些已經當了知青的,不肯安心待在農村參加勞作,總在想辦法回城,還有些農村幹部對知青吃拿卡要這些客觀存在的矛盾。主人公也不是什麼高大全式的人物,但文章很有生命力,整體開朗向上且诙諧幽默,吸引人忍俊不禁的想一直看下去;主編也是沒忍住一口氣看完,讓劉悅一陣好等。這一通等的很值得,主編拍闆拿下一篇沒什麼新意的傷痕文學,把這篇頂上去,這一期在一個星期後因為這個中篇爆了,不得不單把這篇提出來做了個特刊單賣,加印了再加印。電影廠那邊聞訊過來商量,問能不能把兩篇小說合在一起改編成電影;劉悅認真表示不合适,兩篇文章主人公性别不同,強行融合拍出來,短了會容易模糊側重點,長了的話搞不好就線索交代過多看着有點亂。倒是可以兩篇合在一起再加點人物和内容拍成電視連續劇,電視劇可以用第二篇主角的成長為線索,來穿起知青們在農村插隊時發生的一個個小故事,就比較讨巧。這樣,也使主人公的性格特征更加豐滿一些,能回避這些可能存在的問題。要是真能拍的話,讓這部電視劇成為知青群像的故事,來表述這一代大多數人的經曆:從最初城市裡中學畢業、青澀懵懂的男女學生;到響應政府号召離開自小生活的城市,成為插隊的知識青年去天南海北的偏遠農村,在那裡他們一呆就是許多年;逐漸退去了學生氣,改掉了驕嬌二氣和一些小毛病,學會适應完全不熟悉的農村生活,也學着在廣闊天地裡鍛煉成長。多年後,他們中大多數人還是回到原來的城市,又重新學着适應城市生活,有考上了大學的、去當兵的、進了工廠的、還有一些人留在當地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多年艱苦生活的磨砺,讓他們在不知不覺中已然成為了有擔當的一代新生力量。至于男主角前期在農村知青點生活,後面當兵去了也不是問題;完全可以通過其他人口頭講述男主角和他們之間的關系,以及相互間信件往來交流的方式來逐漸展開這些線。時下内地還沒有電視連續劇,來人是個有事業心的,聽了以後很受啟發,覺得這既是創新也是弘揚主旋律的好事,趕緊告辭回去跟領導商議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