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氿,你是男的,你也這樣想嗎?女人不能有才能之類的。”
“韋公子真會挑人問。”秦瓊開始笑了。
錢氿答:“我覺得無所謂,不過他們也覺得我有問題來着。”
“你們呢?”韋祎看向了羅易和秦瓊。
“哈!你在東海時,沒聽見連羅曏都要帶頭罵我是不守婦道的惡婆娘?”羅易決定給韋祎一點反應時間,“走了走了,吃飯去。”
“合着是不正常的湊在一起了。”
午餐時栾鳳有應酬,出門吃酒,韋祎讓他盡管去,不要耽誤。
柳爚陪着雲攸纾、韋祎、羅易等人一起吃。她還挺有興緻地問要不要等晚上擺一台戲,雲攸纾便問她丕州流行唱哪幾出。
“有個《婉婉傳》還有個什麼《雙龍記》,聽說是新戲,戲班子都在排,差不了。”
這兩部,似乎,都是羅晏給畫了插圖的話本,沒想到這麼有名氣,已經排了新戲了!
說不定會在這些戲裡面看見自己的形象,想到趙夢春那個蠢樣子,韋祎出言阻止:“不要了,我們低調些,安靜待着就好。”
“也好,沒有外人吵鬧,方便我們安靜說話。”
為了不太寒酸,叫來一班樂師,隔着好遠,奏樂,叮叮咚咚地惹韋祎脊背發涼。
柳爚和栾鳳生在京城,長在京城,吃慣了京城的風味,來了丕州之後,也不介意這兒的中州菜肴,所以郡守府的廚子會做京城菜,也會做丕州菜。
主菜是一道燒羊,巨大的一盆羊肉,丕州華陽的做法。
其次,京城流行的烤大鴨子一整隻,去骨切成了片,佐以蔥絲和鹹口的面醬,有魚,按照孔府名菜懷抱鯉的方子燒,野味山珍砂鍋鹿筋,再加上一味紅燒獅子頭,算作五道主菜。
棗泥糕、蓮子糕兩品點心,另有小炒或青菜十碟,冷盤六碟,湯兩品,分别是魚湯和豬骨湯,飯是西部風味的羊肉蘿蔔蒸米飯,粥是荷葉粥。還有茶,又是剛才出現在書房的君山銀針,果盤和幹果蜜餞各二品。
平時沒人這麼吃飯,頭桌上一共坐了四個人,其他人坐下一張桌子,這麼多菜,根本吃不完。
一人身後站兩位衣着考究的侍女,韋祎眼神動一動,身後的侍女已經夾了他看過去的那道菜放在面前,喝了兩口湯,立刻又盛了一大勺湯,把湯碗滿上,察言觀色的好功夫!
“爚姐,能不能讓這幾位姑娘撤了,不用人侍候。”
“知道了,我平時也不會這麼吃飯,這不是顯得隆重嘛,”柳爚這會兒都在看着韋祎渾身不自在,“下去歇着吧,這兒不用侍候了。”
坐在下一張桌子的秦瓊很自然的起身跟出去,到了外面,掏出小荷包來,一人一個小荷包,裡面裝着碎銀子:“辛苦幾位,辛苦。”
郡王身份規定的席面菜品數,柳爚吩咐廚師規規矩矩湊足了數目,精緻程度根本比不上宮廷禦廚。
不過,郡王身份的正經宮廷宴雲攸纾也沒吃過,他沒法挑出毛病來。
好吃是真的,比宮廷菜吃着香,廚師為了湊夠大盤,肉放得足足的,宮廷席被廚師做出了江湖菜的氣息,雲攸纾吃得滿面紅光。
最近這些日子是他生下來這麼多年吃飯最香的時間,畢竟運動量增大了無數倍,飯量跟着漲上去,竟然長高了有一寸半,捏捏胳膊,能摸出一點有硬度的肌肉了!
長高了之後,他還是隊伍裡最矮的。
不僅是男人裡面最矮的,算上羅易和秦瓊,他還是最矮的,更要努力吃。
“吃了你更要多運動,不然就不是往上面長,而是橫着長,下午消食了,加練一個時辰!”
一大塊燒羊肉卡在嘴裡,瞪着韋祎,惡狠狠嚼着,好像是在咬他。
“看什麼看,看也要練,都行程過半了,此時不練你想什麼時候練?”
“好,練就練,我能怕你韋子隽?”
柳爚喜歡吃魚,華陽郡是純粹的内陸,想吃魚,要從其他的郡運來,太奢侈了,不缺錢,但傳出去風評不好,于是就少吃,逢年過節時吃一回。這次趕上雲攸纾和韋祎來,借着待客的名義,可憐兮兮買來十幾隻活魚,養着!日後慢慢吃。
“以後?你不是馬上要回京去了,想什麼以後?”飯後,柳爚跟韋祎說起饞魚的事兒,韋祎看見了後院那一大缸活魚,問。
“對啊,我都忘了,要結束了,本不必想着日後如何。”柳爚看看這缸魚,面現惋惜,不知道她是不是在惋惜這缸魚吃不完。
了結此間之事,柳爚就可以收拾行囊,回到京中柳宅。
她與栾鳳沒有子嗣,娘家勢大,栾鳳一死,柳爚算是和栾家沒有關系了。
到了京城,柳家的農莊裡有專門的魚塘,頓頓吃魚也尋常。
小時候,柳卞發現四女兒喜歡吃魚,專門挪了幾戶漁夫到自家農莊裡,現挖魚塘,從蘇州魚米之鄉運來一趟好魚苗。随後,在民間尋來高人,研究水質,調制飼料。
除了供給柳府之外,能拿去賣,上了集市,一刻鐘就會賣空,旁的農莊紛紛讨方子來養,沒幾年,京城裡家家戶戶都能買得起原産蘇州的肥美大魚,算做了件好事。
管他是高人還是能人,通天的本領攪弄風雲,還是要想着柴米油鹽一餐一飯,柳爚在這裡偷偷備上一缸活魚解饞,未必要比殺掉丈夫次要。
“能不殺嗎?”
“我也很惋惜,和别人比,他算是好官,雖然一年比一年差。”柳爚咬牙,“官場風氣,我自小便見,十幾年過去,一樣令人失望。無論是像我爹那樣上下通達,廣收門生,想要教出好徒弟,還是像二姑父那樣閉門拒客,兩袖清風以做楷模,一位是中樞宰執,一位是一院之長,你看,有用嗎?”
不會讓風氣更壞,但也沒辦法快速變好。
若是有用,柳卞不會有吳簽那樣的門生,不會有栾鳳這樣的女婿。而禮夷院是膏腴衙門,國内國外的商人趕着送錢送禮,也許韋寅這位大長官是禮夷院最窮的官。
韋寅少年時就考進了禮夷院,當最末等的翻譯吏。
凡有外國貨物進京販賣,需拿原産國出具的出境文書一份,到了京城,拿着這份文書去禮夷院辦事處排隊,交給翻譯吏,必須由翻譯吏核對其合法性,然後譯出一份來,兩份一起交上去。
等着上官蓋印,再排隊下發,拿到了兩份蓋印文書,商家才有資格在齊國地界上租賃商鋪,開市賣貨。
若是貨物的數量和價值超過一定限額,需要再向更上層提交一份文書,再超再向上報,以此類推。
這裡面能做的文章可大了,層層有油水撈。
末等翻譯吏也就隻能接觸一些小商人,這些翻譯吏明碼标價,交了打點錢,一天内就可拿到回文,開始經營,若是不交,拖上三個月不給回文也不稀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