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穿脫隔離衣前後,脫手套之後;
(7)進行無菌操作,接觸清潔、無菌物品之前;
(8)處理藥物或配餐前。
查對制度:
①三查:操作前、操作中、操作後(查七對的内容)。
②七對:對床号、姓名、藥名、濃度、劑量、用法、時間。
③一注意:給藥後的反應。
漱口液:
①1%-3%過氧化氫溶液用于防腐、防臭,适用于口腔感染有潰爛、壞死組織者。
②1%-4%碳酸氫鈉溶液屬堿性溶液,适用于真菌感染。
③0.02%氯己定溶液溶液可用于清潔口腔,廣譜抗菌。
④生理鹽水常用于清潔口腔,預防感染。
超聲波霧化吸入法常使用藥液的作用:
(1)抗生素:常用慶大黴素、卡那黴素等控制呼吸道感染;
(2)平喘藥:常用氨茶堿、沙丁胺醇(舒喘靈)等解除支氣管痙攣;
(3)祛痰藥:常用糜蛋白酶等稀釋痰液,幫助祛痰;
(4)糖皮質激素:常用地塞米松等減輕呼吸道黏膜水腫。
運動過程中産熱的器官有:骨骼肌
肝性腦病的緻病機理,其中一個最大原因是“氨毒性”,就是大量進入血液中,導緻對腦及中樞神經的抑制和毒性作用;而氨的代謝及在血液中的濃度往往與腸内的pH值相關:當腸内的pH值大于6時,就會大量進入血液,而當pH值 小于6 時,就會進入腸道,随糞便排洩。所以,肝性腦病的人,一定要保持腸道的pH值在6以下。否則就會加重的吸收,導緻病情加重。
堿性溶液灌腸會增加氨的産生與吸收,會使pH值大于7),可以用液體石蠟代替,并口服一些酸性劑(如乳果糖),以保持腸道酸性。
尿路感染患者的用藥護理,尿路感染患者常用到磺胺類藥物,而磺胺類藥物在酸性下容易在泌尿系統形成結晶,碳酸氫鈉片有堿化尿液的作用,與磺胺類藥物合用可減少泌尿系統結石的發生。
多巴胺有增加腎皮質血流量的作用。
碳酸氫鈉片為弱堿,有堿化尿液的的作用,使尿酸、磺胺類藥物與血紅蛋白等不易在尿中形成結晶或聚集,醫生通常會把磺胺類藥物和碳酸氫鈉片聯合使用。
化學消毒法中胃鏡消毒的方法。
①浸泡法常用于耐濕、不耐熱的物品,如銳利器械、精密器材等的消毒;
②擦拭法常用于桌椅、牆壁、地面等的消毒;
③噴霧法常用于空氣、牆壁、地面等物品表面的消毒;
④熏蒸法常用于室内空氣和不耐濕、不耐高溫物品的消毒。
①平車推送病人時,護士應位于病人頭部,随時觀察病人病情變化;
②推送中,平車小輪端在前,轉彎靈活,上下坡時,病人頭部應位于高處,減輕病人不适,并囑病人抓緊扶手,保證病人安全,保持輸液管道,引流管通暢;
③推送過程中确保病人安全,舒适,注意保暖。
叩擊指用手叩打胸背部,借助振動,使分泌物松脫而排出體外。适用于長期卧床、久病體弱、排痰無力的病人。
叩擊的手法是:病人取坐位或側卧位,操作者将手固定成背隆掌空狀,即手背隆起,手掌中空,手指彎曲,拇指緊靠示指,有節奏地從肺底自下而上,由外向内輕輕叩打。邊叩邊鼓勵病人咳嗽。
注意不可在裸露的皮膚、肋骨上下、脊柱、□□等部位叩擊。肋骨上下叩擊會産生疼痛,使患者不适,且無清理呼吸道的作用。
醫源性傳播是指在醫療或預防工作中,由于未能嚴格按規章制度和操作規程而人為地造成某些傳染病的傳播,屬水平傳播。
醫源性傳播可分為兩類:
①一類是由于生物、血液制品等受污染或器官移植而引起的疾病傳播,如艾滋病、乙型病毒性肝炎、丙型病毒性肝炎等;
②另一類是易感者在接受治療、檢查或預防措施時,由于應用受污染或消毒不嚴的針管、針頭、采血器、導尿管等器械而導緻疾病的傳播。
母嬰傳播主要是通過宮内感染以及分娩傳播。
糞口傳播是消化道傳播,而乙肝的傳播途徑分别為血液、性、母嬰。它并不經過消化道傳播。
血液傳播是乙肝傳播最主要的途徑,血液當中含有的病毒含量是比較高的,被污染的血液進入人體以後,就可以造成乙肝病毒的傳染。
破傷風抗毒素脫敏注射法,應每隔20分鐘注射1次,每次注射後均需密切觀察。在脫敏過程中,如發現患者有全身反應、如氣促、發绀、荨麻疹或過敏性休克時,應立即停止注射,并迅速對症處理。如反應輕微,待反應消退後,酌情将注射的次數增加,劑量減少,以達到順利注入全量的目的。
翻身法的适用範圍:
①一人協助病人翻身側卧法:适用于體重較輕的病人;
②兩人協助病人側卧翻身法:适用于體重較重或病情較重的病人;兩人協助病人軸線翻身法:适用于脊椎受損或脊椎手術後病人改變卧位;
③三人協助病人軸線翻身法:适用于頸椎損傷的病人。
靜脈輸血的原則:靜脈輸血是将全血或成分血如血漿、紅細胞、白細胞或血小闆等通過靜脈輸入體内的方法。輸血是急救和治療疾病的重要措施之一。
靜脈輸血的原則:
(1)輸血前必須做血型鑒定及交叉配血試驗。
(2)無論是輸全血還是成分血,均應選用同型血液輸注。
(3)患者如果需要再次輸血,則必須重新做交叉配血試驗,以排除機體已産生抗體的情況。
①成分血的優點純度高,療效好。一血多用。
②成分血綜合利用節約用血。提高了血液的利用價值。針對性強。故與題幹不符,排除。
③輸血的原則:無論是輸全血還是成分血,均應選用同型血液輸注,輸血前必須做血型鑒定及交叉配血試驗。成分血中隻有血漿無需做血型鑒定和交叉配血試驗。
④成分血輸用安全,副反應少。成分血有效成分濃度高,其它成分少,因此可減少由于輸注全血而發生的過敏反應等的可能性。
溶血反應的臨床表現分為三個階段:
(1)第一階段:受血者血清中的凝集素與輸入血中紅細胞表面的凝集原發生凝集反應,使紅細胞凝集成團,阻塞部分小血管。病人出現頭部脹痛、面部潮紅、惡心、嘔吐、心前區壓迫感、四肢麻木、腰背部劇烈疼痛等反應。
(2)第二階段:凝集的紅細胞發生溶解。大量血紅蛋白釋放到血漿中。出現黃疸和血紅蛋白尿(尿呈醬油色),同時伴有寒戰、高熱、呼吸困難、發绀和血壓下降等。
(3)第三階段:一方面,大量血紅蛋白從血漿進入腎小管,遇酸性物質後形成結晶,阻塞腎小管。另一方面,由于抗原、抗體的相互作用,又可引起腎小管内皮缺血、缺氧而壞死脫落,進一步加重了腎小管阻塞,導緻急性腎衰竭,表現為少尿或無尿、管型尿和蛋白尿、高鉀血症、酸中毒,嚴重者可緻死亡。
患者出現腎功能衰竭後,因為少尿或無尿,導緻尿毒素無法排出,滞留于體内。
壓瘡的治療與護理中的局部的治療與護理:
①Ⅰ期淤血紅潤期壓瘡的護理重點是去除緻病原因,保護局部皮膚,促進局部血液循環,防止壓瘡繼續發展;
②Ⅱ期炎性浸潤期的護理重點是保護皮膚,加強創面水疱内滲液的保護和處理,預防感染;
③Ⅲ期和Ⅳ期潰瘍期的護理重點是清潔傷口,清除壞死組織,妥善處理傷口滲出液,促進肉芽組織生長,預防和控制感染。
壓瘡的護理與預防措施,主要包括:
1.保護皮膚、避免長期受壓;
2.保持皮膚清潔、避免局部刺激;
3.促進皮膚血液循環;
4.改善機體營養狀況;
5.健康教育。
①按摩可以促進血液循環以預防壓瘡,但應避免對骨骼隆起處皮膚和已發紅皮膚的按摩,以免加重皮膚損傷。故不應按摩骶尾部等骨骼隆起處的皮膚。
②鼓勵和協助軀體移動障礙的患者至少每2小時翻身一次,而不是8小時一次。每次翻身後,應觀察局部皮膚的情況。
③保持床單位平整、幹燥、無碎屑、定期更換,有利于避免感染以及局部皮膚受壓。
④對于壓瘡患者應給與高蛋白以及富含維生素以及鋅的飲食,以改善患者的營養狀态。
壓瘡的發展過程和嚴重程度分為炎性浸潤期、淤血紅潤期、淺度潰瘍期、壞死潰瘍期。
①炎性浸潤期,皮膚的表皮層、真皮層或二者發生損傷或壞死。受壓部位呈紫紅色,皮下産生硬結。皮膚因水腫而變薄,常有水疱形成,且極易破潰。水疱破潰後表皮脫落顯露潮濕、紅潤的創面,病人有疼痛感。
②淤血紅潤期為壓瘡發生的初期,表現為紅、腫、熱、痛或麻木,出現壓之不褪色的紅斑。此期皮膚完整性未被破壞,出現暫時性的血液循環障礙,為可逆性改變。
③壞死潰瘍期為壓瘡嚴重期。壞死組織侵入真皮下層和肌肉層,感染向周邊及深部擴展,可深達骨面,壞死組織發黑,膿性分泌物增多,有臭味。嚴重者細菌入血可引起膿毒敗血症,造成全身感染,甚至危及生命。
深度潰瘍期又稱壞死潰瘍期,為壓瘡嚴重期。
水疱的處理方法,小水疱可注意保護,防止破裂,可用水膠體敷料,促進水疱自行吸收;大水疱應用無菌注射器消毒皮膚後,抽出疱内的液體,用無菌紗布擠幹淨疱液,早期保留疱皮,用透明貼或潰瘍貼等水膠體敷料外敷包紮。患者水疱直徑為3cm,為大水疱。
壓瘡也稱壓力性潰瘍,是指身體局部組織長期受壓,血液循環障礙,持續缺血、缺氧、營養不良而緻的軟組織潰爛和壞死。
壓瘡是卧床患者和老年患者的常見并發症,在臨床上以難以愈合的慢性傷口為主要特征。
引起壓瘡的最主要原因是局部組織承受的持續性壓力,即<垂直壓力>。壓瘡的形成與壓力的強度和持續時間有密切關系,壓力越大,持續時間越長,發生壓瘡的幾率就越高。
成人鼻飼法插管長度一般為45~55cm,測量方法為從前額發際至胸骨劍突處或由鼻尖經耳垂至胸骨劍突處的距離。
鼻飼法的注意事項:
①插管時動作應輕柔,避免損傷食管黏膜,尤其是通過食管3個狹窄部位(環狀軟骨水平處,平氣管分叉處,食管通過膈肌處);
②插入胃管至10—15cm (咽喉部)時,若為清醒病人,囑其做吞咽動作;若為昏迷病人,則用左手将其頭部托起,使下颌靠近胸骨柄,以利插管;
③插入胃管過程中如果病人出現嗆咳、呼吸困難、發绀等,表明胃管誤入氣管,應立即拔出胃管;
④每次鼻飼前應證實胃管在胃内且通暢,并用少量溫水沖管後再進行喂食,鼻飼完畢後再次注入少量溫開水,防止鼻飼液凝結;
⑤鼻飼液溫度應保持在38—40°C左右,避免過冷或過熱;新鮮果汁與奶液應分别注入,防止産生凝塊;藥片應研碎溶解後注入;
⑥食管靜脈曲張、食管梗阻的病人禁忌使用鼻飼法;
⑦長期鼻飼者應每天進行2次口腔護理,并定期更換胃管,普通胃管每周更換一次,矽膠胃管每月更換一次。
患者踝關節扭傷3小時處于急性期應采取冷敷減輕疼痛,減少組織液滲出及局部炎症擴散,并及時制動、擡高患肢,減少二次損傷的風險,24小時後再采取熱敷,促進組織液、局部炎症的吸收及組織修。
①扭傷後應立即制動并擡高患肢,以避免再次損傷,減輕血腫。
②紅外線照射屬于熱療,患者扭傷3小時處于急性期,局部加溫會增加扭傷部位血供,加速組織員的滲出及炎症的擴散。
③患者踝關節扭傷3小時處于急性期應采取冷敷減輕疼痛,減少組織液滲出及局部炎症擴散。
④扭傷初期按摩會加重局部組織液滲出,加重腫脹。
住院期間病曆排列順序:
(1)體溫單(按時間先後倒排);
(2)醫囑單(按時間先後倒排);
(3)入院記錄;
(4)病史及體格檢查;
(5)病程記錄(手術、分娩記錄單等);
(6)會診記錄;
(7)各種檢驗和檢查報告;
(8)護理記錄單;
(9)長期醫囑執行單;
(10)住院病曆首頁;
(11)門診和(或)急診病曆。
出院(轉院、死亡)後病曆排列順序:
(1)住院病曆首頁;
(2)出院或死亡記錄;
(3)入院記錄;
(4)病史及體格檢查;
(5)病程記錄;
(6)各種檢驗及檢查報告單;
(7)護理記錄單;
(8)醫囑單(按時間先後順排);
(9)長期醫囑執行單;
(10)體溫單(按時間先後順排)。
門診病曆一般由病人自行保管。
卧位:
①俯卧位:病人俯卧,兩臂屈肘放于頭的兩側,兩腿伸直;胸下、髋部及踝部各放一軟枕,頭偏向一側。适用于腰、背部檢查或配合胰、膽管造影檢查時;脊椎手術後或腰、背、臀部有傷口,不能平卧或側卧的病人;胃腸脹氣所緻腹痛的病人。
②頭低足高位:病人仰卧,頭偏向一側,枕橫立于床頭,以防碰傷頭部。床尾用支托物墊高15—30°。此卧位易使病人感到不适,不可長時間使用,顱内高壓者禁用。适用于肺部分泌物引流,使痰易于咳出;十二指腸引流術,有利于膽汁引流;妊娠時胎膜早破,防止臍帶脫垂;跟骨或胫骨結節牽引時,利用人體重力作為反牽引力,防止下滑。
③頭高足低位:病人仰卧,床頭用支托物墊高15—30cm或根據病情而定,床尾橫立一枕,以防足部觸及床尾欄杠。若為電動床可調節整個床面向床尾傾斜。适用于頸椎骨折病人作顱骨牽引時,用作反牽引力;降低顱内壓,預防腦水腫;顱腦術後病人。
④膝胸卧位:病人跪卧,兩小腿平放于床上,稍分開;大腿和床面垂直,胸貼床面,腹部懸空臀部拍起,頭轉向一側,兩臂屈時,放于頭的兩側。若為孕婦取此位矯正胎位時,應注意保暖,每次不應超過15分鐘。适用于□□、直腸、乙狀結腸鏡檢查或治療;矯正胎位不正或子宮後傾;促進産後子宮複原。
⑤截石位:病人仰卧于檢查台上,兩腿分開,放于支腿架上,支腿架上放軟墊,臀部齊台邊,兩手放在身體兩側或胸前。采用此卧位時,應注意遮擋和保暖。适用于會陰、□□部位的檢查、治療或手術,如膀胱鏡、婦産科檢查、□□灌洗等;産婦分娩。
飲食:
①高蛋白飲食适用于高代謝性疾病,如燒傷,結核,惡性腫瘤,貧血,甲亢,腎病綜合征患者。
②低鹽飲食,适用于心髒病,急慢性腎炎,肝硬化腹水,重度高血壓,但水腫較輕患者。低蛋白飲食适用于限制蛋白質攝入者,如急性腎炎,尿毒症,肝昏迷等患者。
③低纖維飲食适用于腸易激綜合征、憩室炎、克羅恩病、潰瘍性結腸炎等疾病。
④高脂血症患者的飲食應是低脂肪,高纖維素飲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