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光一天天流逝,小祾歌馬上就五歲了。
彼時太子李賢和英王李顯的明争暗鬥正是激烈的時候。這兩個孩子分别是武媚娘和李治的第三、第四個孩子,年級隻差了一歲,從小相互争搶,為了一塊點心都要吵一架。
說到這裡,女皇為了讓燕筠青明白他們的糾紛有多激烈,便問道:“你可知王子安?”
王子安?寫《滕王閣序》的王勃?
燕筠青記得,他是被李治貶谪,前往渤海探望父親的路上,途經滕王閣,寫下的《滕王閣序》。當年上學的時候,老師要求他們全文背誦《滕王閣序》然後默寫,燕筠青至今都記得自己當年的怨氣。
“我記得他被貶谪,終生不準為官……”燕筠青喃喃道,“他到底犯了什麼錯?”
女皇起身,緩緩說:“因為他,在李賢、李顯玩鬥雞的時候,為李賢寫下《檄英王雞》以示挑釁。先帝認為他挑撥李顯與李賢兄弟阋牆,所以把他罷官,逐出京城,終生不得錄用。”
燕筠青愣住了:“就因為這?”
“就因為這個。”女皇緩緩點頭。
燕筠青啞口無言。
當時,先帝李治因為身體不好,格外寵愛一個叫明崇俨的方士。明崇俨有手段,可以緩解先帝的頭痛,他之于李治,就如同能給女皇緩解多次分娩、下垂漏尿的燕筠青。
這種人,必須忠于皇帝本人,是繼承人所不能染指的。
但是,這個明崇俨,在二聖面前誇過皇三子李顯、皇四子李旦之後,沒過多久,就不明不白地死于強盜之手。
真的會是那麼巧嗎?
無論是不是這麼巧,太子李賢都是那個嫌疑最大的人。
不光是因為明崇俨說三皇子、四皇子好話,有可能動搖他的太子之位,還因為如果沒留明崇俨,李治能熬的時間勢必大大縮短,到時候獲利最大的,就會是他李賢本人。
從某種角度來說,現在是不是他都已經不重要了,重要的是,他會損害到所有親人的利益。
别人不提,一旦李治賓天,年幼不能自理的祾歌必死無疑。畢竟他是個不會說話的小啞巴。但他又實實在在是名正言順的嫡長孫。李唐以正妻長子為嫡,如果李弘沒有留下祾歌,或者祾歌的母親沒有被扶正,那麼現在,唯一的嫡出就會是李賢,這樣他做皇帝名正言順。但是隻要祾歌還活着一天,而且李賢還沒繼位,那他就永遠是庶子,哪怕他是皇後武媚娘的親生子。
如果想要名正言順,隻需要順順利利等自己繼位,他就會從小宗自動變為大宗。對明崇俨還這樣,李賢會怎麼對待曾為大宗的小祾歌?
可是先帝李治到底割舍不下。
他有四個正室子,也是他心目中的愛子。其中李弘三歲被立為太子,自小精心培養,但是他身體太差,随時有夭折或者絕嗣的可能,因此李治還培養了李賢作為李弘的備選。
随着李弘和李賢一天天長大,李治對于他們夭折的恐懼也在慢慢淡去。
因此,他也就沒有多花心思去培養更年幼的兩個兒子。
儲君和親王,受到的教育是完全不同的。
如今李弘已死,若是再廢了李賢,換上從未培養過的李顯,李治始終對他有些顧慮。
皇後武媚娘,太溺愛李顯了。
二聖的第三個兒子李顯,是在玄奘法師的誦經聲中出生。
雖然這個孩子也是難産,讓武媚娘吃了好一番苦頭,但是她生李顯時,玄奘法師曾經提過這孩子有佛相,因此,武媚娘一直對這孩子寵愛備至。再加上李顯從小就沒有作為太子的備選,因此二聖對他寬容得很,也養成了他不能吃苦、扛不住事的性格。
國賴長君,不僅僅是因為國家的安定依托于君王的年紀,也因為,年長的繼承人總要比年幼的小皇帝穩重得多。
李顯連書法的苦都不願意吃,他怎麼能坐得穩皇位呢?
幼子李旦就更不必說了,這孩子隻喜歡讀書,一個純純的書呆子。
至于祾歌,這孩子是個啞巴,他沒有資格登上皇位的。
權衡再三,李治終究沒有寫下廢太子的诏書。
燕筠青不明所以:“可是故雍王……”不還是被廢了嗎?
武曌歎了口氣:“是啊……”
不管殺害明崇俨的兇手是誰,那人都沒想放過祾歌。
沒過多久,祾歌就在宮裡落水了。
哪怕過去十年,說起這件事,武曌還是忍不住後怕:“若不是祾歌福大命大……當時有個宗室子,叫做李梁的——如今改名叫做柳季卿——那人恰巧路過,一把将祾歌從水裡撈出來,脫下身上狐裘給祾歌取暖,我的祾歌就……”
她哽咽了一下,很快調整好情緒。
燕筠青沒敢問是誰做的。她隻是靜靜地聽着武曌傾訴。
良久,等武曌終于整理好心情,再度開口:“你應當知道,李賢曾經有過一個娈童。”
燕筠青點頭。
女皇武則天的次子李賢,喜歡男人。
他養了一個美少年,叫做趙道生。
就是這個趙道生供認,李賢指使他殺死了明崇俨,也是李賢指使他下毒,想要毒殺李弘留下的雙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