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學第一課,對于許多學院來說,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義。
旨在明确學習目标,展示教學理念,了解學生情況,傳達學校文化。
每年寒暑假,電視上甚至都會聯名播放相關的綜藝節目,強行讓所有學生觀看,并撰寫觀後感。
雖然現在童啟已經穿越到了大奉朝,但對于他而言,生在信息大爆炸的時代,頭頂着萬古聖賢的教誨,經曆過千年曆史的浩蕩洗禮,肩膀上的重擔總不可能是平平凡凡,和其他私塾一樣的老調重彈。
華夏書院第一講,理應擲地有聲。
铿锵明志才對!
明亮的教室内,五名十幾歲的少年規規矩矩挺坐在桌椅内,安靜而乖巧。
年僅十歲的童啟站在講台上,因為身量矮小,尚且夠不到講桌的高度,隻得搬了個小木凳子放在腳下墊着。
明明是略顯滑稽的畫面,可在場的人卻沒有一個笑出聲。
幾位家長送完學生後,并沒有立即離開,而是站在教室外,試圖觀摩。
他們很好奇,童啟的第一堂課會講什麼,更好奇被“神秘大佬”收為徒弟,并将如此華麗的學院交給他管理的人,到底會有何神奇之處。
于是,在衆人的期待之下,童啟手一背,率先問了大家一個問題。
“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靈秀,數學使人周密,科學使人深刻,倫理使人莊重,邏輯修辭使人善辯;凡有所學,皆成性格。(注1)那麼,我想問一下,在座的大家,是為了什麼而讀書?又覺得我們華夏書院想要培養出來的是什麼樣的學生呢?”
這話一問出,在場學生皆是一默。
常仕進頗為不解,率先回答道,“讀書自然是為了科舉,榜上有名!至于學院想要培養出的學生,我覺得應該是像小夫子這樣,在縣試中奪得頭魁的人?”
“不,我覺得讀書是為了學習聖賢的處世之道,所謂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學院想要培養的,應該是這類的人?”劉蔔溫持反對意見。
吳韌和楊舟萬沉思不語。
汪啟元想了想,靈機一動取巧道。
“我看書院兩側楹聯,寫的大氣磅礴,盡顯志向,皆與内秀德行有關,想來書院要求的學生應與這一樣,進可入朝堂,金榜題名,退可守江山,過好自己的人生?”
童啟笑着搖了搖頭。
“你們回答的都對,可也并非我問出這題的真正含義。”
他拿起粉筆,轉過身,在黑闆上寫下幾個大字,窗外的汪平川和劉明皓跟随着他的動作,一個字一個字的讀出來,隻覺石破天驚,内心震撼,激蕩難言。
隻見上面寫着: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注2)
橫渠四句一出,在場衆人皆神魂巨顫,呐呐不敢言。
雖然童啟很想用别的話語去闡釋,可放在這個時代之下,他思來想去,最适合表達他們華夏書院學生精神追求的,還要屬張載先生這句話。
“我知曉,在座的各位都是奔着科舉而來,這本身并沒有錯,也非常符合大家讀書的初衷與追求。我并不否認,這也是我們未來一年的主要目标,更是讀書科舉的最大動力。但身為一名讀書人,若問到為何讀書,讀書的最高追求是什麼,我還是希望在座的各位能謹記這四句話,使肩膀上的責任都能夠更沉重一些。不單單隻是為了個人的家族和命運,也多将目光,放在千千萬萬的黎民百姓,與華夏同類上。”
“能力越大,責任越大。千百年的傳承,從來靠的都不隻是一個人,中華的崛起,也不僅僅隻是帝王一人之事。”
“我不求華夏書院出去的每一位學生都高居廟堂之上,也不求大家聞名于諸侯之間,流傳千古,但願各位不論盛極一時還是舉步維艱之日,都不忘初心,切記自己是從普羅大衆、人民群衆之間走出去的!莫将所學的東西當作利劍反刺向百姓,而是盡可能幫助着更多的人生存下去,推己及人、心念太平,這便是我華夏書院最驕傲的學生了!”
……
旭日的陽光照耀在童啟的身上,如萬丈之高,千鈞之重。
直到很多年後,吳韌和汪啟元都不會忘記那日的清晨,自己師父站在講台上的那一番話。
即便他們已經相繼成為大奉朝最年輕的閣老之一,見過無數人才,曆經過無數風雨。
可依舊會在每次的選擇之中,堅定不移的倒向平民。
不是沒有被利益的權衡所動搖過,而是——
他們驕傲自己是從華夏書院畢業的,第一批學生。
教學樓外,汪平川忍不住長歎了一口氣,擺擺手,悄悄拉着劉明皓一起離開,走到半路,終于忍不住感歎道。
“這教的,好似不是科舉當官之心,而是……屠龍之志啊!”
吓得劉明皓連忙上前捂住他的嘴,不敢再讓他說下去。
“别胡說!你不要命了?”
兩個人謹慎的看看左右,見沒人聽到,這才疾步離開,雙雙默契的隐下了此事,不再提及。
其實童啟說的這番話并沒有什麼歧義,也非常符合當下儒家所提倡追求的“仁愛”與“民重君輕”的想法。可他忘記了自己從小生在紅旗下,長在春風裡,長期接受的思想使他本能的将平民與帝王、将相放在同一個水平面上去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