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朱雀星的這套綠化設計方案其實遠遠算不上先鋒,因為據白小暖所知,這幾年最為受内部關注的綠化實驗,是擴散性綠化實驗。他們在研發一種既可以用于開放空間又可以用于觀景系統的特殊綠化藍圖,特殊的搭配下,利用特定物種本身的互補性和協同性,在不額外使用任何養料的情況下,就可以讓這些植物通過利用最基礎的水,土,陽光條件慢慢擴散增長,直至填滿整個需要綠化的空間。
要做到這一點并不容易,需要藍圖中的物種彼此相生又相克,隻有在滿足這種條件的前提下,它們才能保持特定的平衡,形成比較美觀的綠化群組。
這裡面涉及的就是基因學的高深知識了,白小暖對基因學并沒有學到這個程度,所以她肯定是用不了這些技術的。她能做的也就是利用自己對觀景學曆史的了解和高超的星械技術,盡可能地造出兼具技巧和觀賞性的綠化系統。
因此白小暖這一輪使用的所有植物品種,都是非常容易獲得且被廣泛使用的品種。
但這不妨礙它們在精心設計下呈現出異常唯美的一幕。
記者在動工之前,本以為看到的會是一排一排的綠化觀景箱,區别隻在于裡面植物的風格,但誰也預料不到,所有觀景箱系統真正組合起來之後,他們看見的不是一排排端莊而拘謹的行道樹或者灌木,而是一片色彩缤紛的茂密叢林。
72層的公寓基本上都是同一種設計,ABCD四區主體上的區别在于整體的色調與細節裝飾。B區整體是比較低調的灰藍色,居民以男性居多,但也有一部分喜歡這個調調或者讨厭其它區配色的女性。
這些公寓整體上是弧角的月亮形,單棟适應中央城的層高是标準的八層居住區,兩顆月亮形長柱體中間則是對稱的圓形扶梯,扶梯中間是供小型飛行器進出的躍層通道。
兩排月亮形公寓之間的通道大約隻有七八米左右,說大不大,說小不小,按照城市一開始的規劃,理論上還是裝得下一個中等尺寸的綠化箱的。
不過白小暖一開始就否定了這個設計。
因為太逼仄了。
七八米看上去寬敞,但是當處于高達數十米的夾層公寓之間時,卻已經顯得比較狹小了。如果再在中間加一排綠化箱,那僅有兩道三米的走道,對于居民來說也實在太不友好了。
所以白小暖征用了每十組公寓樓之間的小廣場,以及月亮形公寓之間的空隙和……地面與空中區域。
公寓之間的夾角其實地方非常狹小,優點是這部分都屬于純觀賞的無用空間,幾乎是白小暖想怎麼用就怎麼用,但是白小暖還是希望盡可能利用起每一點空間,讓住客擁有最多的活動空間和最好的生活環境。
她在月亮形公寓之間的菱形夾角區域安裝了隻有底闆厚度的透明觀景箱,每層内部隻安裝了最簡潔的合成爬架,并種植了美觀易活的觀賞性藤蔓——這部分區域原本屬于空置區域,本來是沒法出入的,但是白小暖征求了官方的同意,在有必要的情況下居民可以申請在周圍安裝可以進出的門扉,那這個區域就會變成一個天然的室内暖房,如果在其中放上一些桌子和沙發,甚至可以作為同層四位住客的公共休息所。
而在緊貼道路的開放式半夾角區域,白小暖選擇用一個傘形的觀景箱來種植紫葳樹。花楹屬最近出了一個新的品種,叫做感光花楹,整體的花瓣在強光下呈現金色偏黃,在弱光下又會轉變成藍色偏紫,非常适合白小暖目前的主題。
但是花楹屬的樹一直以來的最大亮點就在大片片的落花上。如果是在大型商業星,他們往往會留出足夠大的空間來為它展現這種風姿,但是白小暖目前選擇的這篇區域非常狹小,而她甚至舍不得把樹下的區域留給感光花楹本身。
所以她就想出一個主意。
以花楹樹的樹幹作為傘柄,在樹枝的下方半道安裝一個緊貼隔離闆的傘面裝飾,花瓣就會盡數落在傘面上,方便内部的星械系統進行回收。
而傘的下方則是居民自己可以活動的空間,不論是放一些休息用的戶外家具或者安置一些服務設施都很方便。
然後重點來了——那就是原本被規劃用來放置綠化箱的通道部分。
白小暖不想占用居民的活動空間,但也不可能就讓它光秃秃的杵在那裡,所以開始動工之後,建築機器人就直接把道路上層的闆塊拆掉了好幾層,然後開始在地面上重新安裝道路。
記者最後看到的結果,就是兩條小路夾着墨綠的茂密草地,草地最中央還有一條一尺來寬的溪流潺潺流過——星際人對于植物是有那麼點葉公好龍的,白小暖的設計也有迷惑性,乍看之下那隔離層太透,“綠草”的顔色太過鮮豔,就像是裸露在地面上似的,讓人害怕地下突然鑽出點什麼來。
不過很快衆人發現,這其實還是一種觀景箱,一個鑲嵌在地面上的觀景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