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師之中,曹操聽聞袁紹要借董卓之力誅殺閹黨,笑道:“閹豎之官,自古至今都有,隻是世主不應該把權力交給他們,使他們達到這種程度。既然要治他們的罪,那麼隻需要誅殺元兇,派一個獄吏就足夠了,何必紛紛召外地将領入京?如果要對宦官趕盡殺絕,事情必定會洩露出去,我已經料到他會失敗了。”
另一邊,董卓接到朝廷诏令早早動身從西涼領兵入境,同時上書彈劾中常侍張讓等人。但是不久後何進又反悔,派谏議大夫種劭勸阻董卓進京。種劭在黾池見到董卓,要求董卓返回河東郡去讨伐流亡匈奴單于于夫羅,董卓不從,繼續上書辯解,并進入河南尹。董卓率軍抵達雒陽城外時,種劭出城勞軍時再次要求董卓撤軍,董卓指使士兵上前威脅種劭,種劭大怒,斥責董卓,董卓自知理虧,便率軍西撤至洛陽城二十裡外的夕陽亭。
宮廷大亂,袁紹進兵排宮,有的人上端門屋進攻宮中。期間,袁紹與王匡等人并力入端門,于承明堂上格殺中常侍高望等二人。張讓、段珪等人被迫帶着劉辯和劉協奔往小平津,又遭到盧植、闵貢的追擊,最終投河自盡,留下失了庇護的劉辯和劉協漫無目的地遊走在郊外。
敏銳的百姓發覺京師變動,隻恐覆巢之下,難存安卵。一傳十,十傳百,大家匆忙裹挾家資,四處奔逃避難。四散慌亂的人流下,就算偶有少數人留意那違和的披金戴銀的富貴公子也無暇顧及,畢竟人人自危,還輪不到他們這些小老百姓來管富貴人家的落難公子。
此時相依為命的劉辯和劉協隻能手挽着手,避着人群向記憶中那富麗堂皇的皇宮方向走去。這一走就是三日,兩人沒了仆從的服侍,竟是如喪家之犬一般,身上鮮豔的服裝已然濕了以往的光彩,兩人灰頭土臉,筋疲力竭。
駐紮在夕陽亭的董卓遠遠望見雒陽上空濃煙滾滾,才得知朝廷發生重大變故,于是急忙下令進軍,二十八日天未亮,董卓才抵達顯陽苑,打聽到中常侍張讓等人劫持皇帝劉辯上了北邙山,于是又向北邙山趕去。
“皇上!”董卓率領西涼鐵騎将受難的皇帝與陳留王團團圍住,下馬跪拜:“臣救駕來遲,還望皇上恕罪。”董卓人高馬大,就是跪在那裡氣勢仍舊不減,吓得驚魂未定的劉辯“哇”的一聲便哭了出來。當下衆人面面相觑,連董卓也不知如何是好,還是年齡較小的陳留王劉協面色不改,一面安慰着自己的兄長,一面命令董卓将二人送回宮中,董卓依言照做。
董卓擁簇着少帝,帶着軍隊浩浩蕩蕩地開進雒陽城。
另一路鮑信受大将軍何進所征辟就任騎都尉,受命回鄉招募兵卒,他招募了一千多士兵,歸途中到達成臯時何進已經死于政變,趕回洛陽時董卓已經進京。
鮑信知道董卓必然禍亂天下,于是勸袁紹襲殺董卓,對袁紹說:“董卓如今手握重兵,肯定心懷不軌,我們如不趁機動手,日後必然吃虧,趁他剛到京都,士卒疲憊,我們對他發動襲擊,一定可以擒拿他。” 但袁紹見董卓兵強馬壯,不敢輕舉妄動。鮑信于是帶兵回鄉,征召了士兵兩萬人,騎兵七百人,運載糧草物資的車輛五千多輛。
董卓終于入宮,見到了公卿百官的迎駕隊伍,太尉崔烈在前引導,呵斥董卓回避,董卓指着崔烈罵道:“我日夜兼程跑了三百裡路,你現在說什麼回避?信不信我砍下你的腦袋!”随後,董卓進入迎駕隊伍,先拜見劉辯,又伸手去從闵貢懷中抱陳留王劉協,劉協不肯,董卓隻得與闵貢并馬而行,一同入城。
這時,大将軍何進新亡,他的部曲(如張遼)、車騎将軍何苗的部曲都無所歸屬,隻能聽命于董卓。董卓又引誘呂布殺害執金吾丁原,吞并了呂布等并州人的軍隊,如此董卓掌握了雒陽的所有軍權。原大将軍府幕僚鮑信不肯歸附董卓,向袁紹提出誘殺董卓的計劃,袁紹不敢,鮑信則棄官逃亡。朝廷罷免司空劉弘,派使者到顯陽苑拜董卓為司空。
之前在接駕的過程中,董卓向劉辯詢問事變經過,劉辯語無倫次,而劉協卻能表述清楚,董卓知道劉協是董太後撫養長大,号“董侯”,董卓又自認為與董太後同族,于是心生歡喜,萌生廢劉辯、立劉協之意。
董卓邀請袁紹到顯陽苑商議廢立,袁紹不同意,提出要去請示自己的叔父太傅袁隗。袁紹說:“恐怕大多數人都不會同意你的意見!”董卓聞言大怒:“豎子!天下事豈不決我?我今為之,誰敢不從?爾謂董卓刀為不利乎!”袁紹反譏:“天下健者,豈唯董公?”然後拿着佩刀作揖而去。董卓知道袁紹的聲望地位,也拿他沒辦法。董卓将廢立之事彙報給太傅袁隗,袁隗同意,袁紹因而棄官逃亡至冀州勃海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