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瑜上輩子是光棍一條,沒有家庭負擔,今生成了親,還有了孩子,對教育這塊也格外上心。雖然說窮人的孩子早當家,可七八歲的孩子,還是需要大人看護的年紀,卻因為求學迫不得已長年住在學校,吃不好睡不好的,可是不利于孩童身心發育。未來的清明城,可以囊括從蒙學到最高學府的教育,但是目前來說,顧瑜能力有限,隻能先安排年紀小的孩子的在家邊進學。
因着這些考量,顧瑜才萌生了辦小學的念頭。
晚上,吃過晚飯,顧瑜把淩寒和項玉書叫到書房,說起了建小學的事。
淩寒的長子,下半年也要上小學了,之前一直都是請了先生在家裡學,舉家搬到清明村後,淩寒便讓兒子女兒都去了蒙學,倒是不指望他們學到多少知識,可至少能和同齡孩子一起玩耍也是好的。
淩寒本身是高材生,自然很看重孩子的教育,他本來已經在琢磨着,長子的上學問題。清水鎮的學校,淩寒是看不上的,那麼長子就隻能去湘城上學了。正如顧瑜擔心的那樣,虛歲才六歲的孩子,就要離開雙親外出求學,身為人父,怎麼能放心呢?實在不行,淩夫人就得跟着去湘城照顧孩子,如此一來,夫妻又要分居兩地,已經嘗到了夫妻相守甜味的淩寒,除非萬不得已,可不想再過分居的日子了。顧瑜的提議,可謂正中淩寒下懷。
至于項玉書嘛,他馬上也要當父親了,自然也是極贊同顧瑜的想法的。
三人的意見是一樣的,既然要辦,就要辦最好的學校,他們清明城的孩子,要享受最好的教育資源。
小學不比蒙學,辦學規制有着嚴格的要求,好在清明村是顧瑜的地盤,地皮倒是不愁,而且顧瑜舍得花錢,又有都家建築隊在,硬件設施也不用擔心,現在需要考慮就是師資問題。
大良号稱禮儀之邦,從古至今都是文風鼎盛之地,自然不缺文人騷客,然而近百年來,大良長年戰亂,文化人也是要吃飯的,能在文化圈混出名聲的要不就是家裡有礦,要不就是背靠軍閥,總結下來就是一句話,所謂博學大儒都是不差錢的主,想要金錢打動他們,根本不可能。并且西南可以說是大良文化沙漠,就算有少數文人有着一顆教書育人的紅心,也可以在大良富庶省份找到工作,完全沒必要跑到西南來吃苦受累。
顧瑜如今雖然混的還算不錯,可就在商界有那麼一點名聲罷了。放到文化圈,根本沒人認識他,而項玉書也是同樣的情況,倒是淩寒是鄉紳出身,但是淩寒的鄉紳身份也就在本鄉本土有那麼點影響力,出了家鄉地界,就沒什麼鳥用了。
三人讨論了半天,也沒讨論出一個結果來,最後顧瑜無奈的歎了口氣道:“這樣吧,招聘廣告還是照發,能不能招到合适的人,隻能看天命了。我這邊,會給莎莉小姐寫封信,看能不能通過雲輝的路子,找個有份量的校長過來。”
雖然說人的名,樹的影,但是小學老師的要求也沒那麼高,隻要人品好,熱愛教育行業,有真材實學,問題就不大。但是校長就不能将就了,就像顧瑜之前辦清水醫護培訓學校,也是想盡辦法找了在西南醫界頗具影響力的辛铎來當校長,否則第一年招生可能會很慘淡。顧瑜和身邊的人,都不認識真正有名望的文化人,顧瑜扒拉了半天,最後隻找到一個不是很熟的熟人和文化圈有交集,正是雲輝。
顧瑜這麼一說,項玉書和淩寒也是想起來了,對啊,還有雲輝呢!
雲輝來自聖人雲家,雲家在文人圈裡,屬于頂級存在,找雲輝,準沒錯。
顧瑜的信第二天就送了出去,隔了幾天,雲輝的回信就到了,這一次是雲輝的親筆回信,沒有請莎莉小姐代筆。
雲輝是雲家人,标準的書香門第出身,雖然樂于接受新事物,但他本質上,還是一個合格的雲家人。
合格的雲家人是什麼樣的呢,當然是喜歡讀書以及一切和讀書有關的事,搞教育也是讀書人最喜歡做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