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雲輝也有心辦教育,可他初來乍到,有一大家子人要養活,而教育前期是看不到收益,基本都是虧本賺吆喝,甚至後期經營不善,賠的血本無歸的也不在少數。在這樣的前提下,雲輝自然不敢輕易嘗試的。不過顧瑜想要辦學,雲輝卻是願意支持的。不論是先生還是校長,都不是問題。
看到信件背後附上了一長串名單,顧瑜沉默了,雲輝對小學是不是有什麼誤會,一個村辦小學罷了,當然以後是會升級的,可怎麼着也用不了這麼多的教職工吧?
不過仔細看雲輝推薦的人,雲輝倒沒有舉賢唯親,雖然其中有一部分人是雲家子弟,但大部分都是外姓人。當然了,這些外姓人可能都和雲家沾親帶故的,但至少雲輝是真心實意的舉薦人才。并且雲輝還在信中表示,他特别看好的幾個人,他會親自寫信邀請,如果人來了,顧瑜可以帶人去上林縣面試。至于顧瑜最看重的校長人選嘛,雲輝也推薦了一個人,隻是這個人倒是大大出乎顧瑜的意料,因為這人并非雲家人,甚至可以說是雲家的死對頭。
有道是文人相輕,文化人之間也是有争鬥的,雲家可以說是大良文化圈第一家族,而栗家也不差,也就比雲家稍微差那麼一點罷了。并且嚴格說起來,栗家老祖的成就并不比雲家老祖低,隻可惜栗家老祖比雲家老祖晚了三百年出生,雲家老祖占據了先機罷了。
至于栗家老祖和雲家是怎麼結仇的,雲輝信中沒有細說,用雲輝的話來說,那就是一筆糊塗帳,已經無從追究。總之吧,每個雲家人懂事之際,都會被家人告之,雲家和栗家不對付。
雖然雲家從小洗腦,但孩子們長大了,有了自已的是非觀,很多雲家年輕人都覺得,祖上陳芝麻爛谷子的事情,現在沒必要抓着不放了,大家還是願意和栗家有識之士結交的,當然隻能悄悄的來往,不能讓家裡的老人知道。
雲輝和栗文君算是忘年之交,這個栗文君在文化圈名氣不小,可惜時運不濟。栗家和雲家一樣,也算是大良文壇領袖。隻不過栗家人不善經營,日子過的相當清苦,和雲家可以說是天壤之别,所以,栗家人成年後,都是需要自已讨生活的。
栗文君年紀輕輕,就名揚文壇,等他能夠獨立後,自然有人伸出橄榄枝,邀請他任教。可以說,栗文君的起點很高,初入職場就是大良數一數二的學院,而栗文君的教學水平,也是得到了各方人士的認可的。
遺憾的是,好景不長。這個好景不長,主要是因為大環境的原因,具體來說栗文君任職的學院所在的地盤,幾經易主,最後一位軍閥是個大老粗,嗯,真正的大老粗。這位大老粗信奉讀書無用論,槍杆子裡才能出政權,在他的高壓統治下,桂省幾乎成了文化荒漠的代名詞,桂省文盲率更是創下了大良曆史新高,并且大老粗還不以為恥反以為榮。當然了,桂省在大老粗的治理下,也不是完全沒有優點,比如說因為腦袋空空,桂省的兵特别聽話,而且戰鬥力驚人,自從被大老粗占據後,就再也沒有易過主,桂省老百姓還是挺知足的。
栗文君在文化圈可以說是呼風喚雨的角色,可離了他的舒适圈,就沒什麼人會賣栗文君的面子了。而且文人相輕這句話古已有之,栗文君風光無限的時候,追捧的人很多,等到栗文君落魄了,這些人統統消失不見,讓栗文君嘗盡了人間冷暖,最後隻能依靠給有錢人家子弟做西席養家糊口。
其實當私家西席,也沒什麼不好,工作量不大,錢卻不少。隻不過,對于栗文君這種曾經聲名在外的人來說,就不一樣,硬要形容的話,大約就是體制内正式工和靈活就業的區别吧。總之,現在的栗文君混的很不如人意,而雲輝會和栗文君相識,也是因為栗文君現任東家是雲輝的同學。隻是那位同學家的子侄年紀漸長,馬上可以出師了,栗文君即降面臨失業,剛好這個時候,顧瑜的求助信送到,雲輝立刻想到了栗文君。
從簡曆看,栗文君倒是很适合做清明小學校長的,但具體還要看過人才能決定。
晚上,顧瑜和淩寒、項玉書說起了栗文君的事,沒想到兩人都知道栗文君,淩寒還興奮的的表示,如果真能請到栗文君出任校長,清明小學的逼格立刻能提高一大截。
咳咳,逼格這個詞,當然又是顧瑜安利的結果,淩寒接受良好,還能活學活用,顧瑜也是服了。
“既然如此,改天我們就走一趟上林縣吧。”最後,顧瑜拍闆做出了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