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鬧果然不是人人都能看的,善心也不是随便都能發的。
第二日,賀雲昭才從丁院長這裡得到消息,蕭長沣頑劣不受教,已經離開了書院,不知去向。
賀雲昭微愣,心中升起一種古怪的感覺,隐隐約約的熟悉感籠罩着她,總感覺有什麼地方不對勁……
但是思來想去,似乎什麼也察覺不到什麼……
思緒很快消散,穆硯竟然也來了!
“你怎麼也來了?”賀雲昭有些驚喜道,以穆硯的水平能被院長點中才奇怪了。
穆硯眯眼笑起來揚着下巴道:“我才去問了劉師傅,我可以直接參加府試,下個月考試,院長就叫我過來了。”
兩人默契的一擊掌,穆硯将桌子搬到賀雲昭身後。
這可是難得的開小竈的機會,丁院長尋常時是不教課的,隻有院試之前才會給幾個希望比較大的學子單獨指點一二。
賀雲昭很明白這種機會是何等的珍貴,找一位秀才在家授課相當于找一個研究生補課,找一個舉人學習相當于找到一位有教學經驗的高校老師,找到了一位進士則是相當于特級教師專門授課。
而丁院長!則是等同于高考數學十年出題人的獨家輔導!
賀雲昭睜着大眼睛,力圖将自己對知識的渴望投射進丁院長心裡,時刻給予先生熱情的回應,做最好的捧哏。
念書認真且積極給反應,一點就通,說什麼都能領會,還會舉一反三,說到晦澀之處眼睛中還會充滿崇拜。
老爺子輕咳一聲掩飾嘴角的笑意,他慢悠悠的走到賀雲昭桌子前,“你悟性雖好但積累不夠,行文不夠華麗,雖質樸但略顯單薄,明日老夫給你拿一份院試經義集,多看看。”
他扭頭看向另外兩位賀雲昭的師兄,“國子監監生可以直接參加院試,你們賀師弟是有功之臣的子弟,自然有一名額。”
老爺子擡着下巴示意了一下穆硯,穆硯立刻心領神會,他笑呵呵道:“回先生的話,弟子學籍是直隸州的,可以直接參加府試,通過後和賀師弟一起參加院試。”
縣試、府試,院試,三試通過後才有朝廷承認的秀才功名。
縣試是為了選取參加府試的人選,府試通過後稱童生,直隸州、黔州、雲嶺等特殊學籍的學生可以直接參加府試。
丁翰章摸着自己長長的胡子,用清澈的眼神刺激兩個弟子,他故作好奇道:“雲昭是監生,穆硯是直隸州學籍,那你們倆?”
兩師兄面面相觑,努力不哭出聲,“學生受教,一定通過府試。”
賀雲昭努力憋笑。
......
......
雖然每日都要陷入寫文章、被批、修改、再寫的循環中,但丁先生講課生動有趣,又能多擴展眼界。
老爺子人是正直的并不影響他性格活潑,加上還有小夥伴穆硯的陪伴,賀雲昭還是很願意沉浸在學習中的。
同窗的兩位師兄亦是從前熟悉的人。
朱檢師兄年紀最長,十八歲,他姐姐是宮裡的嫔妃,家中也是書香人家不過是沒有大官罷了,他為人溫厚有禮待人友善,看賀雲昭和穆硯都像看弟弟一般。
趙同舟師兄年十七,更活潑些,他家中父親在西北任職,留他在京中祖父母膝下盡孝。
賀雲昭年紀最小,才十三歲,穆硯比她大三個月卻一個年前一個年後,差了一歲。
幾人休息時也會閑聊幾句朝政,大晉禮待文人,隻要是讀書人議政事是常有的活動。
不僅是政事,其他的事情也會聊,朱檢同姐姐關系很好,言語間也多有流露兄弟姐們間的關系。
不過姐姐是宮中嫔妃,他自然也不會挂在嘴邊多說什麼,隻是偶爾提起自己小時候多溫馨之事。
當今陛下膝下無子又是先帝的獨子,是以如今朝堂上備受矚目幾位王爺,包括備受寵信的宣王和恒王都是陛下叔叔的兒子,
朱檢聽到有關兩位王爺的消息眼神間有些黯淡,賀雲昭眼神一閃,笑着換了話題。
“我倒是羨慕師兄們,家裡人多熱鬧,可惜我家人口簡薄,熱鬧事也不多。”
穆硯啧了一聲,擡手熟練的搭上賀雲昭的肩膀,小胖子意味深長道:“你家要是真熱鬧起來,說不定你可吃不消呢。”
瞧着瘦了一圈的小胖子,賀雲昭想到了他家争的一鍋粥一樣的兄弟姐妹,立即心有戚戚。
還好賀家簡單,簡單是福,人要懂得珍惜。
人也分親疏遠近,有些事是不适合當着外人面說的,同兩位師兄一分開,賀雲昭才開口問道:“小硯,你家最近是不是...”
她欲言又止,穆硯卻無所謂的搖搖頭,“沒什麼,就是突然發現一件事。”
“什麼?”
“姊妹大多愛護兄弟,弟弟也照顧姐姐,”穆硯伸手點一下賀雲昭,這個弟弟就對兩個姐姐很好。
“而哥哥嘛,一成好兄長,七成陌路人,還有兩成嘛…”他冷笑道:“恨不得将弟弟碾到塵埃裡。”
随着年紀增長,穆硯在在穆家簡直是水深火熱,家人衆多卻無一人貼心。
他的大哥二姐是原配子女,庶出的三哥四姐自成一派,可另外兩對人家都是姐弟兄妹組合,互相扶持。
在小家裡,他母親和五哥更親近,六妹七妹是雙胞胎天然和别人隔開一層,隻留下穆硯一個人,外有敵視的哥姐内有競争的親哥,簡直是令人心力交瘁。
賀雲昭拍拍他肩膀勉強安慰道:“往好了想嘛,以後你當官了遇到任何挫折都能波瀾不驚。”
“不過,府試在即,小心處事。”
“放心啦,我聰明的很。”
穆硯瘦了一圈的臉上顯露了少年的棱角,十四歲的少年,笑容開朗,他舉起一隻手示意賀雲昭。
賀雲昭彎起嘴角,啪!兩隻手掌在空中一碰。
她突然想到一件事,“對了,下月初六齊先生家辦文會,先生說咱們幾個一道去。”
穆硯應下,這是必定要去的。
其中也涉及一些科考中不太好說的點,科考是意外最多的時候,單純主觀的判定試卷必定會存在一些疏漏。
京城地區院試五六個月之前就會頻繁出現一些文會,師長們帶着自己弟子參加,多少揚名一二。
對即将參加考試的同窗實力心裡都有個預估,有些落榜考生會對之前默默無聞卻直接上榜的考生心存嫉恨,之前也出過不少鬧劇,舉報人家作弊的也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