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學的教學環境雖在京城郊外,但卻以其嚴謹的教育和獨特的教學理念,吸引了不少名門望族的女兒前來求學。學堂的建築設計融合了江南園林的雅緻與古典的庭院風格,四周被高高的竹林環繞,水榭旁有着飄香的花木,陽光透過縫隙灑下,仿佛進入了一個世外桃源。學堂内,環境幽靜且精緻,教學樓和學生宿舍錯落有緻,處處透露出古韻與典雅。
女學設有專門的教學體系,主要分為四大科目:文史、禮法、詩詞歌賦和女德。文史科主要傳授《論語》《詩經》《周易》及其他經典書籍的解讀和應用,旨在培養學生的文化修養與深厚的學問底蘊;禮法科注重教授家規家訓,尤其是對如何為人處世、禮儀規範的培養;詩詞歌賦則強調文學創作與藝術修養,學生們在這一課程中不僅要學習古代的詩詞,更要親自作詩與吟詠;女德課程則是女學最具特色的部分,主要教授婦德、家道與如何管理内宅以及為人母妻的責任。
女學的學員多為京城達官貴人之家或商賈之女,年紀普遍在十至二十歲之間,皆為各家子女中的佼佼者,家庭背景深厚。雖然女學的門檻并不低,但對于家世顯赫、地位顯貴的學員來說,來此求學更多的是為了攀親與交友,而非單純的求知。
女學自先帝初年開辦以來,一直不溫不火,隻有五十餘人的規模。來往學生也常常數月便找到了合适的婆家去嫁人,人來人往成為常事。徐知薇一個徐家庶女的來到,未能在女學中引起一點波瀾。
女學中的老師,多是清流家年長未嫁或者守寡的女子,各個端淑知禮。首堂課程的老師是一位年約四十的女性,她身着素白長衫,溫婉且端莊,言辭平和卻不失深刻,來自于一個世代讀書的家族,家族的門風嚴謹,性格端莊。名為段瑤,專注于講授女德與内務管理。段老師尤為注重教學中儒家與法家的平衡,要求學生們不僅要具備深厚的文才,更要懂得如何管理家務、體察人心、建立自身的威信。
徐知薇剛剛步入女學,她的眼神中透着一絲新奇與好奇。她環繞了一下身邊的同學,有的天生文靜,眉目如畫;有的機靈聰慧,言辭犀利;還有的風姿卓越,舉手投足間便自帶一股貴氣。以她的年齡在女學中雖是初來,但已屬年長。
“諸位,女子的修養,不僅僅是文采的展示,更是内心的深沉。我們常說‘溫良恭儉讓’,這四字便是女子應有的本分。今日我們就從這四個字講起,大家是否理解其中的深意?”
段瑤的聲音溫和而沉穩,然而徐知薇的心中卻早已有些反感。她雖然還不到十五歲,但真正的生理年齡卻是前世将近三十年與今世十五年的累加,經曆了四十餘年的滄桑,如果還相信女子“溫良恭儉讓”的道理,倒要單純到無知的程度。
不過她很快收起了情緒,保持着表面上的鎮定。耐心地聽着老師講述女子如何在家中處事、如何與丈夫子女相處,如何體察家務的安排。
然而,這一切的耐心卻在段瑤講到“家中之道,乃是治國之本”的時候被打破。她擡起手,輕輕敲了敲桌面,聲音清晰地響在整個教室中:“段老師,您提到的這些,恐怕過于強調了女子的責任,卻未曾提及女子也可以有更多的選擇與自主權。畢竟,女子在家中所能承擔的責任終究有限,無法與男子相提并論。若過于拘泥這些教條,豈不是限制了女子的天賦與成就嗎?”
她的所作所為過于沖動嗎?
如果隻是徐知薇自己在這裡,那當然沖動。
然而她想到的是一起的還有五十餘名尚未出嫁的少女,假使她繼續不做聲,等着這樣的思想灌輸到這些少女的心裡,乃至影響她們的一生……
徐知薇一點都不覺得自己沖動。
教室内頓時一片寂靜,所有的目光紛紛集中在了徐知薇身上。她微微一笑,心中暗自得意,這樣的發問正是她對前世束縛自己的反叛。
段瑤愣了愣,看向她,眼中閃過一絲意外,但她依舊保持着溫和的語氣:“你所言也有些道理,女子不應僅僅止步于家庭之中,理應有自己的一片天地。但若是過于執着于個人,抛棄了家庭與社會責任,恐怕也難以長久安穩。”
“老師所言不假,”徐知薇淡然一笑,“不過,我倒認為,女子要在安穩中尋找自己的角色,而不是讓外界所定義。這正是‘溫良恭儉讓’四字背後的深意。”
她的回應輕描淡寫,卻直戳人心,教室中的其他學員紛紛對她投來驚訝的目光。她這種既不屈從又不激烈的态度,讓她一下子積累了一點人氣,班中的幾位同學私下開始議論她的聰慧與膽識,許多人對她産生了濃厚的興趣。
段瑤輕輕點頭,顯然對于徐知薇的觀點感到不小的觸動,她沒有直接反駁,眼中還卻透出一絲欣慰:“你能有如此見解,倒是與衆不同。希望你能在這段時光中,理解女德的真正意義。”
徐知薇沒有再多言,隻是輕輕一笑。她知道,自己這番話雖然沒有直接挑戰段瑤的權威,但卻足夠引起了一些思考。至少,她在這群遵循傳統的貴女中,留下了一個不同尋常的印象。
女學的課程隻有半日,自從徐知薇開始在女學求學,午後她幾乎每天都穿梭于課堂與茶樓之間。她在茶樓的裝修中投入了許多心血,每一處的布局、每一件茶具的選擇,甚至連每一道木門的花紋,都親自過目。随着時間的推移,茶樓逐漸呈現出她心中的模樣——古樸典雅,既有書香門第的氣韻,又不乏商賈氣息,整體風格簡潔而不失精緻,帶有幾分隐秘的雅緻。
雅間一側窗外,竹影婆娑,窗台上放着幾株盛開的蘭花,竹風輕拂,茶香溢散。茶樓的布置遠遠超出了她的預期——一個可以容納文人雅士和商賈談天論地、交換信息的場所正在成形。她最得意的部分是那些獨具匠心的“隐秘格”,每間雅間的隔壁牆中都有暗格,可以供人私下交換信物或言語。她的這個設計不僅僅為茶樓增添了幾分神秘感,也隐含着某種商業上的策略,既能保密,也能激發顧客的好奇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