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的朝堂上,居然也正在談論徐知薇。
禮部尚書呈上了今年科舉男女考生各自位列前十的文章,久病初愈的鹹煜帝今日精神頗佳,将文章交給朝臣各自傳閱。起初隻是群臣各自評點生員們的文筆、觀點,但朝堂上的氣氛卻逐漸愈加緊張,很快,話題轉向了更為敏感的問題——即如何管理大夏的商業活動以及如何應對北蠻的威脅。
“近年來,北蠻已多次滋擾,朝廷雖已采取軍事行動,但始終未能徹底根治。”有位名為杜景的言官提出,“我們不應隻依賴武力,商業手段也應當成為治國平蠻的重要手段。隻要能打破蠻族的封閉圈子,将他們引入到我們中原的市場之中,逐漸培養他們對我朝的依賴感,平定邊疆或許能有新的突破。”
這番話一出,立刻引起了另一位大臣的反駁,“杜大人所言有理,但商道若過于強大,如何能保證不造成商人對朝廷的操控?朝廷如何确保這股商業力量不被某些權貴或北蠻所利用?商業力量膨脹後,朝廷的治理結構是否還能維持?我們不能為了眼前的利益,喪失了國家的根基。”
雙方争論不休,氣氛愈加激烈。
鹹煜帝一直久閉的眼睛突然睜開,望向此時默立在一邊的太子。
自從鹹煜帝在三年前中風病倒後,便讓太子于上朝時侍立一邊,擺出一副太子監國的樣子,但又在數月後讓秦王也列席朝堂,似乎是在制衡,又似乎隻是要曆練兩個已經成年的兒子。
太子看到父親的顔色,立刻恭敬開口道:“諸位大人讨論邊境、讨論商道,似乎都未曾考慮到一個問題——我大夏的根基到底是什麼?如果過度依賴商道,未免讓國家的治理陷入混亂。你們可曾考慮過,在商人的強勢下,朝廷的權威會否受到威脅?倘若商人為了利潤,不惜挑戰我朝的法度,最終誰來保證我們的國家安全與安定?”
太子的的觀點立刻得到了部分大臣的贊同。
然而大夏的根基到底是什麼?太子沒有給出答案,朝臣也沒有給出答案。
于是立刻有一些聲音不甘示弱,尤其是那些與商道利益關系密切的大臣。“若朝廷繼續加以束縛,商道的活力何在?大夏的盛世可否在日後繼續繁榮?”一位年輕的中書舍人提出。
“若我們放任商道不管,如何能讓經濟繁榮?如何才能夠遏制外部勢力對我們的侵擾?”他的觀點馬上便遭遇駁斥。
一直默不作聲的鹹煜帝,似乎随意将手中的一份考卷扔到禮部尚書的腳下,隻說了一個字:
“讀——”
禮部尚書連忙拾起考卷,這篇文章前面大略論述了大夏當前的局勢,雖然表面繁盛,但因多年缺雨,糧産不豐,民怨四起。而北蠻同樣遭遇旱情,多方侵擾,即掠即走,邊境軍民苦不堪言,人心思變。
衆人随意聽着,感覺又是一篇“盛世危言”風格的文章,估計是某個生員為了靠标新立異博個功名。
然而文章突然話鋒一轉,浩浩湯湯的提出了“平蠻十策”:
“第一策,重振商道,設立專門的商會與使團,利用商業力量深入蠻族腹地,拉攏蠻族首領,用貿易優勢交換他們的支持。”
“第二策,設立邊貿市場,通過合法的貿易渠道,引導蠻族逐漸接觸中原的商品和文化,增強他們對大夏的依賴,逐步消除敵對情緒。”
“第三策,商人可投資邊疆地區,開設商鋪,建設物流通道,甚至開發農業,改變蠻族的生存方式,使他們脫離遊牧,走向農業文明。”
“第四策,加強邊疆民生保障,發展地方經濟,提供穩定的就業與民生保障,減少蠻族對戰亂的依賴。”
“第五策,設置邊境特殊稅制,降低蠻族商人進貢的門檻,經濟上給與優惠,促使雙方交好。”
“第六策,設立‘商人外交’,選派懂得蠻族語言、風俗的商人,秘密訪問蠻族大營,以商業為紐帶展開談判,促進雙方交流與合作。”
“第七策,成立邊境援助基金,專門為商貿通道與蠻族的合作提供資金支持,保證經濟合作健康發展。”
“第八策,建立‘商偵’隊伍,由商人組成的情報網絡,利用他們在商道上的敏銳判斷和廣泛交際,向朝廷提供關于北蠻及其領袖動向的情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