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瑟:“不隻是阿爾很多人都沒有反應過來這個變化。”
【戰還是不戰成為了當時最為激烈的一場争論,實際上當時的中國剛剛結束數十年的戰亂國内局勢尚未平定、國家建設百廢待興,無論經濟、軍事都無法與美國相抗衡。
在高層會議中也有很多人并不贊成出兵,他們擔心一旦頂不住美軍反而将戰火燒到了東北,甚至招緻核攻擊,這樣的結果是中國無法承受的。】
弗朗西斯:“他們沒有在思考如何投降而是……真的在為國家考慮。”
亞瑟:“他們的擔心不無道理。”
阿爾弗雷德:“這種情況也要參戰嗎?”
【經過近一周的艱苦讨論會議終于達成了一緻,中央認為:美軍支持法軍在越南的行動已經威脅到了華南和西南,而介入台灣已經威脅到華北、上海,如果再壓到鴨綠江邊對中國更不利。
敵對勢力将氣焰嚣張,東北邊防軍将被徹底吸引住,同時如果坐視朝鮮淪陷,美國很可能調兵南下開辟第二戰場。
形成南、北、中三路逼近新中國的局面,中國的形勢将會更加惡劣。】
王耀:“我未曾看到屈服。”
他們也未曾想過屈服。
阿爾弗雷德并沒有否認自己開辟第二戰場的可能性:“他們倒是看得清。”
弗朗西斯:“如此看來參戰也許是更好的選擇。”
亞瑟:“在他們看來不戰也得戰了。”
伊利亞:“這對他們影響深遠。”
【關于這段曆史現在有人提出來我們出兵不是出于自願,而是受到了蘇聯方面的壓力,但我個人認為這個觀點并不成立。
我查閱了抗美援朝出兵簽中蘇高層來往的電報記錄以及當時中國做的預先準備,可以看到雖然蘇聯方面給予了中國一定的壓力,但中國軍隊一開始就已經做好了出兵援朝的準備。】
伊利亞:“我嗎?”
王耀:“隻能說是共同的一步吧。”
弗朗西斯:“你們似乎并沒有很和諧啊。”
亞瑟:“弗朗西斯……你夠了沒?”
阿爾弗雷德:“一開始就準備好了嗎?”
【朝鮮内戰剛爆發美國海軍進入台灣後中央就決定——“支援朝鮮人民,推遲□□。”
七月上旬開始組建東北邊防軍進行軍事準備、八月上旬明确了以志願軍的形式對朝鮮進行援助并将這一思想傳達給了邊防軍高層。
随後中央多個場合表示不會容忍外國的侵略。
可見準備援朝的态度自始至終都是非常明确且堅定的,并不是在蘇聯強大壓力下才做出的迫不得已的決定。】
伊利亞:“志願軍……真是一個輕易就能明白的名字。”
阿爾弗雷德:“王耀先生我覺得……政權更疊之後的你,有一種獲取新生的感覺。”
王耀:“我亦有感如此。”
是啊,這何嘗不是一種新生呢?
弗朗西斯:“明确而堅定的立場。”
亞瑟:“已經多次進行了表态,看起來獲得新生的感覺很不錯。”
任勇朝不做聲地盯着王耀的背影,王耀突然轉過身向他笑了一下,而任勇朝也同樣以笑容進行回應。
【10月8日《關于組成中國人民志願軍的命令》下達。
為了援助朝鮮人民解放戰争反對美帝國主義及其走狗們的進攻借以保衛朝鮮人民、中國人民及東方各國人民的利益,将東北邊防軍改為中國人民志願軍,迅即向朝鮮境内出動,協同朝鮮同志向侵略者作戰并争取光榮的勝利。
一個新中國曆史上難以忘卻的名字——中國人民志願軍誕生了。
在随後的日子裡它将震驚世界永遠銘刻在戰争史上。】
阿爾弗雷德:“倒也的确。”
既然那時候王耀經曆了數十年的戰亂并且還沒有完全緩過來,那就是說明當時誰都認為王耀的實力是絕對不可能獲得勝利。
擊敗當時實力已然不同于現在的他并從而獲得這樣的結果并不值得意外。
伊利亞:“有如此結果必然是優秀的戰士。”
王耀:“謝謝,那幫孩子估計會很開心的。”
弗朗西斯:“看來擁有了深遠的影響。”
亞瑟:“真是令人好奇的過程。”
【在對敵我力量進行了充分的分析後,中央對戰争結局做了三種估計。
一是在朝鮮境内殲滅或驅逐侵略軍,完全解決朝鮮問題。
二是同敵人打成僵局,甚至被迫撤退并且美國向中國宣戰,以海空冰粒攻擊中國本土最後影響整個國家的建設。
三是志願軍充分發揮靈活機動、敢打敢拼的特長,大量殲滅敵人迫使美軍撤至三八線以南,雙方進行談判。
中央的态度是力争第一種,避免第二種,接受第三種可能,據此做出了在穩當可靠的基礎上争取一切可能勝利的戰略總方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