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爾弗雷德不禁覺得頭疼:“這要犧牲的太多了。”
家底厚也扛不住這樣啊,而且還嚴重損害利益與盟國的關系,具體數字完全不明,這場戰争何時是個頭?
【美國參謀長聯席會議明确認為:“朝鮮戰争是個無底洞,看不到聯合國軍有任何勝利的希望。”
更加恐怖的是,美國的最大對手蘇聯,此時還未正式投入戰場,隻是在背後拉線,一旦蘇聯下場,第三次世界大戰很有可能就要打響。
到那時美國人付出的代價就遠遠大于控制整個朝鮮半島所帶來的收益,因此,杜魯門政府開始認真考慮結束朝鮮戰争,進行和平談判。】
第三次世界大戰?
阿爾弗雷德隻覺更加頭疼,如果真有那種可能,那不止美國,剛結束二戰不久的全世界都耗不起。
蘇聯在未來的參戰也是一個令人頭疼的問題,他必不可能和他站在同一個立場,到時候會更加麻煩,但現在還反映了一公分問題,這次和平談判,失敗了。
弗朗西斯:“看來布拉金斯基先生未來改變主意了。”
伊利亞:“……”
果然嗎?
【而中國方面先後五次戰役讓中央認識到想要成建制消滅美軍的師、團難度很大,決定将戰略目标調整為小殲滅戰。
打韓軍時依舊采取戰略大包圍,将師團作為殲滅目标,但對付美、英軍實行戰術上的小包圍,以一個軍打美、英軍的一個營,逐步消磨敵人士氣信心,積小殲滅為大殲滅,這就是志願軍著名的“零敲牛皮糖”戰術。
用劉伯承的話講是殺雞就要用牛刀。】
亞瑟:“柿子專挑軟的捏。”
弗朗西斯:“很正常,畢竟跑得那麼快。”
【與此同時中國也意識到想要将美國完全趕下海的目标已經很難實現,但中國參戰的首要目标,從來都不是協助□□完成所謂的“統一”。
對于這樣一個剛剛誕生一年半的國家,能夠将世界兩極之一的美國,從鴨綠江邊打退到三八線,阻止了它“統一”朝鮮的企圖,本身就已經是政治上的巨大勝利。
相比于朝鮮,此時的西藏、台灣才是更值得關注的。
中央得出結論要有長期與美軍對峙的思想準備,跟美國人打持久戰。】
[1935年12月,□□在陝北瓦窯堡黨的活動分子會議上就指出:要打倒敵人必須準備作持久戰。
1936年7月,他在同美國記者斯諾談話時就已經提出了堅持持久抗戰的各項方針。]
是偉大勝利,王耀如此想到。
他托着下巴談談的說道:“的确需要做足準備。”
□□……他一定在哪裡看見過這個名字,印象裡是一個很優秀的年輕人。
一年半,此時戰争進行到了51年6月,也就是說新中國是在49年下旬成立的。
阿爾弗雷德:“持久戰嗎?”
不過,如果此時算的話,的确是輸了,但戰争似乎并不準備就此結束。
【1951年5月31日(以此為準),美國□□顧問凱南與蘇聯駐聯合國代表馬立克會晤,表示:“美國準備在聯合國或在任何一個委員會以其他方式與中國共産黨人會面,讨論結束結束朝鮮戰争的問題。”
随後美國通過聯合國秘書長賴伊多次向中國透露願意通過停戰談判結束敵對行動。
6月3日,□□到達北京,商談有關停戰的方針與方案,6月23日蘇聯駐聯合國代表馬立克在聯合國“和平的代價”廣播節目中,發表了著名的“馬立克演說”,提議朝鮮戰争“交戰雙方應該談判停火與休戰,而後雙方把軍隊撤離三八線。”
兩天後《人民日報》發表社論,表示中國人民完全支持馬立克的建議,并願為其實現而努力,同日杜魯門發表政策演說,稱美國願意參加朝鮮問題的和平談判。】
伊利亞:“開始準備和平談判了啊。”
阿爾弗雷德:“真不愧是立國之戰啊……”
讓人這麼意想不到。
王耀:“但我們都知道,這不是結束。”
他們都知道這不是唯一一次談判,即使大家都想要停戰,但根據信息,毫無疑問,談判的崩裂與失敗是必然的。
弗朗西斯:“呵,和平的代價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