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國志第五期】
【1962中印沖突】
王耀:“啊?”
阿爾弗雷德:“啊?”
“?”亞瑟:“你在這啊什麼啊?我的殖民地獨立了,我還沒說話呢!”
阿爾弗雷德:“前幾天剛看完的我和王耀的事情,你們難道忘了嗎?剛和我打完有十年嗎?這就沖突上了?他傻了還是我傻了?”
亞瑟:“……”
呃……他欲言又止。
印度意識體阿米特·夏爾瑪:“……啊?”
為什麼,他不想活了嗎?
【作為雄踞在亞洲大陸的兩大文明,中印關系始終決定着亞洲大陸的風雲走向,早在公元1世紀中印就已經進行了廣泛而密切的曆史文化交流,在《史記》中,張骞和司馬遷就用“身毒”來稱呼印度河流域地區。
後來随着佛教傳入中國,雙方來往更加密切,中國僧人法顯402年訪問印度,并在當地居住了十年,四大名著之一的《西遊記》也取材于玄奘訪問印度的旅程,到了公元7世紀王玄策出使印度,但不幸卷入了當地的内戰,使團30名成員被殺 。】
亞瑟:“被殺了?”
王耀看到王玄策這個名字愣了一下,很快反應了過來:“這個事情啊,那時候是唐朝太宗李世民的統治時期,就是你們知道的那個李世民,王玄策自己沒死,也複仇了,畢竟我當時可不是好惹的。”
唐朝啊……
這句話頓時給本田菊幹清醒了,他眼裡的驚恐無法掩飾,身子也不禁顫抖,那個輝煌的時代在場除了王耀沒有人比他更清楚了,萬國來朝的時代,是啊,近代的王耀很弱,弱到他們忘了唐朝才是本來的模樣。
又或許,他們擔心,再不能他摁住的話,他們就再也沒有機會了。
即便他堕落成誰都可以宰割的樣子,他們依舊從骨子裡就害怕他,積壓在高傲之下的是真正強者的恐懼,這份恐懼觸了底,以至于他們忽視了那份情緒原本的模樣。
弗朗西斯:“沒死嗎?那他怎麼複仇的?”
王耀:“接着看吧。”
【為了複仇王玄策發布檄文征召軍隊,隻身一人調動了吐蕃、泥婆羅(今尼泊爾)援軍,擊敗了了中天竺,将國王作為囚犯押送回長安。】
[檄文是一個漢語詞語,指用于曉谕、征召、聲讨等的文書,特指聲讨敵人或叛逆的文書。也指戰鬥性強的批判,聲讨文章。]
阿爾弗雷德:“他怎麼調動的?僅憑這些他擊敗了他們還把國王俘虜帶回去了?”
王耀:“因為他是大唐的使臣,而他們隻是附屬國,這是他們作為附屬國應盡的義務。”
阿爾弗雷德:“哈?一個出使的武将這麼厲害?”
王耀的語氣平淡無比,用着最淡然的語氣說着最讓人驚訝的話,他笑了,然後說:“誰跟你說,王玄策是武将了?而且他還不算厲害的,我國曆史上厲害的武将多着呢。”
弗朗西斯:“難道他不是?”
王耀:“他是文官啊,但誰說文官隻能會些琴棋書畫的文雅技能了?上陣殺敵是朝廷命官應盡之責啊。”
阿爾弗雷德:“文官??”
【明朝時期鄭和下西洋也多次到訪過印度,時代轉入近代,抗日期間中印也進行了多次合作,新中國成立後,印度1950年同中國建交,雙方經曆了一段時間的蜜月期,印度總理尼赫魯推廣了泰戈爾提出的“中印是親兄弟”口号。
但很快中印之間開始出現摩擦,矛盾顯現,根源之一正是中印領土争端。】
亞瑟眼皮一跳,瞬間反應過來是什麼事情,用手按着前額,深深的擡了口氣,該死的,這個傻子居然真的拿麥克馬洪的計劃到處挑事,這簡直想都不用想,算了這個家夥獨立以後可不歸他管了,自己的鍋自己背去吧,别成天拿他當借口。
王耀:“領土争端?”
【中印邊界從未正式劃定,但在客觀上存在一條根據雙方行政管轄而形成的傳統習慣線,沿着喜馬拉雅山南麓鄰接印度阿薩姆平原,這條傳統習慣線向北到喜馬拉雅山脊,曆來屬于中國管轄,在近代以前中印兩國從未發生邊境争端。】
阿米特崩潰道:“……為什麼沒有,還能為什麼啊?我惹得起嗎?他多強,當鄰居的誰不知道啊,還有的被納入過版圖呢。”
王耀:“哦,破曆史記錄了啊。”
阿米特:“王耀先生,這是什麼好事嗎!”
就算那時候王耀先生還沒有崛起,可那時候他剛和瓊斯先生打完沒多久啊,一定是以後的幻覺……
麻煩大了啊……
【但在英國統治印度期間,中印邊界非但沒有正式确定,反而在英國人的插手下愈發複雜,為了擴大在亞洲的影響,英國駐印總督明托在1910年提出了“戰略邊界”計劃,妄圖将印度東北邊境北移,沿喜馬拉雅山脊建立“戰略邊界”。
為了達成這個目的,麥克馬洪在西姆拉會議上策劃了一系列陰謀,但由于中方拒絕簽字,西姆拉會議流産,但英國人卻始終沒有放棄對藏南地區的觊觎,他們在1935年僞造了“麥克馬洪線”,并聲稱在1914年西姆拉會議上就已經提及了相關内容,然而“麥克馬洪線”在1936年才被首次公開提及。】
阿爾弗雷德:“說是這麼說,但亞瑟,你肯定是早有預謀吧?”
亞瑟并不否認,他說:“我尚有資本,你覺得,他有嗎?”
印度把自己過成這個樣子,居然還想着拿别人的想法奪取别人的東西,異想天開。
日不落可以無所不用其極是因為确有資本,亞瑟有自己的實力為他托底撐腰,而一個認知不清的殖民地,他沒有這樣的實力,他有的不過是錯覺一場。
王耀:“可笑。”
阿米特不知道他在指什麼,隻覺得心有不甘,他仍是囚籠之人,他的不甘沒有絲毫用處。
【由一批英國和英屬印度政府官員采取編造曆史、銷毀證據、出版僞書等不光彩手段僞造出來,力圖将其做實,1938年僞裝成舊書,熟料仍有兩冊真書劫後餘生,真相才得以大白于天下。
印度獨立後它以大國主義的傲慢态度宣布,要繼承英國“麥克馬洪線”的劃定,試圖以“印度之體”再現大英帝國的昔日輝煌,開始了對藏南地區的實際侵略。】
亞瑟直接翻了個白眼,做你的春秋大夢吧,傻逼。
他就是衰落了,也輪不到你再現輝煌,說你是明珠還真把自己當碟子菜了?
你以為你是王耀嗎?
【對于印度的行為,當時的中國堅持認為:“印度不是我們的敵對者,而是我們的友人。”“中國不會這樣蠢,東方樹敵于美國,西方又樹敵于印度。”
中國的态度實際上是對向遞去了橄榄枝,但印度卻把我們的誠意當作屈服,侵略行為更加猖獗,他們利用朝鮮戰争爆發之機,侵占了“麥克馬洪線”以南部分中國領土。】
伊利亞:“他真是瘋了,趁着王耀注意力更多在朝鮮,無暇顧及他,就搞這一手。”
弗朗西斯:“王耀,你挺能忍啊。1962年才揍他。”
王耀:“我不想陪他鬧,也想和平解決,何況當時我自己國内肯定還有一堆事情要忙,我是真的沒工夫陪他鬧,況且總要有一個以大局為重,事情鬧得不可收拾了又不是你們負責,所以他要是不領情,那也不能怪我最後發脾氣了。”
阿爾弗雷德:“但就是因為這樣,夏爾瑪才愈發嚣張的吧,你跟他客氣客氣,他就以為自己能打死一頭熊成為獵人了。”
亞瑟:“給他點陽光,他就真當自己太陽了。”
【1954年建立僞“東北邊境特區”,并修改官方地圖,公開标注“麥克馬洪線”,對此中國曾多次向印度提出抗議,并于1958年進行了邊界談判、但和平的努力并未取得效果,印度又在邊界東段挑起争端。
為了避免沖突,我們再一次向印度遞去了橄榄枝,沒有在東段向麥線以南的領土派駐武裝力量。然而印度卻更加得寸進尺,多次派遣軍隊襲擾,還誣造“中國軍隊入侵”的謠言,進而襲擊中國邊防軍,導緻了“朗久事件”,也就是中印第一次較大規模的武裝沖突爆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