黛玉起身,道,“謹遵老師教誨。”
禮畢,賈琏幾人給黛玉送上準備的拜師禮,熙鳳是一枝玉簪,賈琏是一幅古畫,素心、英蓮各送了自己繡的荷包。
甄夫人帶着女眷離開,隻餘林海、甄士隐和賈琏。
林海問道,“甄兄,可有興趣多教幾個女學生?”
甄士隐一聽,倒也不反對,他自己年過半百隻有一女,也隻是守着妻子女兒過,倒也沒有世俗的男女之念,便道,“隻要學生家長不介意,我一老頭有何不可?”
賈琏聽了忙問,“姑父,甄先生,我實在佩服先生學問和人品,我妹妹和王氏能跟着甄先生上學嗎?”
林海、甄士隐聽罷,紛紛對視一眼,紛紛表示贊許。
甄士隐道,“你姑父不會忘了他們。不過,難為你有這份心,到時候讓她們來就是。”
林海問道,“甄兄,覺得我這侄子如何?”
“大是大非無錯,隻是流于油滑,還有點風流;長于實務,學業不精。還需打磨。”甄士隐道。
“甄兄看人果然準。”林海又看向賈琏,“回去收拾吧。明日跟我回揚州。”
賈琏出去的時候,甄夫人、王熙鳳正聊天,黛玉、英蓮、素心他們幾個去了院子玩。
賈琏出來,向甄夫人告辭後,就帶着黛玉他們回了林府。
回林府後,賈琏告訴素心和熙鳳聽學消息,都很激動。
素心和黛玉去了書房,抄寫經書,為賈敏祈禱。
賈琏和熙鳳回了院子,說起林海對他的安排,王熙鳳十分不舍,倒也用心給他打理行裝。
賈琏道,“姑父留我在江南,是打了教我的注意,又給了你們學習的機會,我們無法回報,以後可得對表妹更好些。”
賈琏知道,這次去揚州,肯定要去拜訪舅家,當初不知道便罷,如今可不能失了禮數,兩口子商量着打點禮物。
他也想知道當年到底發生了什麼,母親怎會突然去世,父親又成這副樣子,明明當年那般好,偏偏成了如今。
又說,等定了拜訪的日子,再來信,讓王熙鳳、賈素心前往揚州,第一次拜訪一定要都去。
這說說那說說,時間一晃而過。
甄家小院,随從拿來茶盞棋盤,林海、甄士隐煮茶論道,棋盤厮殺,倒也旗鼓相當。
知己相伴,也算人生樂事。
一上午世間悠悠而過,直至随從請他們用餐才停。
林海婉拒了甄士隐的邀請,出了甄家小院,帶着随從回了林府,徑直去了賈敏院子,走在院子看見外面的兩個丫鬟,就知道黛玉在裡面。
問道,“姑娘進去多久了。”
“回老爺,姑娘進去半個時辰了,吩咐我們在外面等着。”月皎道。
聽完,林海趕緊擡步進去,黛玉果然跪在正堂供奉的遺像前。
那幅畫是林海畫的,栩栩如生,黛玉隻要想賈敏就過來看看,這大概也是她願意留在老宅的原因之一。
林海聽着黛玉絮絮的說着些什麼,走了進去,上了支香,說道,“敏敏,今天我帶着黛玉拜了甄兄為師,甄兄答應多收些學生,黛玉也有人陪着,你放心。”
說完,看向黛玉,“走吧,去用餐。”
黛玉起來,有點趔趄,林海趕緊扶着,擔心道,“這是跪了多久,以後可别這樣了。”又安慰道,“再告訴你個小驚喜,我和甄先生說了,等你娘百日過了後開課,你現在可要好好養身體,别到時候請假,讓同窗笑話你。”
黛玉含淚說道,“爹爹放心,我會的,我會好好的。”
林海也聽懂了黛玉的言下之意,不舍得賈敏難過,沒說話,拍了拍黛玉的肩。
出了門,丫鬟趕緊上前扶過黛玉,回了院子。
丫鬟們都已經備好午膳等着,林海陪着黛玉用過餐,叮囑黛玉好好休息,才離開。又說,晚上一起吃飯。
林海走後,管事的一個個過來找黛玉過來彙報問題。
黛玉開始半知半解,索性賈敏身邊的大丫鬟都在黛玉,幫着黛玉,加上王熙鳳從旁指點,倒也很快就接手了,現在越發駕輕就熟。
很快處理了事情,趕緊寫了信告訴阿閱和林家姐妹拜師的事情,又邀請他們一起上學,又寫信給孔夫人說了上學的事情,讓孔夫人幫忙找你女先生。
最後,又帶着豐富丫鬟們準備上學要用的東西,在府裡挑選坐女學的院子,最後選了緻齋閣。
巧合的是,林海當年也曾在緻齋閣苦讀,如今黛玉選了這裡坐女學,又何嘗不是一種傳承。
林海離開黛玉院子,又去了賈敏院子,待了半個時辰左右,不知說了什麼,出來的時候心情有些沉郁。
回了書房,給林氏族裡、張大人家各去了兩份信,說了女學的相關事宜,處理林家的一些事物。
到了晚膳時間,因着孝期,雖無葷腥,也無美酒,但也精緻。
林家父女并賈家三人坐了一桌,林海道,“這麼長時間,家裡也忙,姑父也沒時間招呼你們,今天我們一起吃個便飯。你們安心住着,當自個家。我不在家,你表妹還勞你們照顧。”
賈琏趕緊道,“姑父這說的什麼話,都是自家兄妹,互相照顧,哪有什麼勞煩。倒是表妹照顧我們比較多,等姑父到時候回了京城,我們再盡地主之誼,好好照顧表妹。”
一席間,賓主盡歡。
黛玉帶着丫鬟回院子,慢慢走着,走着走着就想起娘親去了那個夜晚,也想起那個清晨,走着想着就從深秋到了隆冬,到了賈敏百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