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若蘭若一味承諾發誓,她們未必會信,畢竟,年華流轉,若滄海桑田,況乎諾言?
衛若蘭答應她們的要求,她們倒是放心許多。
她們也見過許多悲劇,婚前哪家不是許諾待姑娘好,可蹉跎在婚姻裡求生不得、求死不能的姑娘太多,活的人不人、鬼不鬼,慢慢一點人氣都無,隻能活成自己最厭倦的日子。
她們也不能因噎廢食,讓黛玉放棄眼前好好的姻緣,隻能祈禱黛玉幸運點,他們都沒變。
交接完畢,用過午膳後黛玉告辭,五老太爺他們顧忌黛玉還忙,也沒留她,隻說讓她走前來家裡一趟。
黛玉答應。
回了林府,黛玉也有些累了,便回去休息。
衛若蘭與黛玉同行,兩人走在路上,看着很是和諧,隻是丫鬟們看着二人沉默不語,都心裡有些打鼓,可别鬧矛盾了吧。
衛若蘭醞釀許久,在黛玉院前,還是開口道,“黛玉,我會對你好的,盡我所能;隻是歲月太久,我又從武,無法擔保未來。可是,我保證,我不會傷害你,我會努力和你并肩同行此生。若有朝一日,我傷害了你,你就離開。”
衛若蘭覺得有冒昧,可還是開口。
并肩同行此生,多美的承諾。
黛玉笑了,風華無雙。
黛玉懂的,她們雖然交集不多,可也認識六年了,初見時的驚鴻一瞥,牡丹宴上再見,公堂上堅定不移的支持……她也聽若竹說過許多她兄長的事情。
那是她想,若竹真好,有這樣的兄長護着長大,不知會看上怎樣的男子?那世間男子,在她眼裡,怕都會成為将就。
可惜,後來若竹沒有機會去看世間男子,也沒有機會去挑喜歡的丈夫,被帝王賜婚給了三皇子。
三皇子不是不好,他能讓若竹有機會觸摸到皇權;可給不了若竹現世安穩、情有獨鐘,還可能一朝傾覆。
好壞沾半,願賭服輸,她們都認了,可到底意難平。
黛玉其實有些羨慕,但不是羨慕若竹的哥哥很好,而是若竹的哥哥家人都在。她的父母、弟弟也很好,隻是已經離開她了,隻剩下父親。
後來,父親外出赈災回來,黛玉也偶然聽父親提起過,赈災途中遇上了衛若蘭,說他幫了很多忙,贊他是“衛家玉樹”。
再後來,衛家來提親,父親說相信他,其實她也信的,信他人品,所以點了頭。
哪怕那會兒沒有男女之情。
後來,來自北疆的信,及笄是的玉簪,父親死後千裡奔波、結廬守墳,二年多的書信往來,父親三周年那天的重逢……樁樁件件,都慢慢讓她生了情。
原來,她把他們的過往記得清清楚楚。
或許,一開始,他就是不一樣的。
黛玉不語,衛若蘭也懂了。
黛玉走後,他看着她的院子,緩緩笑了,很有幾分當年仙郎的風采。
後面幾日,黛玉帶着丫鬟們歸置府裡的事情,安頓好後,又設宴邀了英蓮、林靈、林熳、林秋并當年的同窗聚聚。
與衆好友聚過,宴散後,黛玉問英蓮、林靈、林熳、林秋願不願意幫她打理群芳會的事。
英蓮和林氏姐妹也曾幫過黛玉一些小忙,知道她幫了很多女性,自然一口答應。
後面的時間,黛玉便給英蓮她們介紹了姑蘇群芳會的産業和各地的群芳女學,告訴她們要怎麼做,又叮囑她們有事盡管來信。
後來還專門找了一日,待她們去各處看了看,介紹她們和管事們認識。
待群芳會和林家産業的事情都交托出去,黛玉終于無事一身輕,好好修養了幾日,讀書寫字賞院子。
衛若蘭一時無所事事,想要幫忙,又不好插手,隻好練武,讀書。
林家藏書豐富,黛玉想着衛若蘭無事閑着,便讓管家去了林家收藏的兵家典籍、林侯當年記得行軍手冊,給衛若蘭看。
衛若蘭如獲至寶,每日如饑似渴的研讀,但還是黛玉閑下後,怕黛玉悶着了,忍痛從書海裡鑽出來,陪着黛玉在府裡到處逛逛。
看着滿園秋色,二人有時詩文唱和,有時琴箫合奏,有時彈琴舞劍……
林管家帶着林家五老爺林潤并四公子林炎巡視、接受林家産業,忙到十月初,才看看理順。
到了九月底,一切收拾妥當,約定十月初二去拜訪林家長輩。
初一恰好無事,黛玉想着上次離蘇前父親帶她去寒山寺,便想着也去一次。
興之所至,黛玉和衛若蘭商量後,便帶着丫鬟們、護院們去了寒山寺。
正好初一,寒山寺香火很是茂盛。
衛若蘭在旁邊專心護着黛玉,黛玉學着父親的樣子,給衛若蘭她們介紹起寒山寺。
一行人又去正殿拜了佛,黛玉沒有為自己求什麼,隻求佛祖保佑父母、弟弟往生極樂,衛若蘭和姐妹們都平安健康,天下女子早日脫離苦海;衛若蘭也沒有為自己求,他求黛玉心想事成、平安快樂,求家人健康長壽,百姓安康,戰亂遠去……
十月初二,黛玉和衛若蘭去了林五太爺府上,在姑蘇的叔伯、兄弟、姐妹都到了,算是給黛玉、衛若蘭辦的餞别宴。
此去不知何時歸鄉,隻盼着黛玉一切都好。
又想着黛玉此去要成親了,叮囑黛玉日子定了,給家裡來信,到時候叔伯兄弟們都去。
一時别意散了許多,沒多久就能再見了。
可見後又是更久的别離,氣氛又低沉起來。
長輩們傷感,小輩們倒沒多想,隻說到時候去看黛玉。
黛玉也道,到時候一定好好盡地主之誼,待兄弟姐妹們好好玩。
林五太爺道,等你們那日考了舉人,到時候就讓你們去京裡找你妹妹。
此話一出,長一輩的倒也沒說什麼,隻想着該好好教導下一代了,曾經他們不想出仕,在姑蘇當個富家翁也不錯;可如今林侯一脈隻剩黛玉,總不能指着一個小姑娘庇護族裡,族裡一幹大人該護佑孩子們的,便也鼓勵小輩好好努力。
林家重視孩子讀書,卻不在乎舉業,讀書無甚壓力,反而讀的不錯,放出去也多少是個小才子;如今聽了長輩的鼓勵,個個摩拳擦掌要好好努力,以後去京裡找姐姐/妹妹。
長輩看着孩子們兄友弟恭的樣子,都很欣慰。
黛玉也知道族裡的狀況,林家這麼多年,偏居一隅也安安穩穩的過來了,除了同族的無形護佑,林家對族學的扶持,族裡并沒有借什麼力。
後來,林海這代沒了爵位,科舉考中探花,後來回江南做官,雖幫着族裡,可族裡也沒少幫他。
算是,互相成就。
如今,族裡的決定,多少都有為她考慮的緣故。
長輩沒說,可她心裡記着,隻想着到時候把父親留下的讀書筆記抄了給族裡送一份;以後,京裡有了什麼消息,也給送一份,到時候能幫的都幫着點。
散後,黛玉去單獨見了五老太爺,本想開口問,老人向知道似得,堵住了她要說的話,隻和她說起當年父祖的事,要她以後好好的。
直至晚上,黛玉才告辭離開。
黛玉回府,便讓雪雁把自己守孝期間抄的父親筆記那一套給管家,送去族裡。
夜裡,黛玉躺在床上,想起曾經百日的一切,想她或許也不是一個人。
第二日,黛玉、衛若蘭一行登上船,船駛離姑蘇,把姑蘇落在後面,把林家老宅也落在後面。
如今林家老宅幾乎空了,隻留了幾戶下人守着。
黛玉看着姑蘇的方向,看向林家老宅的方向,久久不能回神。
衛若蘭站一旁陪着她,丫鬟們在周圍陪着。
她們都長在姑蘇,如今離開故土,萬分不舍。
到了揚州,黛玉一行回了揚州林府。
運行李的船倒沒停,一路開往京城,到了自有人接。
黛玉一行安頓好後,遞了拜帖給齊家,第二日拜見了齊家。
長輩多有交情,又是素心夫家,自是一片和氣。
揚州林府的日子,幾乎是林家一家最歡樂的日子,林海夫妻漸漸走出了父母離開的痛苦,官途暢通,又有了一雙兒女,日子再歡樂不過。
隻是,好景不長。
不過,揚州林府并沒有留下多少林家夫妻的舊物,林海離開時要麼送回了姑蘇老宅,要麼帶回了京。
黛玉還是在揚州林府住了十來日,緬懷過往的日子。
十月十五,黛玉、衛若蘭、素心、齊俨一行人啟程,英蓮、林靈幾個還特意趕來送信,姐妹幾個又哭了一場。
但别時終須别,船還是啟程了。
到了京裡的時候,已經十一月中旬。
衆人已經換下秋裝,穿上了冬裝。
幸運的是,河沒有凍住,不然,她們怕要在路上過年,或者走陸路。
船到了,衛家、賈家、林家派來等着的管事趕忙派小厮回府報信,一邊上船給主子請安。
黛玉并沒有直接去賈家,隻讓素心帶話,“明兒個一早就去見外祖母、舅舅、舅母們。”
衛若蘭送黛玉回了林府,才回家見父母。
黛玉剛一回府,就找出姑蘇林家主院挂的林海、賈敏的肖像畫,拿着去挂到了主院正堂;又去了一趟祠堂,果然已經多了父親的牌位。
黛玉上了炷香,告訴父母她回來了,才回了自己院子休息。
黛玉回去的時候,丫鬟們已經在院子裡備好晚膳等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