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要入冬,天更冷了些,平日裡在杭州城忙貨運的漢子歇了工,一些回城郊的老家,一些改換了别的活計。
安家茶鋪的茶飲生意淡起來,隻有臉熟的街坊會在晌午修整時要碗茶喝,其他時候都沒有什麼人流。
生意的重點轉移到了糕點上,每日做幾籠桂花糕、茶糕、條頭糕、酥油餅、定勝糕、桔紅餅,到入夜前都能售盡。收入倒比前些時候喝茶的旺季還要好些,隻是每日都得五更起來忙活,比打更的雞還要貪早。
近日安瀾娘家妹妹嫁人,央求她回村裡幫忙。如果她回去,要走十天半個月,非常耽誤鋪子生意,家裡兩老兩小沒有着落。所以她是不打算去的,但娘家寫信三催四請,令她日日歎息。
法海知道她的為難,便提出由他來顧鋪子。他已經學會了絕大多數糕點的做法,可以獨自掌廚。
兩個小姑娘日日去繡娘那裡學繡工,不學的時候法海會教她們認幾個字,很容易打發。至于癱瘓的叔公,安婆婆一直貼身照顧,也不用法海費心。他隻需要每日做夠飯食,讓安家這四口人吃飽就好。
“可是,阿年你是和尚,姑娘們也不能總是吃齋菜……”安瀾猶豫不決。
“肉類非為比丘而殺,便不應以比丘為犯戒。”法海笑着向她解釋,“我為他們所做的菜雖是葷菜,并不是我殺的生,也不是為了我而殺的生,此生也沒有落入我的口中,所以不算是我破戒。他們想吃什麼菜,我可以給他們買,也可以給他們做。”
有了和尚的幫襯,安瀾便放心回娘家去。其實,相處這麼多天,她大概也把和尚當做是家人了。
法海一個人顧鋪子,其實也不算很忙,畢竟茶飲生意淡,賣完糕點便可以打烊。
法海本想着要多抽出時間與小青相處,但他在茶鋪做了這麼久的工,成了附近的知名和尚。時不時就有信佛的街坊來找他解讀經書,他義不容辭,仔細耐心地弘法授道,一字一句講解清楚。這樣一來,倒是把他自己的事情耽誤了。
令法海沒想到的是,劉賢也找上他。
大概是面子上挂不住,劉賢捕快有一陣子沒來喝茶,街坊們一直有傳他跟小青姑娘相親卻落荒而逃的事情。
最近許仙到白府提親,小青忙着幫姐姐張羅,好一陣子沒來茶鋪。
劉賢這才鼓起勇氣,拉住了和尚說話。
“宜年小師父,你之前也受到小青調戲,被人當做笑料,卻不見你後來對着他有什麼不便。難道是你們修佛的人,心态就是比别人好?”
劉賢真有了心理陰影,現在看到小青就退避三舍。但即使不見小青,心頭也總是梗得慌,飯吃不下、睡難以香,日子都過得沒滋沒味。他實在沒有辦法,頗為羨慕和尚的悠然自得,便學着其他街坊的樣子來求解。
法海沒細問他緣由,隻是笑道:“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劉賢讀過些書,但沒怎麼接觸過佛家,睜着他那疑惑的小眼睛。
法海解釋道:“此句出自《金剛經》第三十二品,佛教祖師釋迦牟尼在樹下與須菩提的對話。若你能粗淺悟得,便不會陷于此無謂之内耗。”
“如何說?”劉賢求知若渴。
法海畢竟是深寺住持,講經對他來說信手拈來。
他向劉賢弘法:“你的身心、内外感受到的一切現象便是‘法’,而‘有為’即是由因緣構成。也就是說,世界上一切是由因緣和合而成的現象、事物,不過都是暫時的、不真實的,如同夢幻泡影一觸即破。因消失了,緣便會滅。
“比如,我給你泡的這一壺茶,沒有火燒的熱水,茶葉便泡不開,茶水裡也不會有茶的香味;即使有火燒的熱水,它被泡開了,但放置長久沒人飲用,它就揮散至空氣中,隻留下幹燥的葉子。這便是它本身的短暫性,可朽壞性。
“宇宙萬物的一切也相同,短暫、虛幻、變化無常。你與小青之間的事,也是同樣的道理。你為他感到心煩、焦躁、難受,因他當下做的事達不到你所期望的程度,所以你的情緒為此起了相應的變化。
“你的感情和你期望的程度在當下真實存在,但同樣也短暫而虛幻,随着時間而變化。所以說,當你放棄以你自己本身為中心來看待世界,你便會發現無論外界的因如何改變,你内心的果都始終如一。”
法海的聲音柔和而富有磁性,話語簡單而涵義深刻,令劉賢不由聽得癡了。之前他還當和尚羅裡吧嗦,但現在細細聆聽,确實是誨人至深的人生哲學。雖然他沒完全悟透,卻也瞬間清明,心煩的感覺散去不少。
和尚這一開口,吸引了旁邊對佛學感興趣的街坊。
安家茶鋪變作了臨時的佛堂,幾個人坐在那裡認真聽講。倒不隻是因為和尚聲音好聽,而是他确實所言有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