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老木匠這輩子最得意的就是自己的手藝。
哪怕是旁人都拉饑荒的年代,他也依靠手藝把自己家照顧的很好。
到現在他徒弟收的五個徒弟,都已經出師,逢年過節都拿孝敬來看他們。
雖說他接的是零零散散的活計,但是他的日子可不比那些坐在辦公室的領導幹部差什麼。
所以這輩子,林老木匠最喜歡的稱呼還是林師傅。
稱呼他一聲大師傅,比那些叔伯爺讓他聽來都要親近。
有些心思透鑽的年輕人,總會想着用親近的稱呼來拉近距離,他反而沒那麼喜歡。
趙三和年紀輕輕,這聲老師傅更是叫進了他的心坎當中。
“圖畫的不錯。” 林木匠接過紙張,勉強誇了一句。
要是他的徒弟畫成這樣,他一定劈頭蓋臉一頓罵。
身為木匠,基本的線都畫不直,那幹脆也别端這碗飯了。
不過趙三和一看就是門外漢。
門外漢能把腦海中想象到的圖形畫出來就很不容易了。
“我能問問這幾輛車是要做什麼的嗎?” 林木匠仔仔細細研究了這兩張圖。
從前他沒有見過這樣的東西。
這些小木闆車,格外省力。
既能分開當作單獨的小車,還能組合在一起當作大車,那樣承載的東西就更多了。
想法特别好。
一張圖是用榫卯結構畫的,另一張圖是用繩子連接。
如果木闆承重能力強的話,那種實木用榫卯結構可以。
薄的話還是用繩子更合适。
既然畫出來小木闆車要分開也要組合在一起,那麼肯定是有用的。
榫卯結構不适合長期分分合合,雖說穩固性更強,但是分分合合難免有所損壞。
還是繩子更合适。
這種簡易闆車,他一上午就能做出好幾個。
木闆他這裡都有現成的,輪子也是一會兒的事情。
剩下的穿孔就更不用說了。
林木匠覺得他也可以給家裡做一輛這樣的闆車,家用的話他能夠做到更好。
“老師傅,我們兄弟幾個是要用闆車拉貨的。” 趙三和笑了笑解釋着,“您看是用榫卯還是繩子連接更合适。”
“我們兄弟三個把闆車合起來走一段路程後,就要把闆車再分開,使用的次數多,價錢什麼都好說,用料要好,木闆盡量不要太重。”
畢竟到上火車的時候,還是需要他們自己扛着闆車上去。
闆車的重量也很影響體力的。
“用繩子,這裡用細麻繩,這邊用粗麻繩。” 林木匠指點着。
拉貨并且拆分次數多,那就是用繩子最合适。
連接處隻能用細麻繩。
細細的麻繩一下又一下纏繞在木闆上,最為結實。
就像是一根筷子容易折斷,一把筷子聚在一起怎麼折都不會斷開。
用細麻繩也是同樣的道理。
木闆上鑽的孔洞小,用細麻繩多加纏繞,穩固又結實。
林木匠說完,從廊檐下拿過碩大的算盤,開始算賬。
一筆一筆他都給趙三和計算清楚,木闆需要多少錢,輪子又需要多少錢,都在裡邊了。
最後三輛闆車一共花費一塊八。
相當于普通木匠一天的工資。
“老師傅,要是我們要的多,能便宜一些不能。” 趙三和沒有着急付錢。
他們是外省人,先結賬再做工。
趙三和想的是,他們來來往往在批發市場,這些東西需求量可大着呢。
尤其是闆車輕巧方便,能夠帶着上火車,下了火車可以繼續拉着貨物,比自己扛着走輕松不少。
這還不是一次性的東西,隻要用不壞就可以一直用。
來這裡的大小都是老闆,不可能連這點錢都舍不得花。
沒錯,經過這幾天的洗禮,趙三和已經看不上一塊八了。
一塊八還沒有他賣一件衣服的利潤大。
難怪店鋪裡那些老闆會有趾高氣昂的時候,賺的錢多了,自然看不上那些搞價的了,他們自诩有錢人。
這一切都是有迹可循。
不過他可不會那樣做。
他們擺攤現在是小本生意,将來是要做大做強的。
要想做大做強就不能有其他的惡劣想法。
“要的超過十個,按照一塊五收費。” 林木匠又重新撥動算盤。
每次算賬他都要拿着自己的算盤。
算盤珠子撥動地嘩嘩響。
一塊五他仍然有的賺。
做的量越多賺的越多。
這些東西他和兩個兒子加班加點一上午也能趕制出來。
他也絕對不會為了節省時間壓低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