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人皆知求神拜佛不過求一個心安,不是每日還有那麼多人去拜嗎?其中道理亦然!”另一個學子說着。
“院長,您覺得呢?”
“求神拜佛之事所謂‘心誠則靈’,所求之事能成,卻并非是因為菩薩助你,而且因為在菩薩面前許下了願望,下定了決心,然後去做,從而達成心願。科舉并非易事,這粥也隻不過是世人心中的祝願。自己的路,還需一步步踏實走出來……”
姜溯霜沒仔細聽程隽安和學子之間的談話,因為她正在細細品嘗這道她之前從來沒有喝過的粥,這大概就是職業病吧。
孫大人走之前給姜溯霜留的菜譜裡就有狀元及第粥,隻是最近事情多,她還沒來得及看,眼下這粥喝到嘴裡,她才細細品嘗起來。
粥裡是一些豬瘦肉丸子,豬肝,豬心……,還有花生米,眼看着食材頗為多,還是豬雜,喝到嘴裡卻不腥不膩,口感豐富,粥底順滑綿密,難怪能流傳這麼久遠呢!
小二看雅間裡這麼多人,直接上了一大盆,一人喝一碗還剩一些,姜溯霜還挺喜歡這個味道,給自己多舀了一碗,又給王時舀了一碗。
王時連忙求饒:“姜管事,學生喝一碗就夠了。”
“一口粥而已,你多喝一碗。”玉樓春不僅貴,菜也精緻,盤子和碗碟更是精緻,這小湯碗舀兩勺粥進去便快裝滿了。
王時可是他們書院最有希望的崽!便是拿不到狀元,榜眼和探花也行嘛!姜溯霜翹着嘴角,盯着王時又喝了一碗粥。
用完飯,二人又把學子們送回租住的小院子,囑咐他們距離杏榜放榜還有幾天,可以回家探望一下父母,但是不要亂跑,省得影響後面的殿試。
縱然不是每個學生都十分有信心自己可以榜上有名,但還是乖乖聽話,各自回了趟家便又回小院安心住着了。
放榜那天京城的人比考試那天人還多,姜溯霜雖然很想知道結果,但是還是不想去擠人堆,便自己和程隽安待在小院裡,那些學子也沒跟去湊熱鬧,便讓清池和清墨走了一趟。
誰知清池和清墨還沒回來,外頭巷口便一陣敲鑼打鼓,報喜的來了!
“恭喜王時王老爺!會試高中第一名!會元王老爺可在?”
小院的門開着迎接人,巷頭巷尾的人都出來看熱鬧,瞧見這次春闱會元出在他們巷子裡,立馬眉開眼笑,這租金便是可以再漲一漲了!
高中第一名的會元老爺從門裡出來,姜溯霜笑着和程隽安站在一邊看熱鬧。
來報喜的瞧這位老爺年紀這麼小,更驚喜了幾分,“聽聞會元老爺先前縣試,府試和院試連中,已是小三元!如今春闱又中了會元!過幾日殿試……”
同行報喜的人咳嗽了幾聲,制止了自己這位喜出望外的同僚禍從口出,跟王時又講了幾句話,領了賞錢,這才喜氣洋洋的奔赴下一家。
報喜的走了,街坊領居卻都圍過來,一個個嘴裡道着恭喜賀喜的話,性子内斂的“王老爺”應付了好一陣子才得以抽身。
清池和清墨不一會兒也回來了,此次參加春闱的六個考生都榜上有名!雖不如王時那般在前列,名次有高有低,但都有參加殿試的資格了。
經過放榜那天那麼一鬧,小院周圍是不得清淨,王時更是出了名,不停有不熟悉的人上門送禮,他一律閉門不見。
姜溯霜和程隽安也沒回書院,這次書院有這麼多學生考中,書院又一次聲名遠播,他們倆又得應付一波一波的人。二人索性回了皇帝禦賜的府裡住,這才躲了一波清淨。
就這麼過了許多天,殿試開始,皇帝現場便定下名次。
同去參加的六名學子,其中三名考中三甲;兩名學子考中二甲;至于王時這小子,一甲進士及第,成了大晏年紀最小的狀元郎!
王時那日身穿狀元衣袍,騎着高頭大馬,俨然是個俊朗的年輕人,不知多少姑娘又對其芳心暗許。
後頭就沒姜溯霜和程隽安多少事兒了,參加了考試的這些學子們有的忙,日後也不必再來書院上課。
兩人回了書院,緊閉書院大門,誰也不見,門口每天來了一波又一波人,看門的大爺不堪其擾,找程隽安要了一張暫不接收學生,報名要等五月之後的告示,人才少些了。
等王時他們安頓好家中事務,準備離京上任的時候,已經是謝了桃花,柳枝抽芽,夏荷盛開的時候了。
“你決心不留在京裡?”
“學生立志為民。”
“你要知道,一旦離京,再回京中可就難了。”
“學生不會後悔。”
程隽安和姜溯霜送走一起來拜别的學生——現在已經不能叫學生,而是各位大人了。
他想起王時臨走前同他說的那一番話,剛開始決定辦書院的那股沖動又在胸中激蕩。
陪他站在一起的姜溯霜笑着問:“你真舍得王時不再回京?”
“他會靠自己做到的。”程隽安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