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呢,有一個居士呢,他給我說個事兒,說個啥事兒呢?他說好像這個群裡面發的這個鍊接啊,轉載太多了。好像有一點影響他修行。大緻就是說這個意思啊,因為我手機太卡了,我就都今天清理的時候都清理掉了,也不知道誰也不知道這個居士在不在群裡啊?實際呀,我們居士在一個群裡,群裡是這樣子的,有師父,完了又是佛教群,那麼你就不能把這個群簡單的看成一個微信群,不要這樣看的,不要這樣看待的,你這樣看待啊,你什麼也學不到的。你要把它看成什麼呢?這個地方就是個寺廟啊,知道吧?有師父,有一個集體,有護法居士。你要把這個地方當成寺廟一樣看待就對了。
嗯,我們大家在一塊兒是這樣子的,就是你在這個群裡,首先啊,要懂得去随衆啊,不要去幹擾衆,盡量随衆,不要擾衆。我講這個話可能大家聽不明白啊,我不講這個群,大家就聽明白了。就像我上佛學院的時候,我們那個班呢,學的是本科的。我們這個漢傳佛教的有八個,藏傳佛教的喇嘛有有三個,都是我們一個班兒的。還有南傳上座部的,南傳上座部就是那個泰國的斯裡蘭卡的,我們國家也有那那樣的一個分支的,在哪裡?在那個西雙版納。在德宏西雙版納,在這些地方叫上座部的小乘佛教。
上座部的佛教有6個僧人,6個都比。都比,就是比丘的意思。就有的是沙彌嘛。就是上座部有六個。我們漢傳有八個,藏佬的有3個,到我們本四的時候,就剩下就這麼多人在一塊兒上課的。前面剛開學的時候有四五十号人,大家都在一塊兒。後來呢,因為這個脾氣都不一樣嘛,大家的認知又不一樣,法門也不不一樣,學的也不一樣的,生活習慣都不一樣,就這樣子。大家都住在一塊兒。一個宿舍是這個,四個人都是插着的。不管你是什麼南傳的、漢傳的還是藏傳的,反正就是分配的,你在哪個房子就在哪個房子休息。一個房子四個人,很小的一個房子,也就是個10平方吧,12平方嘛,就那麼小一個房子,4個人住,上下鋪,就是那個學生床啊。學習呢,就是除了要上大雄寶殿,早晚課要誦經,完了呢,教理課呢,還要到專門的這個教室講堂,聽這些法師給我們講經,就是這樣子的。
為什麼辦學辦成這個樣子的呢?因為出家人呢,現在都不多,我講的這個都是都是從現實看待的啊,不是我們居士張口都是假大空,張口都來的,不是這個樣子的。現實的出家人是很少很少的。藏傳是這樣子的,南傳是這樣子的,漢傳更是這個樣子的。出家人少很多的,他不像以前了,以前古時候沒飯吃啊,有的人不行就出家了。現在但凡有點出路,誰出家嗎?出家是各種各樣的戒律在那兒管着,對不對?我們以為好像出家人個個都是哪個大和尚!他不是這個樣子的。有的就是沙彌,就是那麼回事兒。所以出家人少呢。佛學院他為了能辦學辦下去的話,他就到處招生的,到處招這個出家人的。所以這個班就是這樣形成的,教的都是漢傳佛教的東西,但是裡面有三個喇嘛,有六個都比。我們就這樣子,有的在一塊兒待了有四年的,有的是兩三年的。為啥呢?因為走的人太多了,就不停的往裡面插班兒嘛。走的人太多了。他走的這個原因是啥呢?就和我們一個群是一樣的,因為法門不一樣嘛。我看不慣你,你看不慣我的。完了在一塊兒生活,在一塊兒學習,他就生煩惱。生煩惱,兩個隻要一頂起來了,居住的地方又這麼近,天天都是低頭不見擡頭見的,就很難受的。大家記住啊,和尚是人,不是古人。我們很多人都當成和尚是古人了。其實,和尚不是古人,就是我們現代人,活脫脫的現代人。一樣的,出家人也有很多的習氣,有很多的毛病,對吧?也不是說頭一剃就成佛了。不是的,真的不是的。相互在一塊兒,他就來回磨合,相互磨合。你留下來的就是這些人,大部分人都走掉了,上不下去就走了。
和我們一個群是一樣的。其實大家在一個群裡啊,你要學會随衆,還不要擾衆。你隻要待這個群裡。這個群有個啥好處?這個群有個師父,而且我這個師父是這樣子的。基本上的佛經我都能講,不但佛經能講,道經還能講,易經還能講呢。一般你問我一些啥問題呢?基本上我都能給你回答上來的。就是這樣講吧,我這個師父是比較難得的,真的。
我說我比較難得,不是我在王婆賣瓜,我沒有那個意思啊。我說我比較難得的意思是因為我也從居士這兒走過來的,居士是啥樣子情況,我知道的。出家師父是啥樣情況,我也知道的。你看,我不說其他的,就像你們給我供養的錢,對不對,你打的名号都是供養給我的,換别的師父就揣到口袋裡了呀。我的,但凡你那個供養的錢能夠盞燈,我就給你供燈了。當然我也不是說我多麼清廉,和尚也要吃飯的,對不對?我給大家說這些東西,啰嗦多了也沒有意義的。你得有一點眼力見兒。真的,就像我們有的居士,可能你供養了一輩子僧人,也就那麼一兩個僧人給你去供個燈,幫你去供個燈的,剩下的都是誰都不管誰的,就是這樣子的,就是這樣一種情況。我說難得就在這裡的。大家在一起就是你首先要學會随衆。
你看随衆是一個啥情況啊?首先,咱們看這個管理員,他經常發東西。他發大家就不要往心裡去,為啥呢?因為我說了,這是一個寺廟似的一個群,寺廟要正常的維持下去的,有些地方可能要通知啊,弘法啊,要叫大家有個印象的,所以他發一些東西是合理的。畢竟這樣一個群就是我們給集結起來的嘛,這點我們講就是哪怕有點霸王條款,他也是能理解的,對不對。
再一個就是大家發東西。大家發東西你記住了,因為每個群,每一個人修行的法門是不一樣的。我們人容易住在啥呢,住在我執上面,然後你們都不知道自己是住在我執上面的,都認為我是對的。比如說,我覺得這個好吃,我就推薦給大家。其實好多人覺得根本就不好吃,真的是這個樣子的。但是,你是住在我執上面的,你不知道啊!你不知道大家咋想的呀。你住在我執,或者住在壽者相上的,你覺得我在弘法。我講這個話有智慧的人,一點就通啊。我們每個人的情況真的不一樣,有的喜歡吃蘋果,有的喜歡吃桃子。有的喜歡喝湯,有的喜歡吃飯,有的吃水果都過敏。我們在一塊兒,這個蘋果我喜歡好吃的話,我非要都推給大家呀。大家你看他嘴上不說,但他心裡是比較反感的。不光是我這個群,天底下所有的群都是這個樣子的。你要有一點宇宙觀,要有一點世界觀。
所以宏法一定要記住,适當就行了,不能就死住在上面,要懂得适當。你看,我講這個話是這樣子的,我一講,有的人就想:你這個群毛病多,我就不發了。我在别的群發。因為我們都是群發嘞,對吧?他不可能向一個群發,他都是向1十個群二十個群發。二十個群發的都是統一的,都是一樣的,對不對啊?你不讓我發,我就退群了。那你退群,你到哪個群去呢?他隻要活人的群都是這個樣子的。最後你就到了一個死群裡面去了。死群裡面是這樣子的,百分之七八十都是死号,百分之一二十是自了漢,他基本上是不看群的。你在那兒天天弘法,你以為你在弘法立身,功德無量,實際是一點作用都沒有,一點意義都沒有的,你都不知道。
為啥說一點意義都沒有啊,就像我添加好友,我就能感覺到的。任何一個群,你去添加。百分之七八十都是那個微信号都有問題的。百分之一二十就是自了漢,他不讓你加他的。然後10%,5%都是你隻要一加,就提示他是殺豬盤詐騙的。你看這種情況,它顯示出一個什麼樣的結果,顯示出就是我們這幾十年,一二十年,二三十年,我們弘法的這個結果就是這樣一個結果。我沒見到哪個微信裡面有去成佛的了,我能見到的就是這樣子的,人和人就都不相信,基本上你主動加别人,别人就認為你是騙子,就學到這種程度。就是我們學的見不到一點智慧,都是在颠倒無明愚癡當中啊!還動不動我要修行啊,你修啥?
修行首先不要去擾衆,學會随衆。講話的時候呢,留個心,你看一看人家的臉,看人家的臉色呀。能理解這個意思嗎?你放在現實中也是這樣子的,不是埋頭自己就在那兒幹,你得瞅着點呀!瞅着點有時候是這樣子的,沒有不行。過了也就更更讓人反感。一個群,大家都是啞巴,不行,大家都宏法,一天24小時那個鍊接滾動播出,你覺得有人看嗎?所以要記住了,要适當,适可而止。我們每個群都應該這樣子走,就對了,就顯得有點智慧了,就是這個意思。
少一點執着,這樣子的話就好一點了。我們大家,包容心要強一點。喜歡發鍊接的人呢,要适可而止啊,這樣就對了。也不是不讓你發,也不是說你這個埋頭一個勁的發。你對哪個群,你隻要是活人兒,你隻要不是一個機器人,不是一個發鍊接的機器人,你這樣做就對了。我們有專門兒自動發鍊接的機器人的。也發,但是不要過了,适可而止,如果你沒有什麼那些所謂的目的的話,我希望大家在一個群裡面,溝通一下。不懂的地方你可以問問我,這樣子的話比較合适的,比較好一點的。時間長了你就能感覺到你的這個知見呀,修行呀,境界呀,層次啊,它就不一樣了,它就蹭蹭往上漲的。
(接下來,好幾位居士在讨論執着,認為應該放下執着,于是師父又接着往下開示)
你看從這個典籍當中啊,你們就沒有把這個佛法弄明白,悟與不悟就在這兒。悟與迷就在這個地方。我們放下是這樣子的,是你不放下也得放下。你本來就有佛性,就是你本來就能放下。什麼叫本來就能放下呢?就是你不放下也得放下。昨天的事你能拿起來嗎?曾經受過的傷害,你能把它再複原回來嗎?破的鏡子還能把它圓回來嗎?圓不回來了,想拿都拿不起來。知道吧?就是你不去放下,也得放下!這樣你就弄明白了,其實這個就是像達摩祖師講的呀,金剛經講的呀,,六祖壇經講的呀,《破相論》,《無形論》啊,《血脈論》啊,他講的就是這個。就像我們講舍,舍也是這樣,你不舍也得舍呀。
我們迷,迷的是你那個意識心。一直想得到,妄想嘛!就一直想得到,其實得到了沒有?就是無始以來的這個輪回啊,每一次都想得到,但是每一次到最後都抓了一把空啊,什麼都得不到!什麼都得不到,你不舍也得舍。但是我們活着的時候,我們一直心想,哎呀,不能舍,我要悭吝的,我又要吝啬,又要貪心的,我不能舍的。我說這話,我不是說你們誰,哪個人啊,我是講我們所有的人都是這個樣子的,都不想舍。你不舍也得舍呀,對不對啊?你看,有的時候,哎,我不想舍,你孩子要,你舍不舍?得舍吧。醫院要,舍不舍?得舍吧!學校要,舍不舍?舍!騙子要,舍不舍?舍!讨債鬼,業障鬼,巧令名目啊,種種辦法讓你舍,你舍不舍?不舍也得舍。
所以,舍得之道這個大道呢,它也是自性的佛性。釋迦牟尼佛,他就給我們講這個真相的。所以經常講,他說拿三千大千世界的這個财富,金銀七寶做布施,他講的就是這個意思啊。我們的這種意識心,主觀意識認為我有三千大千世界,我一直攥在手上的。釋迦牟尼佛講的都是哄鬼的話,哪有一個傻子拿三千大千世界的這個财富做布施,沒有這樣人的。其實我們沒弄懂,是我們個都是這樣人。因為你不舍也得舍,知道吧?你不放下也得放下。你橫順了這個,放下,橫順了這個舍,你就解脫了嗎?你非要去抗争,非要抗争就活的很痛苦,就在這裡了,是不是啊?
(過了一會兒,師父怕大家聽不明白,又重新給大家舉例子講解)
我說這個可能你們聽着有點迷。我不說布施了。布施那個把它去掉。那個我想的是原先講過嘛,以此類推,然後推到放下這個地方的。我不說布施這個話了,我就說放下。打個比方,昨天你被打了一巴掌,事相上是它已經過去了嘛,你再去從事相上抓取它,它都已經過去了呀,一刹那就過去了。你還攆這個事情不放,你再攆,它回不來了。
然後再從我們講理體上講。從這個理上講,從心上講吧。你看,昨天被打了一巴掌,我們是拼命的在執着這個事情,放不下嘛。其實,随着時間的推移,你慢慢,慢慢就會淡忘。這個淡忘叫啥呢?也就是叫放下。越來越少,越來越少,慢慢就放下了。等到臨死的時候,你還能不能記着誰給你一巴掌?那時候是不會想的這些小的事情了,你不放下也得放下啊。
就是說事上和理上,性上和相上,都是不放下也得放下,就如同佛性一樣,佛性不是講本自具足,本自清淨,本來清淨能生萬法。就是講放下也是一個道理,本來就可以放下的,隻不過我們有一個心,這個心叫啥呢,叫意識心。你那個意識心呢,因為長期受世間的染污,所以對于佛法始終是有一個疑心啊,始終就是根本上不信。知道吧,根本上我們不信佛法,根本上我們信啥?信錢,信異性,信感情,信親人。信車子房子能給我們帶來愉悅,信這些東西,因為我們幾十年都過來了,就是一直和這些東西打交道的。都習慣了。叫你信道,你骨子裡肯定是疑心的,再講啥都是疑心的,懷疑的疑啊!所以,那個心一直幹啥呢?你看,這個群裡的人都是這樣子的,心一直都在外面流浪,生死輪回,煩惱!就是這樣子的。回歸不了自性上去的。所謂回歸到自性就跟放下一樣,你隻要随順這個放下就放下了嘛,你完全相信,你随順他,就放下了嘛。其實,本來不放下也得放下,你随着他,等于你心裡沒有那個強迫心了,就舒服了嘛!舒服,就叫解脫了嘛!
(這時,有居士發聲贊歎)
我跟你講,你們要相信我跟你說的。我覺得我這麼多年,就是這幾年從出家到現在,我覺得小有所成的是就上個佛學院。,讓我悟到了好多東西,悟到了人性當中的東西,悟到了自己的這個短闆弱點,也悟到了别人的盲點在哪裡。你看好多人是這樣子的,他講的是頭頭是道的,我給他一考驗,他問題就出來了。當然我不能說我如何,我不能說我好像沒有漏了,我也不是說沒有漏的。怎麼講呢?反正是就像我上了這幾年學,我們那個裡面都是講經的。都是講經的,你要講假大空的,你可能叫人兩巴掌就打下來了!二百多個講經的在一塊兒,你哪句話都得站住腳的。不是假大空能解決的,不是那個理上通,事上根本就通不了的東西可以拿出來說的。
别說我們學生,有的法師,你知道讓人為難成什麼樣子。有一個研究生是當當法師的,給大家去講課的,硬被大家擠兌的……人家就用教理去擠兌你。你好多說法,你就站不住腳,或者人家用人性去考驗你,擠兌的,後來他也不教學了。
講經不好講!你看你出家人和居士在一塊兒,一般居士呢,他是信衆嘛,他相信你,他什麼都聽你的嘛;你是出家人,完了就跟我們講那個。看戲一樣的,你是觀衆對吧?我是演戲的,那我演戲的人,我們走到後台,後台大家都知根知底的呀。這樣講,你講鬼神,來來,把鬼神請來我看看。你滿嘴講因果,滿嘴講鬼神,來來來,把你的鬼神拿來,請出來讓我看看。再打個比方說,你這也空那也空,你哪個空了?人家給你兩巴掌扇過去,空了沒有。三弄兩不動,你看好多人,他根本不是學佛的人,架不住考驗,一考驗就都壞菜了。到最後,他會發現原來自己心裡面一大堆的障礙,宏法宏不下去了。
這時一位居士出言贊歎
感恩師父每天不言其煩地開示[合十][合十][合十]師父說過,修,頂多能修到阿羅漢,大乘佛法需要我們慢慢去悟,天天聽師父講經,相信量變一定會引起質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