戀上你看書網

繁體版 簡體版
戀上你看書網 > 我靠曆史直播破除洗腦包 > 第9章 元稹(7)

第9章 元稹(7)

章節錯誤,點此舉報(免註冊),舉報後維護人員會在兩分鐘內校正章節內容,請耐心等待,並刷新頁面。

幾天後,陳钰在圖書館裡伸了個懶腰。

她手邊的報刊被泛黃的書壓着,好險沒被氣流掀起。

最後幾下鍵盤剛剛敲完,陳钰喝了口水,點擊發送視頻。

進度條走向終點。

——

元和元年是特别的,這是天幕出現在世間的第一年。

對鄭蘭芝而言,這一年更加奇妙。

她先從神迹上聽說了自己的小兒子以後會被洶湧的惡意釘上“渣男”、“小人”的恥辱柱,又平靜接受了自己會在今年去世的命運。

微之錯估了聖人對天幕的看重。在他帶着醫者氣喘籲籲跑到家裡時,聖人的使者已經來到了元家。

她接待了這意料之中的來使,寵辱不驚,令來使的稱贊更真心實意了些。

當鄭蘭芝将随着微之和使者上馬車去長安時,家中仆人哭着磕頭想随她去,隻怕這一别就成了天人之隔。

她也隻能無奈。

仆人年老體弱,她在路上能得到妥善的安置,他們卻未必。所以她隻是将元稹帶回來的、隻能稱作布匹的破舊衣服給他們當補丁用,然後囑咐他們照顧家宅,不要落灰。

“夫人真是仁厚。”馬車上的使者歎道。

她答:“都是老人了。我如果不照顧着他們點,他們又要怎麼謀生呢?”

到長安後,她見了親家。對于韋夏卿那滿屋的書,她隻求在過世前能看完一半。

段荷驚訝地同韋夏卿和元稹聊起了鄭蘭芝對書籍的癡狂。對此,元稹不無驕傲地擡頭:“母親能用四五年教出三哥和我兩個明經及第,她可是個大才女!”

韋夏卿也笑了。作為一個藏書家,他十分看重珍視古籍的人。

而後,鄭蘭芝在家遇上了來取材的白行簡。他說他要把元稹的少年時代記下來,這樣就不會有《莺莺傳》自寓這樣的謠言了。

鄭蘭芝淡定取出來一沓文稿。

這文稿先被韋叢搶去,她看着文稿笑,引得白行簡也想看。可他走過去一點韋叢就退後一點,不給他半點機會。

“嫂子!那是姨母給我的!”

鄭蘭芝看着他們笑,突然想起來兒子還在旁邊,她問:“微之,不去看看?”

“我以前的事有什麼好看的?我自己都知道。”

好吧……鄭蘭芝抿了口茶,掩去竊笑。

“微之,你三歲還要抱着舊衣服才睡得着啊?”

“茂之!我沒有!”

于是當天晚上元稹才知道母親究竟做了什麼。第二天他早早起床,跑到白家去了。

守了一輩子禮,臨死了促狹一下也是可以的吧?

鄭蘭芝相信兒子的朋友不至于把這種事都寫進傳記裡的。

上次天幕出現後一個月,天上的雲又聚攏了。

人們看着天上的雲自己發光,依然是該做什麼就做什麼。隻有小嬰兒對着那些發光的雲咯咯笑。

雖然得到了名醫的盡力救治,韋夏卿還是在元和元年二月撒手人寰。

韋叢和元稹披着喪服,在靈堂朝哭夕哭,鄭蘭芝也來幫助段荷主持喪儀。

外面的天先暗後亮,他們猶疑着出了靈堂,聽到了天幕的聲音。

【大家好啊,我是來辟謠的up主除夕,今天我們就來聊聊元稹排擠李賀、排擠張祜、刺殺裴度、勾結宦官的謠言。

對于元稹那些亂七八糟所謂情史的辟謠,大家可以移步up的上個視頻哦~】

天幕……不知道現在發生了什麼?

元稹不是天幕鐘愛之人嗎?為什麼他的嶽父剛過世,天幕的聲音還這麼戲谑?

一些人皺起了眉頭,開始重新評估天幕。

隻是天之常數不因人間之事而轉變分毫,天幕依舊在說話,用着它那相當輕浮——至少對于現在元稹的處境而言——的語氣。

【我們先來講講排擠李賀。

元稹排擠李賀的傳言來自于唐朝的《劇談錄》,是一個和元稹與魚玄機的绯聞一樣一戳即破的謠言。

畢竟一個是謠言要求元稹喜歡上自己去世第十三年才出生的魚玄機,一個是謠言要求李賀三歲考公。】

李賀擡頭看天幕,皺起了眉。

天幕的“公”想必是指公家,考公就是後人考科舉了。

他雖然自負于自己的才華,可三歲考科舉這事……

他并沒有參加過朝廷的童子試,就是參加了,3歲的他也不會比得過那些12歲的孩子。

北宋的太平宰相晏殊聽聞這三歲進士的奇言,啞然失笑。

他是14歲成為進士的神童,可當時當太子伴讀時,身邊另有一座大山——4歲的進士蔡伯俙。

要說才華方面,晏殊不認為蔡伯俙就高自己一等。蔡伯俙當年在童子試裡被賜同進士出身,除了他在4歲孩子裡确實算有才的以外,更是因為他一路過關斬将,靠的是背先帝的禦詩!

也不知是誰出的主意,4歲的孩子就這麼會迎合聖意,真是……

晏殊神色微冷。

真是奴顔卑膝,他不齒也。

【《劇談錄》中說元稹明經及第後想結識“善為歌篇”的李賀,被李賀拒絕後懷恨在心。

之後元稹就在當禮部郎中時提出“因為李賀父親名字帶缙,與進士的進同音,所以李賀不能考進士”這一毀了李賀一生的重要論斷。

可這樣問題就來了。

根據《劇談錄》,元稹是在貞元九年明經即第後去見聲名在外的李賀的,而李賀當年……三歲。

好的,OK,李賀三歲詩名在外,住在河南的家鄉吸引了當時在長安的元稹。

而且元稹還把這個三歲小孩看不起考明經的随口一句話記了二十多年,數次被貶忍辱負重終于大仇得報。

……如果這就是《劇談錄》作者自己的心胸,那這個邏輯問題可以當我沒說。】

“《劇談錄》的作者竟對賀如此有信心,認為賀三歲就能名動天下。”

李賀牽扯嘴唇,笑容譏诮。

他七歲時援筆作書,為前來造訪的韓愈、皇甫湜作《高軒過》一詩,這才聲名遠播。或許因為揚名才好救家貧,或許是他天生奇才,這事可被他記得清清楚楚。

他要揚名,可惜他不是為了揚名什麼都不顧的人,現在的他對《劇談錄》借他的名字踩元稹名聲這事,怒、不、可、遏。

『加入書簽,方便閱讀』
熱門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