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立于世,怎麼能靠這些蠅營狗苟去争勝呢?
未來因為避諱不得考進士使他迷茫,可現在的他畢竟沒有經曆過這等事情,而且他也相信大唐皇室,看到這個漏洞必然會補。
他提筆,寫詩,身後的小童匆忙撿起他的詩句,塞進錦囊。
他是幸運的,但那些與他相似的不幸之人,難道不值得一首詩嗎?
開了科舉取士的皇帝們紛紛為科舉的規定加了一條“不得以避諱拒絕取士”。
科舉從隋朝開始,日漸完善條律衆多,可誰知官員竟然會因為一個避諱,白白流失人才。
現在天幕提了李賀,可誰知道在他們看不見的地方,會有多少個李賀?
【元稹也沒當過禮部郎中。
禮部下轄四司:禮部司、膳部司、祠部司和主客司,四司各有郎中。元稹擔任過祠部郎中,掌管祭祀和天文,職權中不包括科舉。
元稹唯一一次插手科舉是在長慶元年,因為科舉不公平上表請求重開科舉,因此與裴度和一些牛黨要員結怨。
而長慶元年,元稹任祠部郎中并要求科舉複核時,李賀已經去世5年。
元稹根本沒有能力影響李賀的科舉。】
唐敬宗李湛猝死後,劉克明僞造聖旨密令绛王李悟入宮繼承皇位,之後王守澄兵變擁立江王李昂,直入宮城。劉克明見大勢已去,投井自殺。
李昂即位,大赦天下。
李昂即位初,連召元白等被天幕點名的賢臣進京供職,裴度兵變有功,加授門下侍郎、集賢殿大學士、太清宮使。
李逢吉陷害元稹謀刺裴度一事東窗事發,又因為武昭冤獄之事再度被掀起,縱有王守澄等人相護,依然被剝奪官勳成為平民。
這種處理并不是很讓裴度滿意,但這已經是天幕影響和他争取過的結果了。
裴度是陷害一事的受害者,因此被拖下宰相之位,武昭案也是李逢吉當年為阻止裴度進京受重用而炮制。
按大唐律法,誣陷者與被其誣陷者當年的處理方式同罪,他和元稹當年共同被貶,今日李逢吉也該被貶出長安。
而炮制冤獄,是枉法罪,可能被判處流放、徒刑甚至死刑。
李逢吉卻因為多年來在朝堂盤根錯節的關系,隻是成為平民,依然派人不斷往朝廷運作。
裴度想想自己和李逢吉的恩怨,再想想和元稹的恩怨,隻覺得當年這科舉案的怨恨,光看後果不過爾爾,不如當年穆宗私自提拔元稹侵犯宰相對官員任命的審核權力來的嚴重。
隻不過是自己的兒子在複核後被刷下來了而已,但後來不是又被穆宗恩準特賜進士出身了嗎?
科舉案的梁子主要還是結在元稹對朝廷官員私心揭露的毫不留情。
思考間,裴度突然聽到天上傳來了鬼氣森森的缥渺之音。
【最後我們來介紹一下李賀。
李賀,字長吉,中唐文學家。他少年貧苦多病,有捷才,被唐宋八大家之一的韓愈所賞識。
但因為避諱一事被大做文章,李賀無法考進士。韓愈曾經為此事與衆人辯駁,引經據典、條分縷析也沒能讓官員讓步。于是李賀最終由父蔭成為九品奉禮郎,困居長安無法伸展抱負,辭官成為昭義節度使幕僚。
昭義節度使郗士美平叛無果,回洛陽修養。李賀最終無路可走,回到故鄉昌谷,整理詩作,不久重病抑郁而死,年僅27。
李賀詩歌大多迷離怪誕,詩風詭谲。清朝姚文燮則評價他的詩歌“深刺當世之弊,切中當世之隐”。
他的《雁門太守行》被選入義務教育初中教材,《李憑箜篌引》被選入高中必修教材。我們現在的背景音樂就是他所寫的《苦晝短》。
我們最後來放一首他的《秋來》:
桐風驚心壯士苦,衰燈絡緯啼寒素。
誰看青簡一編書,不遣花蟲粉空蠹。
思牽今夜腸應直,雨冷香魂吊書客。
秋墳鬼唱鮑家詩,恨血千年土中碧。】
這就是他未來寫的詩嗎?李賀側耳聽去,在那歌中見到時間占滿了世界,翩翩起舞。
太一、燭龍、漢武、秦皇。
他先看見了一切的宏大威武,再看見了那首《秋來》:他竟感到細雨沾濕臉頰!
童子上來,身上幹爽。
他叫着先生别哭!
李賀笑了,他的名聲不隻是現在被長安歌頌,後世人也不曾忘記他的才華。
他的詩……在他死後也是有人會去看的。
李純身邊多了一個來求見的宗正,宗正捧着李唐皇室族譜,恭敬呈上。
“陛下,這李賀,也是唐室後裔啊!如此捷才,不如……”
李純伸手,接過身邊人奉上的族譜翻看。
他說:“李賀有才,若他的才華能夠考取進士,自然會成為朝廷一份子的。”
李純自然知道宗正來做什麼。真那麼關心皇室後裔,為何李賀貧困宗正不接濟,為何李賀考進士宗正不幫他說話?
宗正來他這裡挂個号而已。
至于李賀……
他期待着李賀能最終入他的眼,立足朝堂。
他假裝聽得清天幕歌中的缥缈語句,繼續看着天幕。
【我們稍微擴展一點,再聊聊丹藥的事。
李賀《苦晝短》裡有一句“何為服黃金,吞白玉”,up也想這麼質問元稹。
沒錯,元稹在武昌治水暴病而死,可能不隻有操勞過度的原因,還有吃丹藥的緣故。
白居易《思舊》中記錄了元稹吃丹藥的習慣,“微之煉秋石,未老身溘然”。
我們現代人都知道丹藥裡有很多化學物質,危害很大。北周武帝宇文邕甚至吃丹藥把自己吃到砷、硼、銻、金等多種化學元素嚴重超标,把自己活成了一個巨大的化學反應堆,成功享年36歲。
所以up要繼續質問所有吃丹藥的,你們到底是想活着還是想早死啊!】
秦皇漢武憤怒的把方士關進了大牢。
嘉靖皇帝一邊把方士關進大牢,一邊親自做法求神仙賜下延年益壽之術。
那些求丹問道的普通人則争先恐後扔了丹藥,唯恐和丹藥同處一室的時間長了點,自己會和天幕說的一樣,變成一個“巨大的反應堆”。
雖然他們聽不懂化學元素,聽不懂“反應堆”,但後人的煉丹水平……化學水平肯定比他們高。後人都知道丹藥是毒藥,可見這丹藥是大大的不祥!
鄭蘭芝深吸一口氣,對着元稹,疾聲厲色:“從今以後,我們家裡人絕不許沾上丹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