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up看辟謠估計就這點不好,up實在太會偏題了。
明明要辟謠蘇轼孕妾換馬,隻需要說明謠言出自晚明和現代添磚加瓦兩件事就好,但up居然一路把話題拐到了解放後。
唉……up查資料的時候真的覺得這個故事也應該被傳播,那個故事也應該被傳播,幹脆把所有事都塞進了視頻。
模糊重點,擾亂主題。
但up覺得,既然講到了古代女人不被當人看這個話題,那至少也該給大家講一下我們現在的社會多麼美好,我們生活在這個時代是多麼幸運。
這是一個美好的時代,相對于那些過去。】
“天幕何必如此為難。”王安石搖頭。
天幕講了這些,對他們這些先人是好事。他們在天幕裡看到了後人的生活,羨慕之餘,也放下了對子孫後代生活的擔憂。
人人平等,國家不需要控制官奴官妓為國賣身,這說明後世經濟繁榮。
國家不用從人民身上榨出汁水,就能強盛;最底層的人民不用被國家敲骨吸髓,能擁有自己的生活。
或許現在,他們也在某個地方觀看天幕,放下自己謀生的活計,隻為了片刻歡愉。
能養出講天幕的up這種明顯自發向群衆傳遞知識的閑人,後世人究竟悠閑富裕到什麼程度……
王安石長歎一聲:“三代之治,莫過于此。”
“平等……平等。”至高無上的皇帝念着這個詞,突然洩氣。
一個皇帝突然說要廢奴,大臣會用不懂事的眼神看他;
一個皇帝一直說要廢奴,大臣會嘗試把他架空,會詛咒他、憎恨他。
如果人人平等是後世國家繁盛的基礎,他便是空見寶山,無路可往。
他聽見耳旁掠過司馬光的歎息,飄過王安石的感歎。
“後人一句平等,是救苦救難。如今民間奢靡之風起,無人去看那些奴隸。”
“君實說的是。大宋富裕,而民間叛亂多起,這便是由于佃農不能受國之恩,困于地主手下。
“鄉黨勢力盤根錯節,地主小吏暗中盤剝,減稅免稅難于下鄉。佃農苦不堪言,地主倒有空奢靡!”
那身為皇帝,他該如何?
聽着臣子們漸漸義憤填膺的話語,趙顼想起那條出自制置三司條例司的提議——
“青苗法”。
政府于麥苗青黃不接、農民最窮困時向農民放低利貸,既避免了農民借地主高利貸被逼家破人亡,又能為國庫聚财。
為貧農謀利,是不是“人人平等”、“國家強盛”?
【好啦好啦,拓展也拓展過了,我們就回到我們熟悉的文史辟謠。
現在我們要講的,就是所謂“一樹梨花壓海棠”。】
寺廟外春花絢爛,王朝雲放下手中念珠,擡頭去尋春景,不見雪白梨花。
汴京梨花燦爛如雪,到了錢塘就隻剩稀疏幾棵。自古繁華的錢塘都留不住這天上美景,更濕更熱的嶺南又怎能擁有高潔的梨花?
“梨花海棠,紅白錯落相映成趣,如白雪紅梅。想來是後人覺得這話符合東坡公的高潔品格,就将這句詩按到了東坡公頭上。”
【蘇轼寫過“一樹梨花壓海棠”這個謠言,首次出現于建國後。
1985年,灣灣學者姜濤編訂一本《中國傳奇》,記錄了蘇轼朋友張先以85高齡迎娶18歲小妾,被蘇轼寫詩嘲笑:
“鴛鴦被裡成雙夜,一樹梨花壓海棠。”】
蘇轼坐在藥爐前,兩腿叉開,一下下扇着藥爐下的明火。火随風勢飄飄蕩蕩,蘇轼的思緒也随之飄到了過去。
張先确實娶了小他許多的妾室,他也寫過詩去嘲諷他。
可那首詩是他炫技之作,短短幾句詩塞滿了典故。至于那什麼“鴛鴦被”、“成雙夜”,還有那狎昵至極的“壓”……
呸!這種輕薄豔詩怎麼可能會是才高八鬥的他寫出來的!
“莫不是後人眼裡,我其實隻是一個輕佻之人?”
一句疑問,隻換來寺裡和尚的一句“阿彌陀佛”。
【對于這個年輕到意想不到的現代謠言,你說造謠的人沒文化吧,他知道蘇轼作詩嘲諷張先的事情;你說造謠的人有文化吧,他又把蘇轼好好的七言律詩替換成了一首與蘇轼才情完全不搭的清朝小詩。
沒錯,蘇轼嘲諷張先的,其實不是什麼“一樹梨花壓海棠”,而是《張子野年八十五,尚聞買妾,述古令作詩》。
錦裡先生自笑狂,莫欺九尺鬓眉蒼。
詩人老去莺莺在,公子歸來燕燕忙。
柱下相君猶有齒,江南刺史已無腸。
平生謬作安昌客,略遣彭宣到後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