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昭帝在禦書房問起廢後一事的第二天,他就在早朝上提了後宮的事,大緻意思就是說想皇後無德不堪後位,想問問群臣的意見。
雖說後宮不可幹政,但是後宮與前朝是密不可分的,而後位所牽扯的利益甚多,哪是皇帝說換就換的。
因燕飛觞不在,故而今日早朝上無人知道皇帝要提起此事,突然說起此事,殿内一時沉默。
武昭帝是沒直說,但下面的大臣也不是傻的,話一出就猜出皇帝是想立謝貴妃為後。
謝貴妃是身懷皇嗣不假,但也不至于非得将她立為皇後,楊皇後又不是無子,你作為皇帝對皇後愛答不理,獨寵貴妃也就罷了,還想動後位是不是有點過分了?
這時身為尚書左丞的王泰不緊不慢地站出來,出聲說道,“陛下,後位一事茲事體大,還望陛下慎重考慮。”
這話就是說,這事不是你想換就換的,我們作為朝臣的不同意,您還是消停會吧。
其他人見王泰将話給說出來了,也就沒再吭聲,紛紛垂眸面上滿是恭謹,這便是默認了他的說法。
武昭帝見下面也沒人反駁王泰的話,都在裝聾作啞,心底有些不是滋味。
這事今天是談不了了,既然也沒其他的事,這早朝自然也是該散了。
一旁的太監見狀,高聲喊道,“有事啟奏,無事退朝!”
“恭送陛下!”
下面的人聞聲連忙喊道,語氣半點看不出對皇帝的不滿。
武昭帝見他們這般臉色有些冷,起身徑直離開太極殿。
衆臣離開大殿,三三兩兩的大臣說着什麼。
“陛下怎麼突然提起這事了?我怎麼沒聽說什麼風聲?”
“陛下正對那位心疼得緊,剛好拿這事哄人高興,這不明擺着?”
“也不知這是一時興起還是真決意要做?那這以後再提起此事我們如何是好?”
“若真再提起,我們到時看情況再說,此事不會這麼簡單定下。”
“那便走一步看一步吧。”
......
原本衆臣隻以為皇帝不過一時興起,提一次不行便算了,誰知接下來的兩三天,武昭帝都請了幾位老臣去禦書房談論此事。
先是早朝後的第二天,武昭帝叫幾位大臣過去。
被召見的大臣分别有太傅湯易之、太尉孟式開、侍中曹聽寒、門下侍郎姜诩。
四人對于武昭帝叫他們幹什麼都心知肚明。
“陛下要召見我們定是為了商議廢後一事,不知大家有何打算?”
身為太傅的湯易之沒半點猶豫地回答,“我定然不會同意,若我有什麼事,還望姜大人之後能接着勸谏。”
姜诩見他這樣說連忙擺手,開口說道,“太傅您可是陛下的老師,一旦有閃失,恐怕會使陛下背上弑師的名聲啊!”
“那不然就讓孟大人打頭陣?”
姜诩想了片刻,覺得還是不行,“孟大人乃功臣之後,不可冒險,不然會讓陛下有抛棄功臣的嫌疑。”
他說完頓了頓,接着說道,“我奉先帝遺诏,今日如若不盡愚忠,以死力争,九泉之下豈有臉去見先帝?”
姜诩這番舍生取義的即興發言,讓湯易之感動不已。他立刻做出最堅定的回應,表示絕不讓步,反對到底。
然而此時正熱血上頭的兩人卻沒注意到另外兩人的反應,孟式開的沉默不語以及曹聽寒的若有所思。
幾位大臣正準備雄赳赳、氣昂昂地邁入禦書房去阻止武昭帝時,發生了點小意外。
将近六十歲高齡的曹聽寒突然覺得身體不适,不得不退出。
他的離開看起來似乎并不影響大局,反正姜诩已經決定要打頭陣,更何況,在姜诩跟湯易之看來,曹聽寒也不是自己人,如今看他這樣也起不了什麼用,也就随他去了。
目送曹聽寒離開,剩下的三人進入禦書房,等着武昭帝開口。
不出幾人所料,武昭帝開口說的第一句話便是廢後,理由自然還是之前說過的,皇後無德,貴妃賢德,理應立貴妃為後。
既然皇帝直說了,湯易之也沒拖着,出聲道,“先帝在時,常托付重任于姜诩,陛下可以征求一下他的意見。”
武昭帝點頭,将目光轉向姜诩。
姜诩見狀理了理朝服,辯駁道,“皇後出身名門,系先帝為陛下所娶。當年先帝臨終前,将陛下托付于老臣,這事陛下也是親耳聽到的,何況,沒有聽到過皇後有什麼别的過失,您沒有理由廢掉她。”
說着,姜诩跪到地上,“臣實在不敢屈從陛下,違背先帝之命!”
姜诩句句不離先帝,就是将自己放到倫理高位,沒哪個皇帝敢明目張膽違背先皇的意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