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逍這麼一罵,可把武當也罵了進去。張無忌聽了,心裡如何能舒坦?于是張無忌皺着眉頭,不快地拉扯着手裡的發帶,冷冷道:“你莫要說别人,先說說你們明教。當時是徽宗皇帝要弄那花石綱,搞得民不聊生,黎民百姓怨聲載道。當時可以算得上是皇帝昏庸、官員腐敗、民不聊生,于是方臘便自稱大明王轉世,帶着明教揭竿而起。可是最後,怎麼是方臘被殺,宋家天下,被元人拿了去?”
楊逍眼神微動————他本是桃花島傳人,學識淵博,若不是看不上當今朝廷,考個進士也是綽綽有餘。他聽聞張無忌口氣,心想這個十歲小姑娘居然不知天高地厚,要與他論史,一下覺得又是新奇,又是好笑,剛剛的怒氣都消散了幾分。但見楊逍拱了拱手,笑道:“願聞無忌小友高見。”
張無忌稍加思索,覺得讨論此事,一來不僅不涉及為明教發展添磚加瓦,二來可以大力抨擊明教,好讓楊逍死了這條擁立張無忌做教主的心,便松松地把發帶纏在手腕上,稍微坐正一些,對楊逍道:“我回到武當山後,同我大師伯之子青書哥哥一起上過幾天學堂,”張無忌仗着宋青書不在,便張口胡言,其實武當山上的人都知道,他們哪有去過幾天學堂,天天約着一塊兒去抓蛐蛐兒倒是真的,“我記得先生講過,當時方臘打下了好幾個州,幾十個縣,好不威風,那先生說的可對?”
楊逍道:“方臘教主當時在浙東起事,震動天下,雖然最終殉難身死,卻終是轟轟烈烈的幹了一番事業。那教書先生說的不錯。”
“可是我還聽先生說,這方臘起事的時候,動辄屠城,劫掠婦女,不得民心,這才迅速落敗————這便是你們明教的大明王?這便是你們明教所要建立的大同社會?”張無忌歪着頭,狀似天真地反問着楊逍。
根據《宋史》中記載:方臘之亂,凡得官吏必恣行殺戮,斷截肢體,探取肺肝,或熬以鼎油,或射以勁矢,備極慘毒,以洩其憤。又雲:方臘小醜,一呼屠七州四十餘縣,竭數路之力而後能平之,殆天以此警公也,何可遽移之北乎。
張無忌其實對方臘起事不甚熟悉,不過農民起事麼,大抵如此。最開始的時候,勢如破竹,概因确實是皇帝昏庸、官員腐敗、民不聊生。對于黎民百姓而言,等死,死國可乎?
但是同樣的,農民起義軍堕落的速度非常快。屠城,劫掠婦女,不過尋常事————當然,這其實對于古代的軍隊來說,本來也十分尋常,像嶽家軍那般軍紀嚴明的軍隊,反而是極少數。
所以,這也給了張無忌信口胡謅的底氣。而看楊逍神情,張無忌知道自己倒也沒有蒙錯。
楊逍聞言,挑了挑眉,道:“方臘教主行事有些殘暴之處,隻是行軍打仗,便如金剛怒目,降服四魔,本便不能如菩薩低眉,慈悲六道。更何況,以方臘一位教主的所作所為,便要給明教定性,恐怕不妥。明教自宋朝方臘傳至陽頂天教主,已經是第三十三代,自然不能與過去同日而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