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了十幾個小時的長途跋涉,終于在夜幕徹底籠罩了盧克索這座宮殿之城時,我們抵達了本次考察埃及方面為我們準備出來的臨時住所。
這是位于帝王谷附近的一處現代3層建築,算不上多麼豪華舒适,非要點評的話,我想我和我的同事大概都會說上一句,“還能住人。”
這個地方此行的每一個人都不是第一次入住了,對于建築的内部結構都稱得上熟悉。
一路的舟車勞頓,大家此時的身體都已經有些疲乏,但一想到明天就能再次進入我們實在是再熟悉不過的KV.38号那屬于圖特摩斯三世的墓室,大家的眼神中都透着一絲興奮與期待。
“好了好了,今天大家都辛苦了,先回房間好好休息一下吧。明天還要接着進入墓室去考察記錄當前墓室中的狀況呢。”
費恩教授見到衆人從車中拎下了行李,又忍不住與上前接待的卡納克本地文物局工作人員說起了近日的新發現,笑着打斷了衆人的話,催促着大夥快些回去休息。
想要叙舊交流,明天之後還有的是時間。
每一處古代人類的文化遺存,都是屬于如今生活在這個地球上所有人類的不可再生的寶貴财富。
因此如今世界各國對于所有考古發掘工作也大多都是以保護性發掘為主。那些已經勘測探明,但尚未遭到人為破壞的古人類遺存,原則上是不予挖掘的。
就拿此次的工作來說,若不是在例行的維護工作時,隐藏着密室的這一面壁畫發生了龜裂,需要将整面壁畫都揭下來送往文物修複部門進行修複,大概我們永遠也不會發現這扇被隐藏在壁畫之後的密室大門。
本來按照考古學界的慣例,如這樣的非入侵性遺址,考古工作者應當隻記錄遺址的地點、地表采集物以及各種地下點子探測設備的調查結果。
可誰也沒想到,也許是久未接觸空氣,又或許是其他一些我們尚未查明的原因,在壁畫被取下後,那扇秘密的石門出現了不明原因的裂痕。
但也正是因此,才讓我們有了機會聚在這兒商讨是否要去開啟這個,與圖特摩斯三世一同沉睡了千年的寶藏或是秘密。
其實對于是否需要開啟密室,雖然意見仍有些不太統一,但其實大體已經算是一件闆上釘釘的事情了。
面對那扇已經有了碎裂迹象的大門,誰也不知道若是原封不動的将其再次封閉,會出現什麼後果。
此時最大的懸念在于,我們是否可以拿出一個讓各方都滿意的方案來。在盡量不破壞墓室現有環境的情況下,打開這間密室。
為了最大限度的保護密室之中可能存在的任何文物,在開啟那扇沉重的石門前,所有的保護措施都是必要的。
如今的考古學,已經不再是一百年前那些探險家、尋寶者手段粗糙的巧取豪奪。而是漸漸地發展成了一門更加精細、更加科學也更加嚴謹的學科。
為後代封存和保存過去的物質遺産,這是作為一名考古學者,我們所掌握的一個最為基本,也最為重要的優先權。
不論是世界的哪一個角落,考古遺址以及其中所含的曆史遺存都是有關我們祖先的唯一記錄。
而這些考古學記錄是有限的,同時也是不可再生的。一旦被觸碰或發掘,不論我們再如何謹慎,終究會有一些信息将永遠的消失。而對于我們這些考古工作者而言,保存這些無價的祖先遺産,就是對過去所能盡到的最大責任。
也許正是因為這個信念的影響,每當需要到一個地方進行搶救性發掘時,我的心中總是即興奮,又惋惜。
有時候,我想我甯願這些寶貴的曆史遺存能夠永遠不見天日的被埋葬在一個又一個的文化層中。也好過就那樣曝露在空氣與陽光之下,甚至于經由盜墓賊和文物販子之手,流落到那些民間收藏家的手中。
即将見證曆史的興奮與喜悅被這種思緒所沖淡,雖然距離真正能夠開啟那間密室的時間,若是不出意外的話,正在越來越近,可我心中的忐忑卻不增反減。
現下誰也無法斷言那間密室裡到底存放了什麼東西,而面對不同材質,不同保存狀态的文物,我們需要不同的應對方案。
*
回到了下榻的地方,這裡還和我上次時一樣,沒有任何的變化。我将帶來的行李稍稍做了歸納又匆匆洗漱了一番後。就一邊泡着泡面,一邊迫不及待的打開了帶來的筆記本電腦。
今日再将整理好的資料認真梳理一遍,這樣明天回到現場時就能夠更快的進入狀态。
之後的幾天,無數的問題與事情仿佛堆積了幾十年一樣向我們撲了過來。所有人的腦子裡除了各式各樣的勘測數據和考古學記錄外,已經塞不進去任何東西了。
密室入口的石門碎裂的原因始終沒能查明,但碎裂的程度卻仍在一天天的惡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