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然,當晚,她的車胎被人劃破,家門口還出現了一張紙條:“你會付出代價。”
更讓她震驚的是周曉晴的态度。
拿到判決後,周曉晴迅速消失,連一句道謝都沒留下。
林若溪後來得知,周曉晴帶着錢和弟弟搬到了另一座城市,甚至她早就計劃用離婚擺脫李銘遠,順便拿走一筆“補償”。
而财務欺詐,她不光知情,也是參與人,狠狠撈了一筆。
她和李銘遠不過是互相利用,互利互赢。
隻是,周曉晴太過聰明,将自己包裝成受害者,博取同情。
她是受害者嗎?
或許是,或許不是,或許是也不是。
因為有些事,不是純粹的黑與白能夠分辨。
雨又下了起來,林若溪站在窗前,手裡拿着一杯冷卻的咖啡。
她赢了官司,卻輸了對人性的信任。
她開始反思:自己拼盡全力維護的,是一個值得拯救的人嗎?
周曉晴利用了她的同情。
李銘遠踐踏了規則。
而自己呢?
為了勝利,她也曾用輿論和偵探的手段,遊走在法律的邊緣。
她想起大學時,教授說過:“法律是工具,不是真理。隻要是工具,總會有人利用它,達到卑鄙的目的。”
那時她不屑,總覺得正義應該純粹而清晰。
可現在,她明白了,正義是灰色的,摻雜着人性、欲望和妥協。
她幫了周曉晴,卻無法救贖她的靈魂。
她擊敗了李銘遠,卻無法改變社會的規則。
林若溪放下杯子,拿起雨傘走出辦公室。
雨水打在臉上,她突然笑了。
無論黑色、白色、灰色。
重點是她赢了,這才最重要,不是嗎?
(完)